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至4月间,曾在上海从事电商行业的曾某某等人通过虚构“被家暴女性”“渴望新恋情”的女主播人设,哄骗粉丝充值刷礼物,诈骗数千名被害人700余万元。近日,上海市浦东人民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曾某某等人提起公诉,此话题也登上了微博热搜。
近年来,短视频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流量经济更是炙手可热。抓住观众眼球,就意味着流量和收益,于是一些视频创作者便动起了歪脑筋。有人擅长摆拍正能量,有人善于制造情感纠纷,婆媳矛盾、伴侣出轨、虐待子女等戏码纷纷上演,通过制造矛盾和编造故事来丰富剧情、虚构人设,博取观众的好奇心和同情心。
在视频传播过程中,有的观众收获了感动,有人则生出不忿,但无论是怎样虚构故事和人设,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流量和收益。据报道,为了带货卖苹果,有团队教小女孩演戏“卖惨”,甚至给孩子滴眼药水、掐孩子,有的主播则以资助孩子为噱头利用公众爱心为假珠宝带货。
打着真实案例的幌子,干着弄虚作假的勾当,摆拍视频、虚构人设已经成为短视频领域内的普象,甚至衍生了一条庞大的产业链,剧本、演员、编导应有尽有,主播人设更是形形色色。
当然了,短视频不一定必须纪实,打造主播人设也无可厚非,但绝不能误导观众。拍视频和写小说、拍电影等一样,必须要对自己生产传播的内容负责,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不能含糊不清,这是最起码的职业伦理,也是短视频行业的底线。
相比美艳富婆“重金求子”电线杆广告的直白,靠虚构人设骗取打赏的女主播似乎相对含蓄,但其诈骗套路却如出一辙,都是把编造的事情当真实故事来讲,用虚假的形象来蒙蔽观众。因此,对待戏精主播,绝不能听之任之,把虚构故事当作现实经历来讲,甚至借此攫取流量、牟取利益,这已经触及到了法律边界,必须当头棒喝!(刘沛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