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 宁夏点击
【领航中国·美丽新宁夏】
红寺堡移民的幸福协奏曲
2022-09-29 06:56:53   
2022-09-29 06:56:53    来源:宁夏日报

  9月,罗山脚下进入一年最好的时节。

  果园中,红的苹果、绿的梨压弯了树枝。菜地里,一垄垄蔬菜已被采收入筐。村庄藏在绿树丛中,青砖红瓦,鸡鸣犬吠,时有母牛唤犊声……

  在吴忠市红寺堡区,到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人们都在为美好生活忙碌着。

  这个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广大干部群众乐享幸福小康生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寄予的“更好生活还在后头”的美好祝愿。

  采访中,不少年轻人,向记者讲述这些年家园发生的巨变,展现新时代追梦人奋力奔跑的风采。

012.jpg

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记者 杜晓星 摄

  道不尽的幸福生活

  “我小时候在老家时,乡亲们赶着驴车拉水吃!”

  在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党员教育基地,讲解员海小荣指着一幅黑白照片说:“这是搬迁前在老家拍的,照片上的人是我的婆婆和小姑子,她们身后是住了多年的土坯房。”

  照片上,是满面愁容的女主人马建花和她怯生生的女儿刘晓丽。身后,是两间低矮的土坯房,深藏于西海固大山的褶皱里。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来到弘德村,与海小荣的公公刘克瑞等村民唠嗑拉家常。总书记指出,要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1998年开发建设,2009年设立市辖区的红寺堡区,先后有23万西海固移民在此安家创业谋生存。经过不懈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到2020年年底,5.6万农村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4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从“十二五”末的25.29%下降为零。

  从焦渴的西海固到平坦的红寺堡,海小荣的日子一天一个样。如今,她不仅当上了村党员教育基地的讲解员,还投身到直播卖货的热潮中。

  “我是大山里出生的‘土娃娃’,走出大山后靠着党的好政策和自己的努力,先是进厂成了工人,后来又做了讲解员,还当上电商主播,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海小荣说。

  飞出大山、扎根城市,曾是许多农村孩子的梦想。但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红寺堡区农村路、电、网等基础设施极大完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干事创业。

  “我以前一心想飞出农村。但毕业实习后,发现农村前景越来越好,有事可干且大有可为。”24岁的杨宇倩笑着说,不仅她回来了,外地服役的对象也打算回乡发展。比起父辈,红寺堡的“移二代”是完全不同的一代。他们用科学知识、崭新的视角和现代化的理念,让乡村更加“元气”满满。

  杨宇倩的老家在海原县,记忆里,她很小就学会了挥镰割麦,只要不上学,天麻麻亮就得起床,上山帮父母干活。

  十几年前,杨宇倩随着全家移民到红寺堡区,生活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也有了更好的受教育机会。2021年,她从银川能源学院毕业,没有出去闯荡,选择回到红寺堡区,成为红寺堡镇弘德村扶贫车间的一名财务人员。

  “现在,我每个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而且在镇上买了新房。”杨宇倩满怀憧憬。

  农村天地广阔,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梦想成真。

  “我要40袋枸杞、2箱红寺堡产的葡萄酒,还要一些黄花菜。”9月14日,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白墩村村民王航弟收到浙江客户的微信下单。这位老主顾3年来常在她家购买红寺堡特产。

  刚从枸杞地里回来的王航弟和丈夫石银宝两人忙着给顾客包装枸杞,夫妻俩配合默契,手法熟练。不一会儿,1箱枸杞便全部打包好。

  王航弟是乡里村邻熟知的“网络达人”。夫妻俩不仅是村里的枸杞种植能手,而且通过直播带货,把当地产的枸杞和农特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忙完手头的活,王航弟又打开手机开始直播:“这款葡萄酒今年热销,它来自红寺堡区最大也是最早的一个酿酒葡萄种植基地……”

  王航弟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枸杞、黄花菜、葡萄酒等红寺堡区特色农产品,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我想开一家电商商铺,把宁夏特产卖到全国各地。”王航弟展望着。

  如今,红寺堡区开设各类网店1000余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利用电商平台,将红寺堡的枸杞、黄花菜、葡萄酒等土特产的种植、加工过程以短视频、直播的方式呈现给客户。仅王航弟一人依托直播带货、微信、淘宝等销售平台,将自家2万多斤枸杞干果销售一空,各类特产销售额达80余万元。

  品不完的甜蜜事业

  葡萄酒产业是红寺堡区的主要产业之一。目前,红寺堡区种植酿酒葡萄10.8万亩,建成酒庄25家,年产成品酒1500万瓶。

  在2021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上,红寺堡产区获得大金奖1枚、金奖8枚、银奖4枚——红寺堡产区葡萄酒连续5年获得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大金奖。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二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上红寺堡产区葡萄酒也大放异彩,摘得10多项大奖。

  不光是葡萄酒,黄花菜产业升级之路也是红寺堡区诸多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黄花菜采摘期短,一开花就掉价。自从引进水发集团这样的大企业,保底收购,菜价一下就上来了。”红寺堡区太阳山镇潘河村村民魏亮亮说,今年他家靠10余亩黄花菜收入7万多元。

  山东水发浩海集团有限公司在红寺堡区投资建设的现代产业农业园占地1800亩,建设有4万平方米的智能日光玻璃温棚,还有120座大跨度的日光温棚。

  “通过延长产业链,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山东水发浩海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涛说。

