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 宁夏点击
我和我的祖国
2022-10-01 07:55:19   
2022-10-01 07:55:19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部分,意味着希望,代表着未来。国庆节前夕,本报记者采访各领域的青年典型,聆听他们立足岗位、矢志奋斗的故事,记录他们升华自己、成就事业的经历,感受他们热爱祖国的朴素情感,和他们一起,把奋斗当作献给祖国最好的生日礼物。

  宁夏援贝宁医疗队:在万里之外用赤胆忠心为祖国庆生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9月30日下午,国庆节来临前夕,中国(宁夏)第26批援贝宁医疗队队员在万里之外的贝宁共和国,手持鲜艳的五星红旗,集体深情歌唱《我和我的祖国》,祝福伟大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今年8月4日,中国(宁夏)第26批援贝宁医疗队一行22名队员从银川启程奔赴贝宁共和国,执行为期18个月的医疗援助工作。

  自1978年以来,中国先后向贝宁派出26批共计616名医疗队员赴贝宁开展援外医疗工作。44年来,每一位中国援贝宁医疗队队员,都用实际行动践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尽最大努力保护贝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44年里,他们在贝宁成功开展手术10万余例,救治数百万名贝宁群众,先后有33人次被贝宁共和国政府授予荣誉勋章,“中国医生”成为贝宁群众最信赖的朋友。

  中国(宁夏)第26批援贝宁医疗队队长、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李芙蓉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三次赴贝宁开展援外工作,2002年、2016年,她分别两次参加援贝宁医疗队工作,在贝宁纳迪丹古医院、洛克萨地区医院工作。在中国(宁夏)第26批援贝宁医疗队队员中,有不少人多次参加过援贝宁任务。“20年来,我看到了贝宁共和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发展,医院在基础设施、医护人员配备、医疗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我在这里也有了很多老朋友和新朋友。我们也得到了贝宁卫生部、所援医院领导和同事的大力支持,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李芙蓉说。

  此次来到贝宁,李芙蓉和队员们依旧给贝宁人民带来了精湛的医术和友好、热情的服务。

  8月14日下午4时,队员齐鑫、王梓媛医生顺利为一位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的贝宁妇女实施了到贝宁的第一台剖宫产手术;9月2日,队员石宝银用中医针灸术成功救治了一位出生仅3天的新生儿不全型肠梗阻患者;9月18日,队长李芙蓉带领医疗队队员与时间赛跑,成功抢救了一名遭遇车祸受伤非常严重的22岁患者的生命……

中国(宁夏)第26批援贝宁医疗队队员在贝宁为祖国母亲庆生。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宁夏)第26批援贝宁医疗队队员在贝宁为祖国母亲庆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每次接受中国援贝宁医疗队队员的诊疗服务后,贝宁群众都会操着当地口音,充满感激地对中国医生说:谢谢,我的朋友,中国医生了不起!

  事实上,医疗队在贝宁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这里老百姓生活贫瘠,吃的只有简单的洋葱、莲花菜和少量野菜;这里的医院缺医少药,疟疾、艾滋病各种传染性疾病流行,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开展医疗援助工作困难重重,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大家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酷热、疾病、语言等种种困难,并自觉严守疫情防控要求,严格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用精湛的医术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医疗援助工作当中。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格外思念祖国,思念祖国的山山水水,思念祖国的亲人和朋友,但我们也深知,唯有竭尽所能帮助贝宁群众解除病痛,用心用情在贝宁讲好中国故事,就是献给祖国母亲最好的礼物!”李芙蓉说。(记者 尚陵彬)

  行者无疆 奋力奔跑

  9月25日,在2022德国柏林马拉松比赛中,宁夏本土田径运动员何杰以2小时11分18秒创造该项目个人最好成绩。

  从1896年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设立以来,马拉松一直是“挑战”的代名词,也是只有少数专业选手参与的项目,而24岁的何杰选择马拉松的目的只有一个——磨炼意志,挑战自我。

  1998年,何杰出生在平罗县灵沙乡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小学五年级时,便在中长跑项目上崭露头角,在全校运动会中,他一人独揽男子800米和1500米两项冠军,进入体育老师的视野,慢慢接受业余训练。

