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 宁夏点击
宁夏粮食缘何实现连年丰产
2019-10-16 07:10:28   
2019-10-16 07:10:28    来源:宁夏日报

  宁夏人均耕地相对较多,光照水土条件优越,又有黄河水灌溉之利,是全国优质春麦产区、优质粳稻最佳生态区、黄金玉米产业带和重要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属全国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产业发展,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认真落实粮食省长责任制,将优质粮食产业作为自治区“1+4”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着力提升耕地质量,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加大农机农艺、良种良法优化配套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了粮食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

  目前,全区耕地1938万亩,人均2.96亩,居全国第4位。据统计,2019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103.9万亩,预计全年粮食再获丰收,实现“十六连丰”。目前,全区人均占有粮食558.1公斤,高于全国人均粮食粮食占有量450公斤。

  丰收背后,我区农业发展底色更浓、成色更足。

  藏粮于地:让“粮田”变“良田”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为保障粮食安全,我区多年来始终严守耕地红线,推动耕地保护由重数量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并重转变,不断提高耕地基础生产力,向土地要效益。

  为确保农田质量,全区积极开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深松深翻;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挖沟清渠和农田环境大清理;加强农用残膜和废弃包装物回收利用,严禁焚烧秸秆垃圾,减少土壤及农田环境污染;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科技等措施,完善排灌系统,多措改良盐碱地。

  同时,我区认真落实“一控二减”要求,在节水方面加大灌区滴灌、喷灌、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技术,在中南部旱作农业区加大膜覆保墒旱作高效节水技术示范推广,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节肥方面,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盐碱地农艺改良、有机肥替代等综合配套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在节药方面,推广植保无人机等高效防治技术及低毒低残留农药产品,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

  目前,我区建设高效节水、旱作节水示范区23个,创建化肥减量技术示范区128个、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示范区60个,示范推广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105.3万亩,大力推广“分散收集、集中处理”的畜禽粪污处理新模式,全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0%以上,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9%。

  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如今,一块块良田如幅幅稻田画般在塞上大地铺展开来,更为宁夏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我区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和稳定粮食产能的重要载体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集中打造了一批‘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农田。”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

  今年,我区建设高标准农田11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56万亩,较往年多部门实施之和平均增加20万亩,是历史上实施面积最大的一年。2010年以来,我区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累计投资近60亿元,惠及全区120万农民,亩均带动农民年增收500元以上。

  藏粮于技:加快绿色兴农

  如果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那么一项技术则能创造一个奇迹。粮食生产的根本在科技,推进实施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藏粮于技”的直接体现。

  近年来,我区紧盯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研发与推广力度,重视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融合水平,增强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向科技要粮。

  全区创建粮食作物优新技术推广示范点46个、蔬菜优新技术示范点28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22个、重点示范推广139项主推技术。集成配套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如今,小麦集成推广合理稀播高产栽培技术、麦后复种高效栽培技术;水稻推广工程化集中育秧、机械插秧、保墒旱直播、低温烘干等技术;玉米主推“一增四改”、全膜双垄沟播、高效节水、秸秆回收利用和残膜回收等技术;马铃薯推广脱毒种薯繁育、主食化产品加工技术等,再配之以农机精准作业远程监管、农机作业远程调度、农田网格化管理等科技管理手段,昔日庄稼里的“土把式”早已成了满嘴新名词的“农业专家”。

  “以前农民打药背上沉甸甸的喷雾器,一手打气一手打药,一个人辛苦整天也就洒上10亩地,现在同样的面积同样的药量,一台无人机只需15分钟就能完成。”宁夏绿先锋农业机械化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刚对记者说。

  自实施乡村产业科技支撑行动以来,我区遴选推介主导品种208个、主推技术139项,开展了10项农业关键技术攻关、20项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创建粮食和蔬菜优新技术示范区74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30个,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园区30个。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新建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28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调”上下功夫:巧做种植结构“加减法”

  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

  针对宁夏农业生产实际,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在种植结构上下功夫,算好精细账,巧做“加减法”,在“一加一减”间,让粮食产量稳起来,让农民钱袋鼓起来。

  调优种植结构,稳定优质小麦、提升水稻品质、优化玉米种植结构、推进马铃薯“四业并举”,稳定粮食产能。

  调优品种结构,紧盯市场需求,加大粮食优质专用品种推广,合理安排蔬菜茬口和适销品种,提升种植效益。

  调优区域结构,引黄灌区扩大麦后复种、冬牧70“一年两熟”模式推广;中部干旱带压减小麦等夏粮作物,稳定硒砂瓜,扩大蔬菜、小杂粮等特色种植面积;南部山区推广抗旱高产栽培技术,做优玉米产业,做大冷凉蔬菜产业,做精马铃薯产业,做强小杂粮产业。

