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 宁夏点击
乡村蝶变换新颜 绘就美丽新画卷
2018-10-19 07:24:14   
2018-10-19 07:24:14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金黄的稻田、干净的道路、充满韵味的村居……近年来,我区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现有发展基础,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整治环境卫生,树立文明风尚,书写了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通过绘就建设创业创新蓝图,探索出一条绿色转型的发展之路,给宁夏的乡村建设带来生机和活力。

1.jpg

冶家村旧貌换新颜。记者 丁建峰 摄

  冶家村: 美丽嬗变新风貌

  深秋,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的“旅游热”余温尚未散去。

  来自西安的游客杨万廷很享受这里的秋景。

  “看山、听水、品美食,迎着萧萧秋风,听着五彩风车呼呼的转动声,心在宁静中沉淀。”杨万廷说,第一次来冶家村,他就喜欢上了这个小村庄。

  冶家村,是个精心雕琢的村子。

  农家的院落,农家的淳朴,农家的味道。

  一排排整齐民居,干净的村落,静谧的巷子,每一家都布置得宛如一个景观小品。

  数不清的纸风车,配着或红或黄的秋叶,把冶家村点缀得更加斑斓。

  冶三成别具匠心地把石磨、水车等乡村休闲元素引入自家的农家乐院落,栽植红梅杏,打造采摘园,让游客感受“品农家风情,悠然见六盘”的意境。

  “13年前,冶家村可穷着呢,几亩薄田,村落破旧。”冶三成回忆,那时与六盘山著名旅游景区森林公园和老龙潭近在咫尺的冶家村,远远配不上六盘山的美景。

  2005年,冶家村迎来机遇。泾源县在该村组织40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经营实力的村民,统一规划,集中移地改造,开始建设农家乐安居工程,引导群众开办农家乐,发展旅游服务业。

  冶家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式开启。

2.jpg

冶家村村民正在观赏院子里种的花。(资料图片)

  泾源县大力扶持村民开办农家乐,配备彩色电视机等应用物品,并组织村民外出培训,第一批农家乐就这样风风火火搞了起来。

  冶三成正是靠这个机遇脱贫致富。2006年,在政策的帮扶下,他投资3万元建起“巧媳妇”农家乐,主打特色地域美食,收入逐年增长。2018年,经营毛收入超过80万元。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村民靠发展旅游产业找到致富路,冶家村开始转型成名副其实的旅游休闲村,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万元。

  为持续提升冶家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泾源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在出台“新建补贴4万,改建补贴2万”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整合县乡两级各类资金220万元,下大力气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有力增强了旅游村落的服务接待能力。建立了“支部+协会+农户”的“农家乐”旅游接待发展模式,由支部牵头、协会运作、农户经营,统一宣传推介、开拓市场,全村农家乐经营户收入达到240万元,成为该村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近年来,泾源县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着力打造生态休闲避暑旅游目的地,把生态建设、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促进旅游与草畜、苗木、中蜂养殖产业以及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景村一体化、乡村民俗化、道路功能化、水系景观化。建成20公里旅游服务带、6个旅游驿站,配套建设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农家乐,旅游软硬件设施提档升级,冶家村周边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一个设施齐全、风景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的旅游新村深受游客欢迎。

  “冶家村入选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着实令人高兴。”村民们说,有了这个“国字号”金招牌,相信冶家村的明天会更美好。(记者 丁建峰)

3.jpg

龙泉山庄景色宜人,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记者 蒲利宏 摄

  龙泉村: 贺兰山下第一村

  10月17日,走进被誉为“贺兰山下第一村”的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龙泉村,只见村民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核桃树、李子树果实累累;开心农场里黄瓜、豆角、茄子等挂满枝头;一条条蜿蜒纵横的乡村道路,把村子里的果园、菜地、水塘连成一片……阡陌交通,形成了前庭后院“微田园”特色。

  龙泉山庄内采摘园、烧烤摊、越野车冲浪项目样样齐全。“去年投入1500万元,新建宴会厅、住宿、餐饮、娱乐等接待设施,可一次满足上千人就餐、上百人住宿。”龙泉山庄负责人任民介绍,由于硬件提升,今年游客已突破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00余万元。