  2014年,宁夏田径队到基层选拔队员,正在上初中的何杰被相中,开始进入专业队训练。当年的自治区运动会上,一位少年“赤脚夺银”的故事传为佳话。在男子5000米比赛中,何杰第二圈被跟跑者踩掉跑鞋,但他毅然光着脚跑完剩下的10圈比赛,并最终夺得银牌。

  刚到田径队的那几年,何杰的主项是中长跑,考虑到他训练底子厚、有氧能力强的特点,教练组提出让他转项练习马拉松。2018年,在单长明教练的指导下,20岁的何杰正式开启自己的马拉松追梦之旅。不管多苦多累的训练,他都坚持了下来。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不变的信念,那就是“我一定要出色”。当年6月,何杰与队友铁亮、付文国等6人组团参加2018年全国马拉松锦标赛(吉林站),斩获团体冠军。

  2019年5月,何杰与队友参加了秦皇岛国际马拉松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获得男子个人亚军。同年举行的南京马拉松赛上,他把最好成绩提高到2小时15分33秒。当年11月,他入选国家马拉松集训队,在知名教练肖丽的带领下,与国内顶尖选手一起训练,成绩进一步提升。“尽管马拉松训练非常枯燥,但不管烈日、刮风、下雨、下雪,我都要拼命地跑,马拉松的魅力就在于不断挑战、挖掘潜能。”何杰说。

  今年4月,在杭州举行的2022世界田径锦标赛暨亚运会马拉松选拔赛中,何杰以2小时12分58秒位列男子组第四名。虽然这一成绩比他去年参加西安全运会拼得第4名的成绩快了近2分钟,但距离领奖台还差一步之遥。

  从西安全运会到此次选拔赛,连续两次大赛都斩获第4名,身边的跑友们都替何杰感到惋惜和遗憾。但在教练肖丽看来,何杰在马拉松项目上,已经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队员,成长为可以和顶尖选手一决高下的运动员。

训练中的何杰。

训练中的何杰。

  虽然没能登上领奖台,但何杰并不气馁。他说:“站上赛场我代表着宁夏,必须要展现宁夏运动员的精气神和责任担当,是勇者就应该昂首迈出坚毅的步伐,让年轻的心奋发激昂”。

  今年6月举办的一次半程测试赛中,在1900米海拔的云南呈贡,何杰跑出63分49秒。这让大家对他全马的表现有了更高的期待。根据这个数据推算,他当时的状态具备在平原全马跑出2小时09分左右的水平。

  肖丽教练说:“柏林马拉松比赛之前,到肯尼亚外训一个月,何杰接受了比较系统的专业训练,心态也更加积极主动,但要想在柏林马拉松上与世界名将一决高下,还是会面临很多挑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何杰自开始训练长跑到现在已有8年。这8年里,他痛哭过,也开心过,失败过,也成功过,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我最大的梦想是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和家乡人民作出更大贡献。”何杰说。(记者 王刚 文/图)

  在攻克急难险重任务中成长

  当记者想将国网宁夏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丁茂生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作采访时,他婉拒了:“感谢对我工作的关注,但还请更多关注我们电科院这个团队,我们有一批很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

  在他的建议下,记者把视线转向宁夏电科院,发现这里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确有独到之处。

  在宁夏电科院,历届领导班子都把“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一种发展理念,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在这家科研单位发展中的作用。近年来,借着自治区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的东风,认真落实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人才队伍建设的部署,走好“引才聚才”“育才用才”“安才留才”三步战略,激活电力科技人才队伍“一池春水”。

  马飞越是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获得过“宁夏五四青年奖章”。别看才30多岁,他12年扎根一线负责电网运维检修,带领团队创造宁夏电力行业多项第一。

  今年4月,国网宁夏电科院电网设备缺陷模拟实验室内,一束束激光掠过“鸟蛋”形绝缘子表面,计算机软件清晰的3D画面逐渐成型,国网宁夏电科院利用3D立体扫描、3D打印机新技术还原故障机理。这项技术创新牵头人便是马飞越。他和团队成员创新性地将3D扫描技术应用于电力设备瑕疵检测,在100天里持续跟踪一座22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母线设备缺陷,并将拆解下来的6只绝缘子带回试验室深入研究,实现了宁夏电网首次利用全新3D立体扫描技术对GIS(即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故障成功诊断。

