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共享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共享食堂”应需出现。
我区一些社区食堂、养老机构食堂和小区物业食堂、机关食堂等公共食堂逐渐对外开放,增加了公共福祉,便利了市民生活。
食堂虽小,却是构建和谐社会、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民生大事。“共享食堂”如何实现长效运营?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近日,宁夏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访。
社区食堂解决了辖区老人吃饭难题。
探店:“共享食堂”受青睐
“今天食堂煮的牛肉不塞牙,味道也好,我们爱吃。”67岁的王大妈家住银川市西夏区怡祥小区,说起社区食堂,老人赞不绝口。
“最近天热,一做饭,家里厨房像蒸笼。我陪奶奶来社区食堂吃饭,这里饭菜合口,看着干净,吃着放心。”王大妈的孙子小李告诉记者,他在外地上大学,放暑假回银川后,每天都陪着奶奶来社区食堂吃饭,这里的饭菜祖孙俩都非常满意。
7月14日,记者在银川市西夏区朔方路街道宁安巷社区怡祥小区的社区食堂看到,来吃饭的除了社区的老人,还有周边的上班族,不少外卖员、环卫工人也成了这里的忠实顾客。
据了解,宁安巷社区常住居民6000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742人,大部分是空巢独居老人。宁安巷社区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办了社区食堂,解决老年人的一日三餐。
“我们食堂早餐有糖烙饼、鸡蛋、包子、油条,社区居民和周围上班的职工特别喜欢,很多人早上都会过来就餐。”宁安巷社区食堂负责人说。
土豆鸡块、鱼汤、红烧牛肉、家常豆腐、清炖土鸡……每天中午12时整,银川市兴庆区银古路街道景湖社区食堂准时开饭,荤素搭配均衡,食材新鲜少盐,社区里的空巢、独居、留守、高龄老人及生活有困难的群众能够就近吃饱、吃好,省钱又省心。
“这里的饭菜营养健康,清淡不油腻,米饭也软乎,很适合我们老年人的口味。”87岁的陈翠花每天会到兴庆区银古路街道丽景社区食堂就餐,花费8.5元,选了“两菜一汤”,吃得很满足,“以前一个人在家吃饭经常凑合,自从社区食堂开张后,我天天来。”
“我们子女都在上班,每天就来食堂解决午饭晚饭,如果家里有病人不方便外出,还可以顺便端一份饭菜回去,方便又实惠。”银古路大团结社区居民梁大勇说。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银古路街道共建成景湖社区食堂、丽景社区食堂、大团结社区食堂和云和社区食堂4个社区食堂,食堂为有需要的老人发放“暖心卡”,并提供70周岁以上7折、95岁以上全额免费的优惠政策,让老年人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
不仅老年人开心,社区食堂给附近的上班族和年轻人也带来了便利。“社区食堂的菜品丰富又好吃,定价也不高,比外卖便宜还卫生,我经常在这里就餐。”32岁的王军是大团结社区食堂的“铁杆粉丝”。“我们每天一早就要开始打扫街道,没时间做早饭,中午都是随便吃点对付一下。社区食堂解决了我们的吃饭问题,非常方便。”环卫工人赵阿姨负责兴庆区丽景南街与宝湖路周边的保洁工作,平时来不及回家做饭的时候,她会去社区食堂吃顿热乎饭。
近年来,除了社区食堂对外开放,让就近群众享受就餐便利外,部分养老机构、企业职工食堂也陆续对外开放,方便周围居民、职工用餐。
7月13日11时40分,银川市兴庆区玺云台小区物业职工食堂准时开餐。小区居民何林第一个进来,打好饭菜,还不忘装上满满一瓶绿豆汤:“我在这儿吃饭6年了,饭菜可口价格还便宜,解决了我吃饭的大问题。”年近8旬的何林独居多年,孩子都在外地工作,老人一日三餐成了难题。得知玺云台小区物业的职工食堂对外开放,何林非常高兴,早中晚三餐大部分都在食堂吃。记者在该食堂看到,12点刚过,食堂门口就排起了长队,队伍中,有穿着工装的职工、身着红马甲的社区工作人员、保安、附近工地干活的工人等。“每天,外来用餐人员不少,中午差不多有120人,早晚一共有七八十人。”食堂厨师长陈波说。
银川中房物业餐饮服务公司总经理王涛告诉记者,玺云台小区物业职工食堂于2015年5月试运营,最初是为了解决自己职工吃饭的问题,但后来陆续有小区居民、周围企业职工和商户工作人员来询问是否可以用餐。“考虑到群众有需求,我们的职工食堂开始对外开放。”王涛说,虽然外来用餐顾客没有职工餐补,费用相对高一点,但与外卖、餐厅相比还是会便宜不少,很受周边群众欢迎。
中房·幸福里天鹅湖康养中心的食堂从2021年6月正式运营起就一直对外开放,方便周边小区居民和写字楼上的职工用餐。“养老机构的食品安全要求比较高,所以群众在这里用餐很放心。”康养中心负责人李茹说,“我们还会为独居老人送餐,时间最长一家送了整整一年。”天鹅湖小镇居民陈女士工作繁忙,来不及回家做饭,她会在康养中心订好餐,下班顺路拎回家,孩子放学回家就能吃上饭,挤出了午休时间。
很多年轻人在社区食堂用餐。
现状:持续开放是难题
“共享食堂”虽然广受欢迎,但众口难调、成本较高等问题制约着其长期发展。
记者采访了解到,社区食堂的开设多由街道办或社区提供场所,减免租金,再引入市场主体运营。目前,很多社区食堂经营面临一定压力。“社区食堂定价低,人工成本高,60岁以上老人吃饭都享受8折优惠。每日用餐大多为老人,客流量低,综合因素导致社区食堂仅能勉强维持生存。”采访中,一位社区食堂负责人说。
