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作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一级导演”“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一级××”……无论是在一些自我介绍的材料中,还是以第三人称介绍某人的身份和业绩时,我们常常都能看到或听到类似的表述,其中的一个共同点是:都有“国家”二字。
看得多了、听得多了,人们不免心生疑窦:他们标注“国家”是何用意?是以示此人不同凡响吗?是想说此人是隶属于中央团体或部门吗?是想说其职称是国家权威机构授予的吗?
这样的称谓,不免让人产生一些联想,既然文学、艺术类的职称可加“国家”,那么是否可以以此类推,“创造”出更多类似的称呼:如“国家教授”“国家研究员”“国家主任医师”“国家高级工程师”“国家高级记者”……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见到或听到这样的称呼。如果留心观察、稍作统计就会发现:被冠以“国家”的好像仅限于文学界和艺术界,也仅限于其中的一部分人。即使在文学界、艺术界,也不是所有人的职称前面被冠以“国家”。
问题来了,如果比照“国家一级作家”“国家一级导演”之类的表述,那么,似乎还应有“等而下之”的“省级作家”“市级作家”,甚至“县级作家”,但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称谓,也没有哪一级机构有过这样的授予。试问:哪一位导演或作家是“国家”的?哪一位导演或作家又是省级的、市级的?恐怕没有人能分得清。我们总不能认为在国家级文学、艺术团体工作就是“国家”的,不在国家级文学、艺术团体工作就是“地方”的吧?大家都属于一个国家,那么,“国家”二字,你能加得,我就加不得?我们看到,在中央级别的文学、艺术团体工作的人中,有加“国家”二字的,在地方同类团体工作的人中,也有毫不谦让地加上“国家”二字的。
我们国家有很多种职称系列,各系列之间也有相互对应的关系,不外乎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几个档次,文学界、艺术界也不例外,何以要“独出心裁”“与众不同”?依我看,在职称前加上“国家”二字,纯属画蛇添足,是正高就说正高,是中级就说中级,去掉“国家”二字,不仅对本人毫无影响,而且对什么都没有影响,也不会给人造成误解和歧义。就算言必称“国家”,也只能糊弄一下不明就里的人,真正了解内情的人是不会因此而高看一眼的。
现在,我们想问一问:到底是谁最先、又是何时在职称前面加上“国家”二字的?这样做是想要表达什么意思?联想到一个时期以来“大师”“泰斗”“文豪”“××家”等大帽子漫天飞舞,我们就会觉得这种现象不是孤立的了,就会觉得“拉大旗作虎皮”已经不是个别人的所作所为了。
任何称谓,都要力求科学、准确、规范,不能随意掺杂“私货”、扰乱视听,这个“原则”应该推而广之。
自然科学是务实的,来不得半点浮躁和虚夸。同样,社会科学乃至文学界、艺术界也应该是务实的,更不能让浮躁、虚夸之风泛滥。是不是“大师”“泰斗”,要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作品来说话;是“全国著名”还是“全县著名”,不是由自己说了算,个别人的恭维也不能成为定论。既不能拿“大帽子”吓人,也不能拿“大帽子”压人,因为“大帽子”既吓不住人,也压不住人。与其热衷于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不如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多创佳绩。有了令人信服的成果,自然就会有相应的称谓,也会得到应有的尊重。否则,名头再大也没用,即使穷尽所有赞美的词语、用完所有崇高的称谓,也是徒劳的。
务实,务实,再务实,无论是在一些界别,还是在全社会,我们都应该倡导务实之风:多干实事,少说空话。(作者:庄电一 光明日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