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大街小巷的霓虹、万家灯火的温馨,嬉笑的孩童、健身的老人,一切仿佛一杯醇香的美酒,谢兴昌品着品着,眼睛就湿润了。
不知多少次,看着眼前繁花似锦正青春的闽宁镇,心头那些拓荒跋涉的往事便会清晰浮现,在历史与现实的切换中,谢兴昌总会感慨地重复一句话——我们这一代人,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恩共产党的好政策!
宁夏的扶贫开发始于1983年,经历37年的接续奋斗、艰苦奋斗,于2020年底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勠力攻坚中画上圆满句号!
千年小康,百年奋斗,一朝梦圆!
千千万万个“谢兴昌”、数以百计的“闽宁镇”、改天换地的西海固、意气风发的新宁夏,在中国的版图中勾勒出一个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昂首阔步前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的美丽剪影。
当丰收的喜悦沁润山川、跃动眼角,当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功着色每一张脸庞、鼓舞每一个心灵,当宁夏690多万人民群众开怀庆贺、品尝岁月芬芳之时,我们对党中央、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恩感念之情更加清晰炙热!
我们难以忘怀——1996年至今的25年里,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到宁夏视察,亲自倡导推动闽宁扶贫协作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亲自部署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百忙之中两次亲临宁夏视察,为群众脱贫谋长远计、为地方发展求根本策,擘画蓝图、指定航向,带领宁夏人民翻越脱贫路上的六盘山。
我们难以忘怀——从山川到平原、从企业到农户,他的脚步踏遍了宁夏的山山水水、深情润泽着一草一木,“你们的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等日子过好了,我再来看你们。”“等你们生活过得更好了,我还要到这里来。”“我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看看”“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份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那些平实的话语、温暖的祝福、殷切的希望,跨越25年的岁月,始终深情、始终温暖,仿佛四月的春风,抚平紧锁的眉、舒展褶皱的心,激励奋斗者的脚步、凝聚追梦人的力量;那种把万里山河揽入怀、万家冷暖放心头的谋略和情怀,给这方土地上的干部群众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举全区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擂响战鼓、发起总攻,精准脱贫、靶向施策,持续发力防松劲、严把标准防闯关、巩固成果防返贫,全区80.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110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9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撕掉历史标签、步入发展春天;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6818元,增加到2020年的11624元,年均增长11.5%,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这是国家领袖与一方百姓同频共振的艰苦奋斗、相向而行的竭力奔跑,殷殷厚望与万千期待激发出的磅礴力量激荡山川,一路攻坚拔寨、踏平坎坷,成为“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的生动注脚!
(二)
1997年我来到这里,被当地的贫困状态震撼了,下决心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福建和宁夏开展对口帮扶。——习近平
2020年,电视剧《山海情》火遍大江南北。
永宁县闽宁镇的一个农家小院里,60多岁的谢兴昌坐在枣树下,一遍又一遍回看着剧情、回忆着过往,“二十多年岁月如梭啊!闽宁村奠基的那天,习近平同志代表对口帮扶领导小组发来贺信。我就站在台下听人家读信,听着听着就哭了……”每每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谢兴昌,依然会眼含热泪。
在谢兴昌眼里,“那年那月那些人”筚路蓝缕的艰辛与今时今日闽宁镇日新月异的变化,远比剧本更加精彩,更加荡气回肠。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福建和宁夏确定对口扶贫协作帮扶关系,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
1997年4月,习近平率领福建省党政代表团来宁考察并参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在宁夏期间,习近平连续6天深入贫困地区走访调研,从永宁县西吉移民吊庄玉泉营到同心县河西镇建新村,从海原到西吉、隆德,详细了解吊庄建设、窖蓄微灌技术实施及梯田、土圆井、淀粉厂、学校等建设情况,一路访贫问苦、一路思量谋划,提出了在西吉移民吊庄玉泉营建设闽宁村的设想,并叮嘱随行的福建代表团同志:“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一项政治任务,我们要坚决完成,对联席会议议定的事情要尽快落实,所承诺的事情也要抓紧兑现。”
同年7月15日,闽宁村在玉泉营的一片戈壁滩上破土动工。奠基当天,习近平专门发来贺信,坚定地说:“今日的干沙滩,明日要变成金沙滩。”
听着贺信,谢兴昌流着眼泪在心里立下誓言:一定要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子、活出样子。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闽宁协作,先后5次出席联席会议、3次发表重要讲话,对闽宁扶贫协作作出顶层设计,明确指导原则、合作机制,既运筹帷幄,也躬身实践。
从闽宁镇到西海固再到宁夏全域,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制度历经多次完善、不断成熟,从资金援助、教育和医疗资源帮扶上升到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导向的产业帮扶,靶向帮扶拔穷根的路径根深宁夏大地。
从山霑白雪到赤日炎炎,从一年一度的联席会议到两省区之间不分四季的你来我往,从互派挂职干部到企业间的深度合作,跨越山海的情感持续升温、接续传承的协作世间难觅!