  29岁的孙尚鹏博士,入职三年就从技术“小白”成长为可以在专业上独当一面的骨干,先后荣获自治区技术能手、宁夏五一劳动奖章等殊荣。作为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孙尚鹏也参加过多次重点任务。

  国内首台首套LW56-800型滤波器场断路器自投运以来,在宁夏灵州、新疆昌吉特高压换流站连续发生多起合闸电阻缺陷引发的断路器故障,影响西电东送工程安全稳定运行。孙尚鹏和团队经历无数个日夜,积极推动该型设备改造升级,分析论证的“合闸电阻”改为“选相合闸”技术路获得认可,完成宁夏灵州站6组断路器轮换改造,实现800千伏滤波器场断路器国产化。

  在宁夏电科院,引才聚才靶向精准,从源头上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近年来,该院通过海外人才引进、高学历人才引进及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共引进海外留学归国人才5人,招聘国内重点院校博士研究生4人,聘请高校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区外科研院所专家13名。2021年底,国网宁夏电科院人才当量密度达到1.3184,在国网宁夏公司基层单位排名第一,构筑了引才聚才的“强磁场”。

  无论是马飞越、孙尚鹏,在攻克急难险重任务中迅速成长是他们职业发展的共同点,这得益于宁夏电科院在人才培育中的“精准滴灌”模式——把人才放在关键岗位、重大任务中去锻炼,安排优秀业务骨干参与到重要工程调试、重大隐患治理、复杂事故分析工作中,推动人才技术创新。近两年,该院安排9名优秀人才到区内外企业交流锻炼。

  该院还大力实施高端人才引领工程、电力工匠塑造工程、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配套一系列人才培养、成长、发展、保障政策,着力打造职务、职员、人才梯队,构建员工多元发展的职业成长体系和成长“快车道”。

  宁夏电科院的发展史上从不缺优秀的电力科技人才,这里,没有人会永远年轻,但总有人正在年轻。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凝聚、积累、传承的科学精神历久弥新,激励着每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奋斗中绽放精彩青春。(记者 和牧川)

  离不开的乡村 舍不下的亲人

  1995年出生在石嘴山市惠农区的贾丹丹,是家里的独生女。

  2014年,高中毕业的贾丹丹看到张贴的征兵宣传标语,心中蹦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要去当兵!”

  “我从小就喜欢看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和小说,我渴望成为像他们那样英姿飒爽的军人。”父母也十分支持她的选择。

  如愿入伍,贾丹丹来到新疆。初到北疆,风沙大、温度低、干燥的气候让贾丹丹非常不适应,但是她咬紧牙关,努力克服,训练、执勤样样出色。

  下连后,贾丹丹成为连里第一批女报务员。报务训练是枯燥而又繁琐的,需要百倍的耐心、细致和努力。为了早日练就过硬的业务技能,贾丹丹和战友们除了军事训练外,常常加班加点背记通勤用语、抄报电报电码等。“夏天热到耳机里全是汗,冬天练到手指僵硬是常态。那时候,战友们都说我对自己要求高。当兵嘛,就是要对自己狠一点,这样才能练出真本事!”回望军旅生活的点点滴滴,贾丹丹的脸上总是挂着自信的微笑。荒漠戈壁上的见闻、部队的教育,不断开阔贾丹丹的眼界,培塑着她奉献担当的品格。

  2019年,贾丹丹脱下穿了5年的戎装。考虑到父母身体不好需要照顾、家乡正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最终选择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后,园艺镇党委书记储会玲找到贾丹丹,希望她参选村党支部书记,带动群众进一步改善园艺镇安乐桥村发展面貌。贾丹丹有些犹豫:“我年纪小、阅历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我能干好吗?”

  “丹丹,乡亲们的意思就是跟着你干!”村干部李惠芝的这句话,帮贾丹丹下定了决心,“大家信任我,我就应该对得起这份信任。”2020年1月,贾丹丹当选惠农区园艺镇安乐桥村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贾丹丹深知,产业旺了,村民的钱袋子才能真正鼓起来,生活质量才能真正好起来。

  根据安乐桥村靠近城区、交通便利、流动人口多的特点,贾丹丹带领村“两委”班子经过反复比较论证,投资建设了“百姓家宴”农家乐,引进“古玩百货市场”,既盘活了原有资源,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又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村里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等工作,让村民能够真切感受到乡村的变化。

