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 宁夏点击
宁夏十万水库移民:因水而移 由水而兴
2023-02-22 08:39:57   
2023-02-22 08:39:57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打水坝、建水库,是人类利用自然、变水害为水利的一项治水措施。在宁夏,青铜峡大坝、沙坡头水利枢纽大型水库崛起在黄河干流上,下坪水库、石头崾岘水库、秦家沟水库、中庄水库等中型水库坐落于清水河、茹河、葫芦河等黄河支流上,共同发挥着防洪、发电、灌溉、供水和生态等综合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改造水域、利用自然道路上,移民是工程幕后最大的功臣,他们或自愿或被动地涌入一次次建设水库的“集体行动”之中,虽然有过挣扎、彷徨,但最终承担起了这份担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宁夏的水库移民如今生活得怎么样?连续17年的扶持政策结出了怎样的“果实”?后期产业扶持怎样健康有序进行?本期内容带来水库移民舍小家,顾大家,建新家,谋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故事。

  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492元

  水库移民从受影响者成为受益者

  青铜峡水库实施移民57661人,为宁夏实施移民数量最大的水库。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2006年开展宁夏大中型水库移民家庭情况基线调查时,移民人均年纯收入仅为3000元,通过连续开展宁夏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监测评估工作,2021年宁夏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92元,高出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元,较上年增长10.7%。”2月16日,宁夏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库移民后扶监测评估工作人员王乐告诉记者,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自2006年7月实施以来,宁夏聚焦各项目标任务,助力移民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2006年到目前,中央累计投入水库移民扶持资金19.2亿元,用于持续改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拓宽水库移民增收致富渠道,104411名水库移民生活显著改善。

  据了解,全区涉及移民的大中型水库40座,其中区内25座,区外涉及移民15座,他们来自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浙江等省,主要以集中、后靠和插花等方式安置在22个县(市、区)121个乡镇、485个行政村、978个村民小组和宁夏农垦集团公司13个农场,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位于引黄灌区的水库移民耕地多为河滩地和中低产田,移民农业种植收入较低,外出打工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位于中部干旱带和南部的山区移民,由于地域自然、气候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自治区水利厅水库与移民管理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解决水库移民生存空间狭小,发展能力不足,安置区基础设施落后等困难,2006年,我国颁布《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按照20年每人每年600元的标准进行扶持,同时提出按照“一个尽量、两个可以”的原则确定扶持资金的使用方式。中央核定宁夏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中资金直补人口34225人,项目扶持人口70186人。

  宁夏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专门成立涉及15个部门为成员的水库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县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明确了负责移民工作的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后扶政策落实不走样、不打折。同时,整合资源资金,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乐的移民美丽家园。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普遍存在的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重点问题全部解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的局面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2022年水库移民后扶监测评估报告将在3月中旬分析完成,王乐告诉记者,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最为严重,从初步调查来看,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估计会受影响,但有两个向好的趋势充满希望,他说:“直补600元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小,在川区这一收入目前只占2%左右,这说明移民收入更多的依靠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项目扶持长效机制产生的效益越来越多,说明移民区的生产从‘输血’转型到‘自我造血’的阶段,人们已经从受影响者成为受益者。”(记者 裴云云)

  “移”来杞乡好前景

  中宁县舟塔镇潘营村村貌一角。

  “咱村里有340户、1400多名水库移民。”2月18日,走进中宁县舟塔镇潘营村,村党支部书记王仲琪边走边向记者介绍。

  王仲琪说,村合作社利用水库移民项目资金流转土地种植1500亩枸杞;还建成枸杞烘干色选加工厂。“如今村上枸杞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创收4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8000余元……”