  从过去单一种植玉米到如今的葡萄酒、黄花菜等特色产业叫响市场;从单纯种植到种植养殖、加工相结合,红寺堡区的经济逐步从“温饱型”向“致富型”转变。此外,随着新能源、轻工制造等产业发展,大风、干旱等“劣势变优势”,也成为红寺堡区发展新经济的资源禀赋。

  如今,红寺堡区农民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红火。

  藏不住的日新月异

  “一代房是土坯房,二代房有了木门窗,三代房有了卫生间,四代房有了铝合金窗户,五代房有了上下水,六代房是上下楼小别墅……”走进位于红寺堡区的宁夏移民博物馆,移民“六代房”的微缩景观一一展现。而现实中,越来越多新建的五代、六代住房已经将一代、二代的住房永久地留在了博物馆里。

  “这次回村我再也不走了,年底要用打工的积蓄,在院子盖‘六代房’,把民宿生意做得更红火。”红寺堡区柳泉乡永新村村民罗金虎满怀希望地说。

  罗金虎1999年随父母从海原县贾塘乡搬到红寺堡区,如今兄妹3人都在红寺堡成家立业。妹妹在城里开起了火锅店,罗金虎过去在外地打工,如今村里的智慧民宿做得好,他也回乡和妻子一起做起了民宿生意。

  “小时候我们上学,路上来回就得2个多小时,遇上下雨天,路更难走。如今家门口有幼儿园、小学,不仅如此,村里超市、卫生所应有尽有。来住宿的客人也越来越多,再也不用去外面讨生活了。”罗金虎说。

  “这几年,村里人在惠民政策的支持下,搞起了智慧民宿,村容村貌不断提档升级,越来越多的村民把房子腾出来组团做起了民宿。”永新村党支部书记王浩说,他也是第二代移民,过去在外面做生意,这些年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好,他回来想带着村民一起,把智慧民宿做得更专业更红火。

  乡村振兴迈入新阶段,红寺堡区承担起了“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的重任——解决产业、就业问题,大幅提升交通、卫生、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让移民们牢牢扎根,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我是十二三岁从同心县搬到红寺堡区的,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滩。很多地方没有路,没有一辆公交车,出行主要靠自行车、摩托车,或是三五成群乘坐农用三轮车。天晴时尘土飞扬,下雨时泥泞难行。”宁夏南原汽车运输有限公司驾驶员靳旭东说。

  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到现在村村通公交;从坐公交出行,到现在的“定制出行”;从村级公交,到用公交的“腿”,借邮政等快递公司的“点”,打造“客货邮商”融合……红寺堡的客运交通也正紧随时代发生着巨大变化。

  “方便得很,出门都能坐上‘专车’了。”61岁的单美燕说,有时出行,儿子从网上给她购买定制化专车的车票。

  为了满足农村群众出行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红寺堡区唯一的客运班车运营公司——宁夏南原汽车运输有限公司依托互联网技术,推出“红寺堡出行”App,投入28辆车,开通了红寺堡至银川、吴忠等线路。城乡居民可通过电话、网上下单,享受“门到门”“点到点”客运服务。

  与此同时,红寺堡区利用农村公交线路通达村镇的优势,将邮件、快件交由农村公交线路代运,21条公交线路上的71辆农村公交车化身71个“快递小哥”,大大节约了快递进村的人力成本。“这样既解决了公交车‘吃不饱’的问题,也打通了物流到村队‘最后一公里’。”红寺堡区住房城乡建设和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说。

  “乡亲们搬迁后,更好生活还在后头。希望乡亲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的殷殷嘱托仍在耳畔,也为红寺堡乡村振兴美好蓝图指明了新的起点。

  如今的红寺堡人正鼓着劲儿、努着力……

  正如红寺堡区弘德村党员教育基地讲解员海小荣的解说词那样:党的移民搬迁政策,让他们搬离了大山,因为黄河水的滋润,移民发展起了新产业,摘掉了穷帽子,如今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勤劳上进的红寺堡人向着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奋进。(记者  王桂生 姜美 王沛瑶)

  记者手记

  幸福生活“后劲儿”十足

  在蹲点采访中,记者一直寻找红寺堡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发展印记。

  印记在海小荣一家衣食住行的变化里,村里再难见到自行车,门口常常停着小汽车。不论是菜单的种类、还是生活的模样,他们都有了多样的选择。

  印记在罗金虎家的房前屋后,在于不管规模大小,家家户户能有一份可持续的、适宜的产业,有一个就业的岗位,有一处心安的所在。

  印记在杨宇倩、王浩的回乡创业愿景中,不管在乡村还是在城镇,不论是第一代老移民还是80后90后“移民二代”,一张张舒展的笑颜中,每个人心里都铭刻着一段今昔对比的移民故事。

  脱贫攻坚已经结出了丰硕成果,乡村振兴正成为呼唤人才、造就人才的新舞台、新征程。

  如今的红寺堡区人气越来越旺,愿更多的返乡创业青年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也愿广袤乡村回馈他们以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在这场“双向奔赴”中,红寺堡人必将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变成现实,幸福生活“后劲儿”十足。(记者 姜 美)

【编辑】:赵虎
【责任编辑】:赵虎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