天鹅湖小镇附近没有社区食堂,很多居民都有用餐需求,康养中心的食堂设施设备人员齐全,社区负责人曾找李茹商量,希望把康养中心的食堂打造成社区食堂。“我算了一笔账,结果是没办法接手。”李茹说,“因为客源没办法保证,再给高龄老人进行餐费减免,食堂肯定亏损,没办法长期维持。”
王涛告诉记者,职工食堂打造成社区食堂后,存在的一些问题将会制约食堂长期良性发展。首先,场地和用工成本给食堂运营带来较大压力,职工食堂变成社区食堂后的惠民属性决定了所提供的饭菜利润有限,但前期食堂装修、房租等投入比较高,很难回本;其次,众口难调难以权衡,比如年轻人喜麻辣重口,老年人喜欢清淡软烂,还有一些顾客想要单点菜品,要照顾不同群体的口味需求,就需要多请厨师,后厨人员增加,成本随之增加,而客源不一定成比例增长,势必造成亏损。
探索:从“一时火”到“一直火”
一日三餐、四季烟火,如何让“共享食堂”持续服务民生?
宁夏大学法学院社会学教研室主任姬飞霞认为,机关食堂、社区食堂、养老机构食堂和小区物业食堂等公共食堂都属于公共资源,将其纳入公共服务范畴向周围的市民开放共享,一方面,可以提高公共食堂的利用效率,盘活闲置资源;另一方面,还可以拉近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提高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充分体现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同时,姬飞霞也认为,公共食堂开放共享的前提是保证其原有服务对象正常就餐不受影响,不同服务能力的公共食堂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度的开放共享方案,不能简单地为了迎合社会需求,将民生服务当成噱头,提供超出自身能力的服务。否则不仅会影响原有服务对象的就餐体验,还有可能增加自身负担,造成公共资源浪费。不能把公共食堂开放共享简单理解为公共服务资源的社会分享,这其实也是一种公共服务资源市场化的方式,要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群众三者的关系,让惠民便民的“共享食堂”可以从“一时火”变成“一直火”。
“社区食堂的确受老百姓欢迎,满足了老年群体和部分低收入群体的需求,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永泰社区党委书记刘荣说,但社区食堂目前来说还是一项公益工程,希望相关部门能给予社区食堂鼓励政策和公岗扶持。
银川市兴庆区庆春社区党委书记赵园园说:“我们辖区没有社区食堂,社区的工作人员用餐都会到玺云台小区物业职工食堂,非常便利。我们想把这家职工食堂打造成社区食堂,这样一来,辖区老人用餐会更优惠。但是目前政府对社区食堂没有相关补贴,食堂又不能长期亏损经营。辖区有10余家共建单位,我们计划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大家都出力,一起让这个‘共享食堂’长期良好发展运营。”
李茹和王涛都表示,为了让食堂对外开放可以持续长久做下去,他们不断挖掘群众需求,提供生日餐、工作团餐、家宴、预制菜等多种类、不同餐食,以满足不同群众用餐需求,吸引更多顾客登门。同时也希望政府可以给予惠民便民类社区食堂支持和补贴,鼓励其更好发展。(记者 智慧 张涛 马忠 实习生 叶丹 文/图)
他山之石
外地“共享食堂”发展有良策
厦门:思明区中华街道社区食堂主要面向街道老年人,60周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或街道证明办理长者特惠卡前来就餐,可享受优惠。中华街道针对性地引入厦门本土餐饮名企作为合作单位,采取政企合作、智慧就餐的模式,帮助社区老人解决买菜难、吃饭难的问题,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就餐、配送餐等普惠性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利用炒菜机器人替代传统厨师,打造餐饮新模式,同时采用智慧就餐模式,菜品自选称重,倡导光盘行动。
武汉:去年以来,为缓解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就餐难题,武汉青山区市场监管局、钢花村街道117社区和美团武汉党支部,以钢花村街道117社区“好味到食堂”为试点,共建“小哥食堂”。“小哥食堂”坚持公益性定位,每天制定不同的菜单,提供新鲜的菜品,除主食外,每天至少保证8种菜品供外卖小哥选择,早餐一般5元左右,午餐和晚餐都在12元左右,让外卖小哥在家门口就能吃到营养实惠的热乎饭。
北京:2022年9月,《北京市西城区养老助餐服务实施细则(试行)》正式实施。目前,西城区由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养老照料中心、机关内部食堂开放、社会化餐饮单位、社区助餐点构成的183家养老助餐点在全区统一助餐平台集体上线,使用西城区“父母食堂”品牌和执行统一服务标准,重点满足失能、失智、高龄等不具备做饭能力老年人的助餐服务需求,兼顾满足其他老年人就餐的便利性、多样性。为西城区常住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订餐、就餐和送餐等服务。(记者 智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