《吐槽大会》的事儿持续发酵。“中国足球和篮球不该菜鸡互啄,自嘲之后别忘反省”。此言一出,原本渐归平静的情绪再起波澜,各方争论的焦点也被引向对职业的热爱与尊重。
《吐槽大会》是档综艺节目。某期,足球名宿范志毅与篮球教练杨鸣、国手周琦、郭艾伦一同亮相,范志毅、杨鸣“吐槽对决”中,轻松地互嘲着各自体坛生涯中的伤疤,不想,由此引来围观,也让一些人感到“心在刺痛”。
运动员该不该上综艺?赛场失误、失利,能不能拿来说?国民运动的爱恨表达是共情、玻璃心?竞技体育与国家荣誉何种程度上挂钩……平心而论,各种观点的表达,其实压根儿没在一个维度上说话,也不存在立场之争。那些或激昂或平静的言语背后,是一大群关注、喜爱体育,尤其是足球、篮球这俩国民运动的爱好者。正因为关注,所以有话说,争一争,吵一吵,论一论,如同平日观赛时的嘚吧一样,喜欢就好。可偏偏这种自嘲与互嘲,被非常地“看不惯”,扣以“如果没有热爱和尊重,自嘲就有可能变成对职业的嘲弄,对尊严的漠视。”
好吧,就说说这热爱和尊重。节目中4名嘉宾,哪一个没在赛场上拼尽全力?哪一个没因自己爱极了的体育事业心痛心累?当他们笑着谈起过往伤疤,谁能比他们更痛?不是嘲了就不爱、不尊重,恰恰是热爱并尊重,才支撑着他们咬牙站起、坚持。
没有一项工作是不受委屈的,更没有哪种成就能离得开“担当”。对自己的职业抱有更高期许之人,会比其他人付出更多艰苦的努力来达成目标,但胜负,却不是哪一个人能决定的。尤其身处团体,周遭各种环境影响,即便付出全部努力,结果也可能千差万别。此时,“坚持、仍在”异常可贵。
但在这个结果决定一切的氛围里,过程中的担当被刻意忽视。单一的价值和评判标准,限制着个体诸多可能性,也狠狠削弱着整个社会的多样性。轻易施与论调,用自以为的尴尬,界定那是种“配合出演”,是冲着流量甚至商业利益去的,更以“应勇于自省、知耻后勇”来否认“嘲”之善与盼,封堵了“评”之权利。
自嘲背后,没有热爱和尊重、没有坚韧与奋斗吗?拼过后的不卑不亢,不更积极乐观吗?非要让人聊不下去,结果就是没有赢家。(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