闽宁镇在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从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贫困小村庄发展成为6万多人的现代化小镇,从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移民群众的如意家园“金沙滩”;“谢兴昌”们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完成了人生的“艰难一跃”——从一根扁担挑全家、半夜老鼠钻被窝的穷光蛋成长为养牛、种葡萄、开小车的新式农民,改写了个人及家庭的命运。
斗转星移间,岁月成诗行。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闽宁镇。
“20年来,闽宁村发展成了闽宁镇,你们的收入也从当年的人均500元增加到现在的1万多元,看到你们开始过上好日子,脸上洋溢着幸福,我感到很欣慰。”看到闽宁镇的变化,总书记“打心眼里感到高兴”,他感叹地说:“闽宁合作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这个宝贵经验可以向全国推广,作一个示范,实现共同富裕。”
彼时,宁夏大地上,“闽宁模式”催生出的闽宁示范村和生态移民村,已经遍地开花。
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大战略、大布局、大举措,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进一步提高水平。
闽宁两省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脱贫攻坚,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深化、阔步前行,走出了一条先富带后富、东部援西部、多数帮少数、外力促内力的共同奋斗之路。
25年,从单向扶贫到双向多领域、深层次的立体互动,更迭的是人事面孔,不变的是责任情怀,燃情岁月千淘万漉,沉淀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成为历史的美谈、精神的传承、前行的航标!
闽宁协作对宁夏产生的深远影响,还远不止此——双向交流、贴近学习、深度互动,在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陆、开放与封闭、传统与现代之间,开行了直通车、搭起了连心桥,既是开放教育的活教材,也是观念洗礼的“速成班”。
步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东西部协作也被赋予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使命。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视察,对深入推进闽宁协作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今年4月初,不到一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这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完善东西部结对帮扶关系,拓展帮扶领域,健全帮扶机制,优化帮扶方式,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紧接着4月7日至8日,全国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会在银川召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对新阶段深化东西部协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具体部署。
闽宁协作在走过25载后,走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
(三)
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习近平
没有西海固地区的脱贫,就没有宁夏人民的全面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时刻牵挂这里的群众,先后三次实地考察脱贫攻坚工作,小到吃饭、穿衣、洗澡,大到产业发展、兴修水利,事无巨细,惦念在心。
2008年4月,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再次来到宁夏、来到固原,走进百姓家中、看望困难群众,人们听到他说得最多的话是:“祝你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习近平同志来时的情形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固原市原州区深沟村党支部书记马耀宏感叹时光荏苒中的巨变。
当时,习近平向马耀宏细细地了解基层干部年轻化、待遇等情况,鼓励他们“自己要先富起来,练就致富能力,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在村民金学文家,看到粮满仓、羊满圈,习近平高兴地说:“等你们生活过得更好了,我还要到这里来。”
“习近平同志就像亲人一样,关心地问这问那,让我们的心又暖又亮堂!”马耀宏的心里一直珍藏着当年那份如沐春风的温暖。
当时《宁夏日报》刊发的报道曾这样描述:那种平和,谦逊,关切,如四月天里的阳光,不张扬却径直漫到人们的心里。你常常会忘记这是一位中央领导在老干部、下岗职工或者山区农民家中的看望,而觉得更像是亲友的久别重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筹谋划,立足宁夏实际,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此后经年,又是一次久别后的重逢!
