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裴文中率队考察水洞沟。
水洞沟第1地点出土的石叶。
菜园遗址瓦罐嘴墓地出土的双耳彩陶罐。
鸽子山遗址出土的浮选植物种子。
菜园遗址瓦罐嘴墓地出土的双耳彩陶壶。
姚河塬遗址出土的玉器。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指引广大文物工作者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不断强化文物工作的实证史证作用和宣传教育功能。在宁夏,一批考古研究成果引人注目,一批珍贵文物得到妥善保护,博物馆展览展示推陈出新,文物活化利用不断推进,文物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凝聚精神力量。
“十三五”以来,宁夏累计投入资金8亿多元,组织实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100余项,完成近2000件珍贵文物数字化采集、归类和建档工作,组织实施了12个博物馆预防性保护项目和可移动文物修复项目,构建宁夏文物保护事业的崭新格局。
宁夏考古工作者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相继开展了灵武水洞沟、青铜峡鸽子山旧石器时代遗址、隆德沙塘北塬、周家嘴头新石器时代遗址、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盐池张家场汉代城址、固原开城安西王府元代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开展了彭阳红河流域、六盘山东麓、罗山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和石窟寺专项考古调查研究项目。
今年2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上,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从全国43项考古发掘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作为全国6项重要考古成果之一,被评为2022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截至目前,共有2个项目入选“中国考古新发现”,2个项目同时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2个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宁夏还依托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配套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文物资源合理有效利用。依托革命文物和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考古现场等文博资源,推出“博物馆之夜”“考古开放日”“红色线路游”“文物研学游”等文物旅游融合项目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充分展示宁夏文物的独特魅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以真实可感的模样融入民众生活。
11月9日,全区文物工作会议在银川召开,宁夏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正式对外发布宁夏十大考古发现,分别是:水洞沟遗址、鸽子山遗址、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彭阳姚河塬西周城址、春秋战国北方青铜文化墓地(彭堡墓地、杨郎墓地、王大户墓地)、固原北朝隋唐墓地(冯氏墓、李贤墓、田弘墓、史氏家族墓地)、西夏陵、西夏佛塔(宏佛塔、拜寺沟方塔)、西夏瓷窑址(苏峪口瓷窑址、磁窑堡窑址)、宁夏长城考古调查。
宁夏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考古发现绚丽多彩。今年以来,宁夏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以水洞沟遗址发现100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宁夏十大考古发现”遴选活动,在近百项考古调查发掘项目中,遴选出“宁夏十大考古发现”,全面展示宁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考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宁夏十大考古发现’是宁夏考古工作的典型代表,涵盖了古人类及各个历史时期重要文化遗址,揭示了宁夏地区、乃至西北地区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对于深入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历程,丰富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具有重要意义。”宁夏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水洞沟遗址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宁夏博物馆、宁夏地质局区域地质考察队、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裴文中、钟侃、高星
水洞沟遗址于1923年首次发现并发掘,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
100年来,水洞沟遗址共进行了6次大规模发掘,共发现了12个遗址点,距今4万年至1万年。水洞沟遗址因其特殊的石器技术,不同时期的人群变化,复杂的环境演化背景,成为中国北方乃至东亚地区最为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对解决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东西方人群交流以及农业起源等一系列国际重大课题有着重要的作用。2021年,水洞沟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2年,水洞沟遗址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青铜峡鸽子山遗址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青铜峡市文物管理所
