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吴孟超两位年过九旬老人的离世,在全国引起的关注、激发的哀痛,是异乎寻常的。几乎没有人不关注,没有人不悲痛,没有人不惋惜!转发消息的,网上留言的,含泪赋诗的,到场送花的、夹道送别的,都不计其数。其关注程度、影响范围、波及人群在年龄相仿、身份类似的知名人物中也是前所未有的。就是说举国哀痛也不过分。这样的关注和悲痛,折射出两位老人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威望。
有人感叹:这样的人生,才是伟大的人生!这样的生活,才有不凡的意义!这样的人物,才会永垂不朽!
按说,一个人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都是很正常的事,而两位老人已经活到远远超过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了,在这样的年龄去世,在我国一些农村被称为“喜丧”,丧事也常常被当作喜事来操办,但是,人们还是不愿意接受两位老人离世的现实,希望他们继续活下去、活得越长越好,即使年过百岁,人们也还觉得他们活得不够。在许多人看来,他们在世,就是一种力量、就是一种保障、就是一种福气;有他们在,人们就有安全感、就感到踏实、就能受到鼓舞。
袁隆平、吴孟超赢得亿万人民的尊敬、爱戴,固然是由他们对人类的杰出贡献所决定的,但在我看来,这还不是最重要的,而最令人敬佩、也最令人感动的,还是他们强烈的事业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人们看到,袁隆平早已功成名就了,但他在年过九十之后,还在为新的科研目标而冲刺。就在去世前两个月,他还在海南的试验田里奔忙,如果不是骨折和其他病症,他也不会住进医院。已经活到99岁的吴孟超,曾经在手术台上拯救了1.6万个生命,早在十几年前就获得了我国科技的最高奖,也是功德圆满了,但他直到96岁还坚持上手术台、无私地对年轻医生传帮带。他们的许多科研成果,也都是在年过六十后取得的。奉献,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工作,模糊了退休的界限;大爱,惠及了待救的苍生。这两位耄耋老人,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干到老、奉献到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此人格,如此精神,如此情怀,如此境界,怎不令人高山仰止,肃然起敬?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一退休就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有些人则未退休就意志消沉、丧失进取心了,而袁隆平、吴孟超两位年逾九旬的人,却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在同样的时间里做着别人没有做、也做不出的事。60岁时是如此,70岁时是如此,80岁时依然如此,就是年过90了,还在孜孜以求。他们的生命,不但有长度,而且有宽度、有厚度!他们将自己生命长度,又拓展成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当一些人无所事事、浪费光阴时,袁隆平、吴孟超以及像他们那样有奉献精神的人,则在不顾个人得失,勤奋耕耘,默默奉献,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生命质量和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作为自己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正是在这种追求和奉献中,他们的人生也被不断地充实、不断地完善,也正因为如此,两位老人的所作所为才更加难能可贵,他们的形象才更加高大。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任何人,都得离开这个世界,区别只在离开的早与晚、在世间逗留时间的长与短,但人生的价值却不是以长、短来衡量的,也不是早、晚能限定的。有些人两手空空地来,又两手空空地去,什么也没带走,什么也没留下。但是,有的人不仅留下了美名,而且留下了业绩。像袁隆平、吴孟超这样的人,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们不仅留下了物质财富,而且留下了精神财富,这些财富将继续造福社会、影响后代,就此而言,我们完全可以说:他们并没有离开,仍然活在世上,还在不断地发出光和热!
史学家司马迁在2000多年前就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毫无疑问,袁隆平、吴孟超以及像他们这样的无私奉献的人们,都是重于泰山的。
我想,袁隆平、吴孟超已经用他们的言行明白无误地告诉了我们:人应该怎样做人,人怎样生活才有意义,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庄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