  “今年十一期间,龙泉村举行‘农民丰收节’,开展烤羊、烤鸡、葡萄、大枣免费品尝等活动,吸引三四千名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该村村支书高亮说,村里之所以能够把乡村旅游发展起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现代农业、餐饮度假村缺一不可。

  该村借助50余棵百年枣树、核桃树,9个天然泉眼、一处汉代古墓的资源优势,不断加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充分挖掘文化民俗资源,龙泉村先后建成民俗博物馆、村史馆、家风家训馆。走进具有汉唐建筑风格的“三馆”500多平方米的展厅,恍若进入时间隧道:锈迹斑斑的锄头、旧马车的车毂、盛放针头线脑的木盒、古色古香的首饰盒、酿酒陶罐……把人们又拉回到农耕时代。

  今年年初,龙泉村对村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成立大武口区龙泉美丽家园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村委会+合作社”的服务体系,将120亩田地流转给龙泉美丽家园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龙泉村“开心农场”项目。项目总投资1082.4万元,共建设露地蔬菜81亩、梨花禅院70亩、温室大棚100座,预计每年营收近百万元。

  看好发展乡村旅游的大好前景,刘建成第一个把自家7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受益3850元。加上他在草莓种植上是行家,被合作社聘为技术员,一年有三四万元的收入。“村委会每年可从开心农场获得年利润25%的收益,全体合作社成员在年底也可根据收益情况按股分红。”刘建成说,随着旅游消费拉动,村民人均收入由2年前的七八千元增加至1.4万元。

  今年政府将该村两处老旧宅院以每年1万元的价格租赁过来,投入资金进行仿古改建,打造极具古典特色的民俗院落,同时招商建设10套民俗院落的建设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当中。“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大武口区政府总投资1.2亿元,对龙泉村重点实施了荒山绿化、水系连通、开心农场、基础设施改造等14个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4000万元。另外包括村庄亮化、中心商业街等7个子项目已进入设计阶段。”大武口区长胜街道办副主任张震说。

  龙泉村被列为石嘴山市“美丽家园”示范村后,村里先后邀请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广州博厦设计院等专业设计团队对该村的功能定位、核心产品、营销爆点等进行系统规划。规划打造艺术家部落区、中医药体验区、古村生活体验区等板块,融入民俗表演、西北特色小吃等元素,推进以“休闲庄园”“乡村民宿”“特色街区”等为载体的特色产业,将龙泉村打造成名副其实的贺兰山下第一村。(记者   蒲利宏)

4.jpg

四十里店村“稻鱼空间”。(图片由四十里店村提供)

  四十里店村: 农田“绘”出新蓝图

  “书记,天气马上冷了,咱能不能去看看那些孤寡老人?”10月16日,种菜大户李振宁来到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村部,表示愿意赞助5万元,由村里组织活动去看望孤寡老人。这已经是李振宁第三次来村部商议此事了。

  李振宁是四十里店村十四社村民,有20年的种菜和销售经验。2012年,他把家里的12亩土地流转后当起了“菜贩子”,并在当年收益30万元。贩菜的经历让李振宁意识到,如果要保证蔬菜的绿色健康,源头是关键。他心里有了打算,决定亲自把关,开始种菜。

  2013年,李振宁流转土地100亩种植西芹、西兰花、西红柿等蔬菜,如今种植面积发展到700亩,形成从种植、采摘到销售的完整蔬菜产业链。“我这里每天平均用工近80人,每人每天平均工资120元。”李振宁笑着说,他的蔬菜大都供应给银川的一些知名超市,露天蔬菜10月底就收割完了,跟村上合作的50栋温棚果蔬采摘园即将开业,到时候又要忙活了。

  在四十里店村,没有人不知道赵建文,他是宁夏广银米业的董事长,还是四十里店村的科技村主任。“自己富不算富,要带领村民们一起致富才叫富。”这是赵建文最常说的一句话。这个土生土长的宁夏汉子通过自己的智慧和眼光,把普通水稻种出了名堂,他设计的“稻渔空间”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和《农广天地》栏目报道,展现出农田画的魅力。