发掘领队:彭菲
鸽子山遗址位于贺兰山前鸽子山盆地东缘,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通过发掘揭露了距今4800年、1万年和1.2万年的三个文化层位,为研究我国西北地区的旧-新石器过渡阶段人类文化演变提供了珍贵材料,与水洞沟遗址一起构筑了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演变框架。
火塘遗迹和疑似柱洞的建筑类遗迹的发现,对于研究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的居址形态和生存模式有重要意义。出土较多鸵鸟蛋皮装饰品和复杂纹饰鹿牙装饰品,反映出万年前精巧的钻孔工艺技术和极致艺术追求。发现的上千件磨盘/磨棒,为西北地区农业起源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鸽子山遗址曾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获得“2017年田野考古发掘一等奖”。
海原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
历任发掘领队:董居安、许成
菜园遗址群位于海原县南华山北麓,因其文化内涵独特被命名为菜园文化,年代距今约4500至4300年,大体与半山、马厂文化年代相当。菜园文化陶器以夹砂橙黄陶为主,器类有圆腹罐、花边罐、高领罐、瓮、单耳罐、双耳罐、刻槽盆、敞口盆、折腹盆、匜、豆等。纹饰以篮纹、刻划为主,还有少量的绳纹、附加堆纹、戳印纹等。彩陶主要有红彩、紫彩、黑彩,彩绘图案丰富多样。
菜园遗址群的发掘对研究宁夏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与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齐家文化的来源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彭阳姚河塬西周城址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阳县文物管理所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马强
姚河塬遗址位于固原市彭阳县,面积92万平方米。先后发现了城墙、护城壕、高等级墓葬区、铸铜作坊区、宫殿建筑基址、水网道路等重要遗迹。出土了青铜器、玉石器、象牙器、瓷器、甲骨文等珍贵文物,是国内目前布局完整,出土遗物丰富的诸侯国都邑城址,通过甲骨文解读其国别为“获国”,是一处史籍未载的西周诸侯国。被考古专家总结为“五个最西北”,即最西北的西周早期封国都邑城址,最西北的西周早期诸侯墓葬,最西北的甲骨文发现地,最西北的原始瓷器出土地,最西北的铸铜作坊遗址,最特殊的葬制葬俗。
姚河塬遗址先后荣获“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8年田野考古二等奖”“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亦称六大考古新发现)”“新世纪中国考古新发现(2011—2020)”“2022年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等众多殊荣。
王大户墓地出土的带扣。
复原后的宏佛塔。
李贤墓出土的玻璃碗。
西夏陵出土的鎏金铜牛。
李贤墓出土的鎏金银壶。
明长城墙体。
春秋战国北方青铜文化墓地
(彭堡墓地、杨郎墓地、王大户墓地)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阳县文物管理所
历年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钟侃、许成、朱存世
春秋战国北方青铜文化墓地,主要集中在宁夏中南部地区。1987年,发掘固原彭堡于家庄墓地,发掘墓葬28座。1989年,发掘固原杨郎马庄墓地,发掘墓葬49座。2007年,发掘彭阳县王大户墓地,发掘墓葬7座。
北方青铜文化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中东南部地区、陕北地区、甘肃东部及宁夏地区,宁夏地区已经成为北方系青铜文化的一个重要地区。宁夏北方青铜文化墓地的考古发掘对于研究陇山地区西戎人群的扩张、游牧专业化、生业经济、秦戎关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固原北朝隋唐墓地
(冯氏墓、李贤墓、田弘墓、史氏家族墓地)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宁夏博物馆、固原博物馆、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历年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韩兆民、罗丰、卫忠等
固原北朝、隋唐墓地位于固原市原州区西、南郊,建造时间为公元6—7世纪,历经北周、隋、唐3个王朝。墓地的考古发掘始于1982年,共发掘北朝隋唐时期大、中、小型墓葬50余座,其中著名的墓葬有北周墓3座、隋墓1座、唐墓6座。墓主人均为固原当地手握政权的达官贵族。出土了大量反映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民族迁徙的珍贵文物,典型器物有鎏金银瓶、玻璃碗、金戒指、东罗马金币、萨珊银币、宝石印章、金覆面、壁画等。反映了固原地区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实证了北朝隋唐时期固原作为丝绸之路重镇所发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并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丝路文化。
西夏陵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
历年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杜玉冰、孙昌盛