  今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103.9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0.04% 。其中,小麦161.66万亩,同比减少16.19%;水稻113.8万亩,同比减少2.75%;玉米473.9万亩,同比增加1.65%;马铃薯166.4万亩,同比增加0.92%;夏杂粮17.34万亩,同比减少20.46%;秋杂粮170.8万亩,同比增加21.38%,为“十六连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记者  张 瑛)

4.jpg

       微评

  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不能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家喻户晓的《悯农》,几乎是每个孩子儿时必背的古诗之一。它让幼小的孩童懂得农民种植的辛苦,也用通俗易懂的话语阐释出粮食对于百姓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古语有云,“仓廪实,天下安;稻谷欠,天下乱”。中国自古以来治国安邦的根本“首在足食”,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就像毛泽东同志曾经回答的,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邓小平同志也说过,经验告诉我们,谁有了粮食,谁就有了一切。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正因为粮食问题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如同能源安全、金融安全一样,是牵动全局的战略大事,所以,一直以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样的观点始终是做好粮食工作的主基调。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粮丰民富,盛世和安。事实也证明,我们有能力端好自己的饭碗。仅从宁夏来看,2019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103.9万亩,预计全年粮食再获丰收,已实现“十六连丰”的丰硕成果就足以说明,我们不仅可以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由“吃不饱”到“吃得饱”的历史性转变,也同样能在走进新时代的今天,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舌尖美味”的需求,完成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转变。当然,这需要继续倒逼农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以自主创新为源动力,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摆在优先位置……这也是实现中国饭碗装中国粮的持久之道。

  “光盘”是一种文明素养

  米饭被包裹在鸡翅里放在炭火上不断翻动,米香混合着肉香在空气中飘散开来。

  “一个鸡翅包饭10元,你们要几个?”女店主微笑着问。

  “就要一个。”

  “好嘞,马上好!”她手脚麻利地取出一只“鸡翅包饭”放在烘烤架上烘焙起来。

  这是10月14日傍晚,记者在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南门夜市里见到的一幕。中山南街南门夜市以烧烤类小吃为主,记者环顾四周,发现食客们大多都是点一串吃一串,没有人点一大堆食物。

  “坚持不浪费,吃多少点多少,很正常。”记者与这位买了一个“鸡翅包饭”的马姓小伙子攀谈起来。小马在银川一家私营文化公司从事文化创意工作。对于节约粮食、爱惜食物,他说,现在要啥有啥,就拿吃的粮食、水果蔬菜来说,天南海北、国内国外的想要啥有啥,但不能因为有了就浪费,节约粮食、爱惜食物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有时吃火锅,剩余的食物我都会打包带回去吃,没有什么掉价的。”小马笑着说。

  小马的话引起了店主的共鸣。“现在来吃饭的顾客都特别懂得节约,没有人会点一大堆东西,吃不完浪费。”

  店主说自己的家乡在隆德县一个小山村里,自己小时候帮父母下地干活,知道农民种粮种菜的辛苦和不容易,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但一直教育孩子懂得节约粮食和食物。

  在仙鹤楼,记者遇到一位与丈夫同来吃饭的孙女士。记者发现,孙女士和丈夫只点了两盘水饺。“够吃就行。”孙女士多年前来银川办了一家新疆风味餐厅。“一粒米从种子、秧苗、稻谷、端上餐桌,是粮食生命的全过程,也是农民和从事农业工作的人们付出辛劳和汗水的全过程,应该学会珍惜、学会尊重生命和劳动付出。”孙女士说自己从来不浪费粮食和食物,也教育自己的孩子要珍惜节约粮食和食物。

  胡亦秀是仙鹤楼餐饮部执行总经理,在仙鹤楼工作了18年。14日下午2时左右,忙过午餐高峰的胡亦秀开始吃午饭。胡亦秀说,仙鹤楼一直有个传统,每逢客人点餐时,都要求服务人员提醒客人少点、勤点,鼓励客人将剩余食物打包带走,并提供免费软质食品袋。

  从事餐饮18年,胡亦秀对客人的点餐变化印象深刻。过去客人来点餐不管就餐人数,不论能不能吃完,桌子上的饭菜都要堆得满满当当,大量剩余食物根本不带走,觉得这样有面子。如今这种现象越来越少,大部分客人都是吃多少点多少,剩余食物会主动要求打包。对这种就餐观念变化,胡亦秀认为是文明素养普遍提升的结果。

  在从事多年社会学研究的宁夏社科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东海看来,“‘光盘’是一种素养,一种文明,一种修养”正在逐渐被更多人接受。徐东海认为随着节粮、爱粮、惜粮教育持续开展,以及国人文明素养的进一步提升,节约粮食这一古老美德将会得到进一步弘扬,爱粮的意识正在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贺璐璐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