2016年7月18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宁夏视察,第一站便是固原市——“我要到最困难的地方看看。”
在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村民马克俊家,从住房、设施、牛棚到就业、收入、上学、看病、公共服务,习近平总书记一一察看、关切询问,特别指出,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在原州区彭堡镇河东万亩冷凉蔬菜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向正在忙碌的马启询问土地流转的具体操作和无公害种植的基本要诀,一起算投入产出账,叮嘱他对接好市场,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发展是甩掉穷帽子的总办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自治区党委政府,固原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紧盯“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把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不断聚焦、持续推进。
杨岭村瞄准乡村旅游,环境上“出世”、发展上“入市”,建起了养殖园区,以企业托管、大户养殖、农户饲养的方式,将村民的肉牛集中起来养殖,水泥路取代了小山道、绿山头换掉了“和尚头”,530亩的彩色花海覆盖了山皮草地、打谷场变成了小广场、学生有了塑胶跑道,农民收入过万……
“天天住在杨岭村,天天看她不一样!”茶余饭后,村民时常感慨,这样形容自己的生活:眼里盛着风景、口袋装着钱景,出门绿水青山、进屋乐呵呵数钱。
村民的心境,真实反映着产业的实景。
固原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产业发展实现了从“马铃薯”传统独秀到“四个一”林草产业“满园春色”,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子越走越宽。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全面小康决胜之年的关键之时,又一次亲临宁夏视察,赋予了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使命,并对脱贫攻坚提出明确要求:要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自治区党委深入开展“四查四补”工作,紧紧扭住产业发展目标,科学布局9大重点产业,随着一大批龙头企业的进驻、随着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固原市在全区产业体系的深度重构中快速融入、成长、裂变,广大农民跟随产业链、走上富裕路。
2020年11月,随着最后一个贫困县西吉县的脱贫出列,固原市历史性地告别了绝对贫困。那些摞着补丁的衣服、灶台上“挖”出来的土碗,那些艰涩的路、苦咸的水……那些苦日子、旧光阴都随之走进历史、藏进记忆。
金学文的日子也随着产业发展抽穗发芽、饱满了起来——深沟村发展成为城中村,金学文一家过上了富裕的城市生活,院子修葺一新,但接待习近平总书记的堂屋一直舍不得翻建,总书记看过的羊圈也被用心的保持着原貌。金学文牢记总书记的叮嘱,十多年里,羊越养越多、卖了一批又一批,日子大踏步地往前走。村民有的在物流园当快递员,有的包工搞建筑,家家住着商品房,村里村外无闲人。
马启不负总书记嘱托,建成3000亩高标准有机蔬菜示范园区,年产各类蔬菜上万吨,带动600多名群众务工,仅人工工资每年支出达700万元……
从被认定的“无可能”到如今发展的无限可能,固原市的蝶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出的丰硕果实!
原州区张易镇驼巷村,曾经是个远近闻名的要饭村,如今依靠党的好政策,贫困群众找到了致富路径,家家户户赛着“把日子过得更好”。村民张彩霞请人写了一副春联:“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横批“感谢党恩”。
这是最朴素的表达,也是最深情的告白!
(四)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习近平
移民搬迁,打开一个人的物质世界,更打开了一个人的生活空间、成长空间、发展空间、精神空间和梦想空间。
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根本。1997年以来的四次视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移民搬迁、始终关心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视察,第一站便来到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
在村民刘克瑞家,他仔细看院落、客厅、卧室、厨房、牛棚,详细了解家庭就业、收入、看病、社保等情况。刘克瑞告诉总书记,家里的耕地流转了,还养了3头肉牛,儿子儿媳在附近纺织厂打工,2017年全家脱贫,生活越来越好,乡亲们打心底里感到党的政策好,真切感受到共产党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亲们搬迁后,更好生活还在后头。希望乡亲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在宁夏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为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指明方向、给出路径:要完善移民搬迁扶持政策,重点解决产业、就业、社会融入3件事情。
20世纪80年代,宁夏开始有组织、有规模的开展大规模移民,先后将123万人从山大沟深、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西海固地区搬迁到有水通路的地方。仅红寺堡区就陆续接收了23.3万移民。
“总书记心里牵挂着咱搬迁移民,问得很细致,很亲切。”刘克瑞动情地说。
刘克瑞家2012年刚搬到弘德村时,分到一套54平方米、两居室的砖瓦房;2017年脱贫出列后,他续建了两间新房,扩整了庭院;不久前,家里又安上了新锅炉,用上了自供暖……
他掰着手指头算起收入:2020年,我入股村养殖合作社17万元,年底分红3万多元;加上看护村口蓄水池、儿子儿媳在纺织厂打工、老伴就近打零工挣的钱,全家年收入10多万元,8年多来,“至少增长了10倍”。
和刘克瑞家一样,弘德村11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2020年底前全部脱贫摘帽,随着肉牛养殖、特色种植产业走上了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让百万移民摆脱贫困是阶段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长期目标。
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明确提出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润儿多次到红寺堡区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解决红寺堡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把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和殷切期望转化为推动更快更好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加快产业发展作为根本抓、把改善基础设施作为重点抓、把优化公共服务作为基础抓、把促进社会融入作为关键抓、把整治城乡环境作为大事抓,力争把红寺堡区建设成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脱贫致富示范区,走出一条从“移民”到“富民”的康庄大道。
对历史最好的回望,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站在新的起点,宁夏690多万人民群众牢记嘱托、勠力同心,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开启全新实践,一个个鲜活个体奋勇拼搏、一个个闪亮群体迎风起舞,交织出一幅努力建设先行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的锦绣图景。(记者 马晓芳 王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