西夏陵位于银川西郊贺兰山东麓,现存9座帝王陵、271座勋臣贵戚的陪葬墓和数处砖瓦、石灰窑址及1座大型建筑遗址。西夏陵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开始于70年代初期。2000年—2001年对3号陵地面建筑进行全面清理发掘,探明了3号陵各单体建筑的建筑形制、施工工艺和建筑技法。1972年—1975年、2007年—2008年两次对6号陵发掘,摸清了6号陵结构布局及构筑方式,并通过出土石碑文字推断陵主为太宗李德明。1977年发掘的陪葬墓MIII-107(原M177),出土了鎏金铜牛等珍贵文物。1986年—1987年发掘的北端建筑遗址,推测为西夏祖庙遗址。
西夏陵是目前留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时期文化遗存,对陵区内遗迹的考古调查及发掘为研究两宋时期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资料,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重要补充。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公布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佛塔
(宏佛塔、拜寺沟方塔)
宏佛塔
主要发掘单位: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雷润泽
宏佛塔位于贺兰县习岗镇王澄堡村东北500米的废寺内,是一座建于西夏晚期的仿木构八角楼阁式与十字折角座覆钵式构造形制的复合体砖塔,残高28.34米。1990年—1991年进行了保护性拆卸修复,并发现大量珍贵文物。宏佛塔天宫中装藏的西夏文字雕版多达2000余块,版面平整,文字清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雕版。出土的佛教造像残件,身材比例适度,神态形象逼真,是一批高水准的彩绘泥塑像。天宫中装藏的汉藏绢画,是研究我国古代宗教史及艺术史的珍贵材料。宏佛塔的构造形制、建筑材料及出土文物,实证了两宋时期我国西北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宏佛塔入选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贺兰县拜寺沟西夏方塔
主要发掘单位: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牛达生
拜寺沟方塔位于贺兰山东麓拜寺沟中,建于西夏早期,是一座砖砌十三级密檐式方塔。1990年被不法分子炸毁,次年对废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参照原有照片和现场考古发掘情况对方塔原构进行推定:塔基以毛石砌成,未设地宫;塔体以塔心柱为中心,表里内外逐层砖砌,第三、十、十二层构筑塔心室;塔壁抹白灰皮,上施柱、枋、斗拱等图案的彩绘;南壁第三、十、十二层设方龛,实为塔心室外通门道,其余各层为影塑和彩绘的制棂假窗,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古代建筑研究价值。方塔主要出土文物有建筑材料、11种西夏文佛经、9种汉文佛经、刻经残页、写经残页、汉文写本文集、佛画、丝织品、小泥佛等,其中印本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的发现将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时间提早了一个朝代,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具有重大意义。
西夏瓷窑址
(苏峪口窑址、磁窑堡窑址)
苏峪口瓷窑址
发掘单位: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复旦大学
发掘领队:朱存世
苏峪口瓷窑址位于贺兰山苏峪口内约10千米处,有窑炉13处。2021年—2022年,围绕Y1与Y2进行了正式发掘。根据出土器物判断,Y1与Y2始烧于西夏早期偏晚,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工艺采撷两宋南、北各窑之菁华,并创造性地在胎、釉中添加石英,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西北地区烧造精细白瓷的空白,对于探索两宋时期我国制瓷业的交流与发展意义重大。发现了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的古代制瓷作坊,揭示了一个全新的窑业类型。充分反映了两宋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被评为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亦称六大考古新发现)。
灵武磁窑堡窑址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马文宽
磁窑堡窑址位于灵武市磁窑堡,1984年—1986年对灵武磁窑堡窑址进行了3次发掘,清理出不同时期的窑炉4座、作坊遗迹9处,出土文物6400余件。根据出土文物,将磁窑堡遗址分为3期,一、二期为西夏中晚期,其余为元至清。磁窑堡窑址的发掘是首次对宁夏古窑址的系统发掘,揭示了宁夏地区古代瓷器生产的基本面貌,为西夏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磁窑堡窑址盛产白釉瓷和黑釉剔刻花瓷,推测受山西、河北、陕西等地瓷窑影响。
宁夏长城考古调查
牵头单位:宁夏文物局
项目实施: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宁夏长城资源调查包括宁夏明长城资源调查与宁夏早期长城资源调查两部分。
宁夏明长城含河东长城、旧北长城、北长城、西长城、固原内边长城和“徐斌水新边”六条。调查确认墙体1067.9千米,敌台、烽火台等附属设施1134处,关堡136座。
宁夏早期长城重点调查宁夏境内的战国秦长城资源并新发现依托战国秦长城修建的4道宋代长城墙体,调查确认墙体195.447千米,敌台170座,城址39座,烽火台8座。
经调查详细理清了宁夏境内明代长城与早期长城的修筑及分布的大致状况,确认了宁夏境内长城资源时代与类型的丰富性,扩展了历代关防设施研究资料。(记者 张雪梅 整理 图片均为宁夏文化和旅游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