  看得见的是精彩的稻田画,看不见的是背后翻了百倍的农业产值。

  “有一次我去日本时看到那儿的农民把水稻种出了各种图案,我就想能不能在宁夏的土地上也尝试尝试。”说起在农田里“作画”的初衷,赵建文仍记忆犹新。

  从起初的小范围试种,到现在的200亩稻田画观光园区。不过几年时间,同样的土地,价值却翻了几番。

  稻田里养螃蟹、鱼、泥鳅、鸭子,水里种植紫色、红色、黑色、黄色等多种颜色的彩色水稻。每年秋收前,一幅幅美丽的稻田画格外美丽。村民胡月琴在“稻渔空间”从事养殖工作,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她家的12亩土地已全部以土地入股。

  目前,四十里店村3600亩土地以土地入股的形式被赵建文纳入广银米业,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可以有三份收入:水稻收入、种养收入、休闲农业旅游所带来的收入,平均一亩地可增收1000元。

  “村里通过赵建文牵头成立了贺兰县有机水稻产业联合体,重点开展金融服务、土地入股、粮食收储、电商销售、技术培训等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入股农户115户,带动农户实现增收350万元。”张立告诉记者,2017年四十里店村人均收入1405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

  今年,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宁夏主会场场地设在了稻渔空间,别开生面的摸鱼大赛、稻田赶鸭、蟹王争霸等活动吸引了八方来客,让游客充分感受到四十里店村绿色休闲农业的魅力。“稻渔空间”休闲产业园目前已形成吃、住、行、游、娱、玩一条龙的成熟体验模式,成为宁夏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典范,仅今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记者   张晓慧)

5.jpg

新平村一家“农家乐”里,棚管员在忙碌着。(资料图片)

  新平村: 一条路引来的变迁

  这里有西北规模最大的设施农业园区,有全区龙头企业优质稻麦生产基地。春有花,冬有绿。如今,贺兰县习岗镇新平村俨然已成为一处世外桃源。

  走进新平村,沿宁夏全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门口向西有一条崭新的公路。这是新平村的一条“幸福路”,去年贺兰县7000吨供港蔬菜就是从这条1.5公里长的公路上运出,到达2500公里外香港市民的餐桌上。

  “一条路改变了一个村庄。”新平村党支部书记张成元说。

  “以前这里全是土路,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村民都不愿出门。现在路修通了,咱种的蔬菜都运到了香港,这口袋咋能不鼓?”七社村民48岁的王侠坦言,她家十几亩土地每亩流转费750元,同时她和30多个村民在全农公司打工,每天可以挣100元,她2017年比2016年多挣了3万元。

  “2008年,新平村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立,盘活了村里的土把资产,521户村民拿到了12000元到16000元的一次性流转费。”张成元说,村民手里有了钱,利用村里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家家户户建起温棚,日子越过越红火。

  目前,新平村引进全农科技公司、广银米业等龙头企业。同时,建立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温棚规模已达2000余栋,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设施农业园区,产值达1.5亿元,可容纳就业6000人。

  深秋的早晨已有了些许寒意,但新平村瑞信农庄绿油油的草莓种植基地里却春意盎然。草莓成熟时,人们可以周末带着孩子来这儿采摘果蔬,还可以亲手制作果蔬酱,这样的农家体验让很多银川市民对此趋之若鹜。“100亩草莓明年元旦前后可全部结果并上市,至少创收300万元。”瑞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迟宏伟告诉记者。

  “宁夏晴天多、日照长,新平村的土壤条件特别适合种草莓。”迟宏伟为了把草莓种出名堂,多次去辽宁草莓技术研究院取经,把最好的草莓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带到新平村。今年3月,在山东临沂举办的中国草莓文化节上,迟宏伟带去的草莓在30个参赛品种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

  “明年我要打造属于新平村的草莓品牌,我提供草莓品种并负责销售,村民们只管种植,我想让更多村民口袋鼓起来。”迟宏伟对此充满信心。

  “新平村地理位置优越,发展乡村旅游条件得天独厚。目前已有7家上规模叫得响的农家乐,300余人通过从事休闲农业实现就业。该村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产值达2000多万元。”张成元介绍,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新平村不但本村村民受益,还带动周边和平村、五星村、潘西村、红星村四个村子2000人就业。

  如今,新平村从一个空壳村发展为村集体收入超过30万元的富裕村。2017年,该村人均收入达14350元。( 记者   张晓慧)

【编辑】:姚振国
【责任编辑】:李涛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