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上午10时,银中高铁首趟列车从银川站驶出。
12月29日上午11时27分,C8201次列车缓缓驶入中卫南站。
12月29日,银中高铁列车驾驶员正在驾驶列车。
为祖国自豪,为家乡自豪。
银中高铁的建设者代表受邀乘坐首趟列车。
列车乘务员向小乘客送礼物。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猛 马楠 王鼎 左鸣远 钱建忠 摄
高铁体验,美得很
12月29日,是宁夏首条高铁——银中高铁正式开通运营的日子。一大早,不少市民怀着激动的心情,专程乘坐体验。记者登上了C8201次列车,感受高铁速度。
等候上车的乘客们在候车室里有序排队。部分劳模代表及高铁优秀建设者受邀乘坐首趟列车。银川特种轴承有限公司职工董颖自豪地告诉记者,自己的工作就是为高铁生产零件,今天能够前来体验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上午9时15分,乘客们顺利通过闸机。C8201次列车静静停靠在银川站1站台,火红的灯笼和窗花,以及“尽快融入全国高铁网,实现宁夏人民新期待”的标语,将车厢装扮得十分喜庆。6号车厢里,全国劳动模范、宁夏医科大学教授徐方正在和其他劳模一起自拍,兴奋之情难掩。“好不容易盼到了列车首发,我们能够乘坐实在太幸运了!”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职工李海波也激动万分,“作为建设者登上这趟列车,无比自豪!”
欢声笑语中,上午10时整,C8201次列车载着第一批乘客准时驶离站台,向河东机场站飞驰而去。
伴随列车开动,银川客运段工作人员精心准备的舞蹈表演开始了。“我们准备了4个节目,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庆祝高铁开行有关。作为铁路工作者,我们为宁夏首条高铁的开通感到高兴。”银川客运段工作人员董婷鸽说。
列车在田野间飞驰,田广山远,视线开阔。窗外冬意浓浓,车厢内温暖如春。乘客们欢笑声、称赞声不断。整个车厢环境干净整洁、宽敞明亮,内部还专设残疾人厕所和母婴室以及消防、饮水机、洗手台等配套设施,每个座位下面都有充电插座。车上还配备了爱心箱,提供创可贴、充电线、暖宝、爱心卡等物品。
中卫市民李彩花前一天特意带着自己3岁的孩子从中卫赶到银川,就为了体验一下从银川到中卫的首班高速列车。她告诉记者,自己平时从中卫到银川,开车需要近3小时,有了高铁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无论是游玩还是工作,都更加便利。银川市民董先生也带着孩子来乘坐高铁,“孩子特别喜欢高速列车,看到视频总说想坐,今天终于可以在家门口体验一下了”。
列车到吴忠站时有不少市民组团前来体验。李女士和爱人一早买好了票,上车后迫不及待地拍视频发朋友圈。“我特别激动,因为儿子和儿媳都在为高铁工作。儿媳负责高铁监控,儿子是动车所机械师,我早晨跟儿子通电话听他说前一天下午2点开始上班,直到今天凌晨4点才从这趟车上下去。我们也算是来检验孩子的工作成果,为他骄傲!”
列车上年纪最小的乘客郑书航只有一岁半,和爸爸妈妈一起来体验宁夏的首趟高铁。车辆运行非常平稳,几乎没有噪声,不仅成年人觉得舒适,连小宝宝也可以随时安睡。
20岁的何澳利通过选拔从普通列车乘务员变成一名高铁乘务员,经过多次礼仪服务培训、应急培训,终于等到了列车开通上岗。“前一晚大家都紧张又激动,根本睡不着觉。今天早晨5点我们就起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把最好的状态献给首发列车,今后也会持续为乘客带来更好的服务。就像我们的口号说的那样:一路有我,温情相伴。”
接近11时30分,列车到达终点站中卫南站。中卫车站内工作人员精心准备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表演,带给乘客们很多惊喜。宁夏人民期盼已久的高铁梦终于照进了现实。高铁时代的到来,不仅拉近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同时也将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驶向新的远方。(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姜盼 刘楠 文/图)
86岁火车司机的心愿
“41岁”的火车驾照背后的坚守
上个月,田富喜老人刚刚度过了86岁生日,听说记者要采访,他特意换上了一件藏蓝色夹克外套,一早就在家门口等候。他的腰间,常年挂着一串钥匙,用钥匙锁着的,是他最珍贵的收藏——一本1978年的《机车司机驾驶证明书》。
“这是换过的第三本证件了,以前的证件都上交了,只有最后这本我一直留着,算是个念想。”田富喜说。
田富喜是甘肃省甘谷县人,上世纪50年代初,建设兰州至宝鸡区段铁路急需壮劳力,18岁的田富喜便成为原西北第一工程局众多铁路建设者中的一员。“修铁路那会儿我们最羡慕的是火车司机,觉得很威风。”当火车司机的念头在田富喜心里扎了根。
1952年,田富喜被分配到原兰州铁路局武威分局打柴沟机务段,当了一名机车见习司炉。那时,他会仔细观察师傅的每个动作,用心揣摩师傅讲的操作要领。半个多月后,他就能独立承担起司炉工作。“火车跑起来就得一锹一锹往火室里投煤。一趟车下来,少则用十几吨煤,遇到风霜雨雪天气,20吨煤都不够。”田富喜回忆,每次跑完车,他浑身都黑黢黢的,只有眼仁和牙齿白亮白亮的。
经过3年司炉、4年副司机的历练,田富喜通过考试,如愿成为一名火车司机。1958年,在支援宁夏铁路建设的号召下,他被调到原石嘴山机务段,成为宁夏第一批蒸汽机车司机。此后的33年里,他把青春和汗水都挥洒在了宁夏的铁道线上。
开了一辈子火车,就是要为人民服务
没开火车前,田富喜觉得当火车司机很威风。可当他真正坐在司机室里,才体会到了这个职业的辛劳。
“我开过的‘胜利号’‘前进号’‘解放号’都是蒸汽机车,需要以烟煤为燃料。”老人回忆,冬季时大家可以用炉钩子夹住饭盒伸进火室内热饭吃;但夏季时司机室温度能达到40摄氏度,闷热如蒸笼,工作服始终是被汗水浸湿的。
“天气还不算啥,那时跑石嘴山到甘塘的线路,遇上腾格里沙漠刮大风,沙子打在脸上,但还不能关窗户,有时连前方的路都看不见。”老人边比划着边说,刮风沙时,为了防止看不清信号而发生事故,只能在信号机前将车停下,甚至要爬上七八米高的信号机去辨认。“有时遇到线路或信号机故障,列车经常停车,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熬着。”田富喜告诉记者,等待的过程中,他和搭档会下车抓紧时间检查,认真排查火车故障。
凭着严谨认真的踏实劲,田富喜负责的蒸汽机车几十年间始终保持着极低的故障率。老人说,机车的车况直接反映出一个火车司机的职业素养和水平,自己开火车30多年来,他从未发生过任何行车责任事故,他感到很自豪。
回忆起工作经历,老人一点没觉得苦累。“当时火车司机全年无休,只要叫班员来喊,无论几点,咱都得穿上衣服赶紧走。咱就是个开火车的,就得把这活干好。”
工作几十年,老人见证了祖国铁道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最初开的蒸汽机车时速是八九十公里,后来的内燃、电力机车越跑越快,没想到现在的高铁列车时速能到两三百公里了!”对高铁列车,老人也有期盼,“看电视上高铁列车的司机室干净亮堂,能用电脑操控,还有空调,希望能进去看一眼,坐车好好体验一回!”(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赵锐 李奕辰 李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