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高考是一种经历,每个人对高考的理解各不相同,痛苦、煎熬、期盼、兴奋、紧张……那一刻的心情,那一刻的改变,只有自己能够体会。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多名不同年代的高考亲历者,让我们跟随他们的回忆,一起重温那些闪耀着汗水和梦想、笑颜和泪光的日子……也借此祝福今年的每一位考生考出好成绩。
上世纪70年代:“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
讲述人:韩宏,固原二中原校长,1977年参加高考
1977年12月15日,我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大考——高考。考试的情景,我至今历历在目。
头一天,我早早起床,骑着自行车,在北方冬季凛冽的寒风中,一路从七营镇骑到固原一中考点。
我清楚地记得我在第14考场,刚进考场还有些紧张,对能否考好患得患失,等到监考老师把卷子发下来,快速看一遍后,一下子就放心了,试题不是很难。
成绩张榜公布后,当年固原县650名文科考生中,我成功进入38名预选名单,而且排在前20名。可以想象1977年有多少人报考,竞争压力有多大,录取比例有多低,而我就是这里面幸运的一员。
当时,与我一起参加高考的高中往届毕业生中,有的年龄比我大十几岁,有的已结婚生子,离开课堂太久以至于完全忘了高中所学。我高中毕业两年后就参加高考,期间从事民办教师一年,对以前所学也有一定程度巩固,这也是我能金榜题名的重要原因。
1978年春天,我拿着宁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来到银川。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回到固原,在行政岗位和教育岗位双选中,我选择了后者。
步入学校,走上讲台,这一干就是几十年。在固原二中任校长的22年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教师。看着自己教的学生一个个考上大学,步入工作岗位,我感到特别骄傲。是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助我实现了教育理想。
上世纪80年代:一次骑车旅行的高考
讲述人:古原,固原日报社总编辑,1984年参加高考
1984年7月,高考前夕,我和几名同学骑自行车,从西吉县兴隆镇出发了。从兴隆镇到县城约35公里,是上坡路,但大家都很兴奋,因为是第一次去县城。到了县城,我们先去考点西吉一中看了考场。然后就去馆子里吃烩面,2角钱一大碗,汤油汪汪的,白面片、葱花、香菜,几小块牛肉,应该是我一生中最香的一碗烩面了。
饭后,我们骑自行车找到了电影院,每个人将电影院外张贴的海报逐张阅读了一遍,之后,坐在电影院的水泥台阶上准备喝水。水泥台阶很干净,被7月正午的太阳晒得热烘烘的,又干净又暖和。“这不是理想的下榻之处吗?并且还不用花一分钱。”一位同学的提议很快获得了一致通过。
但这种幸福只维持了两个小时,零点以后,台阶的热量迅速散去,水泥台阶变得冰凉冰凉,令人无法安眠。于是,大家决定还是去住店。推车走过夜晚的大街,从一处露着灯光的店铺里打听到了旅社,大约就在西吉一中对面的一处土坡上,那晚还是睡在了炕上。
那年7月7日一大早,我们就起来了,是否吃了早餐已记不清楚。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场考试开考前,全体考生集合在操场上,县教育科的一位副科长讲话时,突然大雨滂沱。讲话立即结束了,考生们在雨中向考场奔去。
高考结束了,父亲给的15元钱,花掉了10元,剩下5元,我买了一件白衬衫。这一年8月底,我被录取到了固原师专民族预科班。
上世纪90年代:告别“大文大理”迎来“3+2”模式
讲述人:许新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1994年参加高考
1994年7月的宁夏南部小城,依旧清凉如洗。记忆中那些年似乎从未穿过短袖、凉鞋。高中毕业照片也印证了这一点,同学们普遍穿着蓝色的校服外套,我还穿着姐姐为我织的薄毛衫。我们是第一届高考由六门课改为“3+2”五门课,并在高二时参加会考的学生。所以,高考时间便是7月7日、8日和9日的上午半天。
第一门考的是语文,语文是我的最爱,但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内力”并不深厚,会的多是一些花拳绣腿。所以刚上考场有些紧张,手心都出汗了。写了一会儿,便放松下来。语文是可估的,虽然考不了太高分,但也差不到哪里去。一门一门考下来,每次考完都是欢天喜地、一脸轻松地回家,一进家属院的大门就远远看到父亲站在我家的阳台上向门口张望。看我笑呵呵地回来,他便放松了心情。孰不知,好赖我也不会挂在脸上,让他提前为我忧心。
记得7月9日上午终于考完了最后一门课。下午,我们4个从初中到高中都在一个班的要好闺蜜便约好了一起到一个7月9日过生日的闺蜜家里去。10日起床后,发现天阴了,并下起了雨。至今仍旧记得我们几个跑到外面的街上,故意将脚踩在水里,听着鞋子发出“叭哒、叭哒”的汲水声,心仿佛也是湿的。多年以后,这声音依旧清晰如故!
21世纪00年代:高考让我看到外面的世界
讲述人:康宏阳,宁夏育才中学教师,2009年参加高考
2009年的夏天,我也奔跑在高考的路上。6月7日的一场小雨是上天对那个小县城考生的最大恩赐,窗外的雨滴浸润着干渴的土地。数学开考后半个小时,因为犯困喝了一瓶红牛,霎时间感觉脸热头顶似乎冒热气,一时状态全无。
每一场考试前,我和一位姓黎的同学步行赶到考点,相互击掌说声加油走进考场,结束后一起又回学校,路上胡侃乱聊就是不提考试。考完英语的那个下午,我俩径直奔向了永清湖公园,坐在湖边静静地享受着傍晚的阳光,开始思考各自的下一步路该如何选择。如果让我细数曾经那一个个闪闪发光的日子的话,那个收割完自己成果的下午,一定是最闪亮的。
那场高考,我踏进了华中师范大学的大门成为一名公费师范生,4年后又回到银川走上讲台成为一名教师。如果说高考对我有什么特别意义的话,我想那应该是高考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能够看到外面的世界,让我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直到现在我觉得高考都是最公平的,是它让我们普通的孩子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记者 李志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