  中宁枸杞甲天下。这是一处风景优美、产业兴旺、别具浓郁杞乡风情的“美丽移民村”。

  “可当时,这里都是荒山荒地。”抚今追昔,也是二代移民的王仲琪话锋一转讲述道,“1964年,父辈们响应国家号召,支持青铜峡水库建设,搬迁到了这里。故土难离,但人挪活,带上锅碗瓢盆、打起铺盖卷儿,上辈人携家带口赶着牛车就出发了。在土坯房扎下来,愣是靠着二牛抬杠翻地晒地,拓荒垦田。”近年来,在国家水库移民后扶项目的支持下,依托当地的枸杞产业,移民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走进三代移民刘艳敏家,她正和邻居拉家常。大门上喜庆的春联,衬得日子显得格外清闲、温馨。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近年来,全家每年收入十二三万元,其中6亩枸杞地年收入就有6万元。她还抽空到枸杞加工厂打工,年收入2万余元。每年暑期,3个上学的孩子也能靠着在家门口的枸杞地打工挣到学费。此外,家里还有3亩地种着玉米,年收入五六千元。丈夫张海平忙完家里到城里打工,每年还能收入四五万元。去年底,刘艳敏在县城买了一套楼房。

  人勤家兴旺。刘艳敏笑着说:“我和老公从每年3月份枸杞剪枝开始,一直到11月地里淌完冬水前,都跑着干活”。新的一年,她充满干劲,憧憬着越来越甜的日子,干脆地说:“今年还要拼着干!”

  他说,就在前几天,宁夏邮政中宁县分公司看到村里枸杞种植的抖音视频后,主动找上门来谈合作,今年村上的枸杞产品就能上到“邮乐网”,会有更好的销路。

  中宁县水库移民管理中心负责人黄金涛介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宁县石空、舟塔、鸣沙、白马等乡镇先后共搬迁来水库移民27371名。自水库移民后扶政策实施以来,先后争取扶持资金2亿余元,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积极为移民村建设文化广场、亮化美化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枸杞加工、蔬菜冷藏、湖羊养殖等致富产业,建成了一批有产业,有前景的“美丽移民村”,拓宽了移民增收渠道,增强了移民“造血”功能,为全县水库移民蹚出一条条红红火火的致富新路子,进一步提升了移民群众的幸福感。(记者 马 越 文/图)

  粮食种到哪里 家就在哪里

  连湖农场日光温室里迎来西红柿丰收季。

  “我们是农场第三代水库移民。”2月19日,宁夏农垦集团灵武农场赵灵忠、赵灵春异口同声地说。

  作为第三代水库移民,赵灵忠和赵灵春早已把灵武市当成了家,而把移民地中卫市中宁县当作故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中宁县渠口农场一批职工服从组织安排移民至灵武农场。在赵灵忠、赵灵春的记忆里,灵武农场是块“熟地”,播种下的水稻、小麦,经过雨露的滋养,年年的粮仓都满满的。

  直到16、17岁时,赵灵忠才知道脚下的这块“熟地”并非“天生”。

  赵灵忠说,一次,和奶奶闲聊,他才知道第一代水库移民搬来后的艰苦岁月。

  无人开垦的一片片土地上,蒿子长了一人多高,为了能播种下小麦,赵发元、赵定国等第一代水库移民用镰刀割断蒿子,一铁锹一铁锹开挖水渠。

  粮食种到哪里,家就在哪里。播下一颗颗种子,收获一粒粒小麦,日复一日地开垦,生地变熟地,至此,渠口等水库移民2477人在灵武农场安了家。

  水库移民从第一代延续到赵灵春、赵灵忠等第三代,种植的农作物已经由过去单一品种变得丰富起来,小麦、水稻、玉米、苜蓿、西瓜等等。

  近年来,为了促进粮食生产,灵武农场利用水库移民扶持项目资金892万,新建泵站2座,新建晒场11000平米,购置机械15台(套)。

  在灵武农场,水稻、小麦、玉米是水库移民的幸福粮仓,而在连湖农场,西红柿则是水库移民的幸福粮仓。

  2月16日,连湖西红柿成熟了,还没有来得及大面积打广告,很多熟知连湖西红柿生长规律的老顾客已敲开温棚的大门。

  “即便疫情期间,连湖西红柿的销售也没有受到很大影响。”胡军说,一个棚的西红柿毛利可达5万多元。

  胡军有3个大棚,其中两个大棚种植连湖西红柿。在他眼里,他种的连湖西红柿味道最美,但最好的大棚却是连湖农场日光温室。

  连湖农场日光温室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宁夏农垦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项目,该项目规划建设温室主要用于蔬菜种植、育苗。和胡军家土棚相比,日光温室采用轻质防火保温墙体材料、全钢架标准化组装建设,空间大、采光好、保温及抗雨雪风性能强。