学习中的贾丹丹。(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学习中的贾丹丹。(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0年,贾丹丹创办安乐桥村“情暖夕阳志愿者服务队”,与20多名工作人员一起,先后慰问了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患大病学生、困难退役军人、残障人士等100多人次。为解决周边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的日常用餐难题,“情暖夕阳志愿者服务队”利用百姓家宴农家乐,启动“老饭桌”助餐服务工作,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健康、营养、方便的午餐。此外,他们还义务开展环保宣传、保护母亲河、禁毒、助学等各项公益活动,带动身边更多人投身到志愿服务中来。

  日常工作中,为了提高办事效率,更好为民办事,贾丹丹还结合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各自特点,设岗定责,明确班子成员的分工和职责,简化办事程序,规范办事流程,在遇到急事难事时,大家一起群策群力、商量讨论。这样既保证了村务工作的协同高效,又发扬了民主,班子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部队教会我不抛弃、不放弃。今后,我要继续努力,让乡亲们都富起来!”贾丹丹说。(记者 杨淑琼)

  沿着支教老师的足迹一路前行

  对于出生在大山里的孩子们来说,不谙世事时,或多或少曾有过“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再也不回来”的念头。对海原县的马小花、马玲玲姐妹来说,这个念头也有过,又被自己的脚步改变了——她们走出了大山,考入厦门大学,到了外面的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却又以教师和基层选调生的身份回到了家乡宁夏。

  “为什么回来?”

  这个问题,从她们下定决心回家乡至今不断被问到,而在她们的心里,答案从最初的“家里需要我”到逐渐在心底里刻下一行字——像厦门大学支教团那样,把青春奉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初次见到支教老师时,马小花、马玲玲家在海原县关桥中学门口开了一家小卖部,南方口音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是学校里支教的老师,常常来小卖部购置生活用品,熟悉后常常与她们聊起各自家乡的生活,言语间鼓励她们好好学习,长大了到外面去看看。

  就这样,23年间,一批又一批厦门大学支教团接力到访,容貌年纪不同,但他们面对学生都充满热情、认真负责。而真正激励马小花下定决心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是厦门大学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林杨琼。

  上初中时,马小花从“小卖部的小妹妹”成为林杨琼班里的学生。林杨琼讲起英语发音标准,流畅好听,课堂又充满乐趣,让马小花的学习兴趣和劲头一下子“满格”。她上课格外认真,一到周末就到林杨琼的宿舍请教。对知识的渴望,让支教团其他老师也更加认真地为她辅导。

  “林老师没有告知我们具体结束支教的日子,一直到她回到厦门我们才知道的。当时就觉得,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考出去,到厦门大学去向老师‘报到’,对得起老师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马小花说。

  中考时,马小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海原县第一中学,在那里,又有3届厦门大学支教老师接过“接力棒”,陪伴她度过了高中3年的学习生活。“小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好学校,也不敢想自己有一天能考进去。但是老师们一直在鼓励我,这让我高中3年很勇敢也很拼,就是觉得,自己一定能考到最棒的大学去!”马小花说。

  2013年,马小花以全县第一名的高考成绩如愿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年,比马小花小一岁的妹妹马玲玲,也踏着姐姐的步伐,在厦大支教团成员的帮助下,考入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在校期间,马小花、马玲玲把多年来收获的温暖与善意,转化成为奉献力量。她们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每逢假期回到家乡,两姐妹就告诉身边的孩子们,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鼓励他们大胆“做梦”,勇敢逐梦。

  2017年,马小花顺利毕业。她考虑过在大城市就业,然而最终她决定像曾经的支教老师那样“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返回银川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在三尺讲台上书写芳华,帮助更多的孩子追求梦想,改变命运,承担责任。

  2018年,马玲玲也顺利毕业,她又一次沿着姐姐的足迹回到同心县,从一名基层选调生做起,在为人民服务中淬炼忠诚担当。

  “那时候正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能够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战线上做点事情,我觉得很快乐,很值得。”马玲玲说,小时候总觉得“厦门大学支教老师身上好像都散发着光芒”。如今,这对姐妹花,从靠近光、成为光,已开始发散光,激励着家乡更多青年努力奋斗,实现梦想,回报社会。(记者 王溦)

【编辑】:杨丽
【责任编辑】:杨丽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