  近年来,连湖鲜食西红柿成了宁夏家喻户晓的品牌。连湖农场是连湖西红柿最大的种植及研发基地,现已形成规模化效应。

  “以这些日光温室做底,我们将打造宁夏农垦连湖西红柿产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连湖农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产业示范园分为服务与加工区、种苗繁育区和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可带动农业种植推广、农副产品加工、农业观光体验共同发展。除增加当地移民收入外,还带动餐饮服务、旅游业发展和邻近农民增加劳务收入。

  据了解,除了日光温室,在宁夏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连湖农场使用宁夏农垦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建了连湖农场种子加工中心和5000吨大米加工技术升级及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其中种子加工中心项目的实施,提升了种子加工设施及装备,先进的加工条件保证了种子品质,农户和订单客户制种信心倍增,制种规模逐年扩大,2022年制种面积增加到25000多亩,农民种植风险大大降低,种植制种玉米比普通玉米每亩增收600元以上。(记者 乔素华 文/图)

  古渠第一村的“诗和远方”

  阳光下的韦桥村安静美丽,滚滚黄河流经这里,浇灌着田地和沃土。是唐徕渠、大清渠、汉延渠、惠农渠四大古渠之首,也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夏引黄古灌区核心地区。(图片由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提供)

  走进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古渠和村庄相伴相生,田园诗意扑面而来。顺着硬化路前行,韦桥人家、嘉旺水韵、秦渠人家……一个个特色农家乐、民宿令人目不暇接。这个仅有1500余人的小村庄,是唐徕渠、大清渠、汉延渠、惠农渠四大古渠之首,也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夏引黄古灌区核心地区。素有“汉唐古渠第一村”之美誉。

  每年一到盛夏季节,小桥流水、瓜果飘香、稻香鱼肥,是村民袁东江对韦桥最深的眷恋。游客到韦桥品甘甜的仙桃,采摘可口的鲜食葡萄,住农家民宿客栈,吃酸菜土鸡、坛子肉、臊子面等农家美食,让老袁这样的传统农民也吃上了“旅游饭”。

  “打父亲那辈移民到这里,我家已经是移二代了。”袁东江笑着说,我们春节前还有分红,现在的日子越活越带劲!

  老袁口中的分红是青铜峡市水务局实施的韦桥村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总投资510多万元,先后在韦桥村搭建高标准设施温棚16栋,出租设施温棚的收益给村民分红。

  “今年分红结算收益资金共计16万元,拿出其中40%共6.4万元为全村284名移民群众分红,60%作为今后村集体发展及工程的维修养护基金。”韦桥村党支部书记陈丽娟说,项目收益所得让移民群众参与到其中,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实惠。如今,韦桥村充分挖掘自然资源禀赋,实施农旅融合发展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打造农家乐、采摘业、生态业等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为游客打造出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与此同时,走进青铜峡市小坝镇南庄村,村内道路干净,围栏整齐,凉亭、休闲娱乐广场等设施一应俱全。提起过去的环境卫生,村民谢会川直摇头。南庄村作为水库移民区,以往的污水排放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青铜峡市水务局分两期在南庄村实施了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将下水管网接入城市管网,采取硬化路面、粉刷墙面、安装路灯、增加健身器材等措施,改善村容村貌。工程建成移交后,南庄村成立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销售”机制,运营管理农业设施。村集体投资建设的18栋温棚预计每年可收入25万元。

  青铜峡市水务局副局长梁志军介绍,自2019年以来,青铜峡市水务局共争取中央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5200多万元,实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工程,涉及8个镇、19个行政村,受益人口达到3.8万人,带动村集体经济、群众收入双提升。(记者 赵 磊)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石卿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