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2021年宁夏科技活动周在银川国际会展中心启动。活动现场不仅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及宁夏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还通过机器人互动表演、科学实验秀、现场体验等形式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好看又好玩的科技活动周上,到底有哪些精彩亮点?记者带您走进这场“科技盛宴”。
市民在观赏品鉴新品种水果蔬菜。
科技为农业插上“金翅膀”
“蔬菜没土怎么活?”“这蔬菜怎么长得这么好?”“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营养液?”
在宁夏大学展位前,十几盆上面写有“无土栽培蔬菜”字样的绿油油蔬菜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不时有人上前拍照、询问。一位市民从工作人员手里拿过一片翠绿的蔬菜叶,尝了一口,笑嘻嘻地告诉大家,跟普通蔬菜一样嘛,不过多了点鲜味。
“是的,这跟普通蔬菜一样。这个是利用植物工厂的原理,将照明、空气循环、水循环、环境控制等技术完美结合,通过高精度环境控制能够实现全年稳定生产。”宁夏大学负责人工光植物工厂节能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有关负责人说。
针对宁夏城市化快速发展对高品质园艺产品的迫切需求,为平衡水土资源紧缺问题,宁夏大学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创新生活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实施东西部科技合作重点项目——人工光植物工厂节能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该项目新建智能LED人工光植物工厂225平方米,配套建设立体栽培架、营养液供给与回收、光照系统、空调控温系统、环境综合控制系统,扩建配套自然光条件下水耕栽培叶菜系统。
建成后的智能LED人工光植物工厂一年可生产生菜10茬,每茬可定植6000株;结合人工光育苗,自然光条件下水耕栽培叶菜系统一年可生产生菜11茬。
“项目通过植物工厂实现光热节能、水肥及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工厂高技术产业体系,助推宁夏植物工厂产业快速发展,为提升农业高新技术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做出积极贡献。”该项目有关负责人说。
在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展台,造型各异的肥皂和几瓶白酒吸引很多人驻足。“这些白酒的原料是葡萄皮渣,香皂的原料是酒泥,葡萄皮渣白酒一次蒸馏的酒精度为50%以上,出酒率可达70%左右,质量符合新版《清香型白酒》国家标准特级酒要求。”国家一级酿酒师张存智教授介绍。
张存智介绍,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每年产生葡萄皮渣6万吨左右,皮渣中含有50%左右的酒液、香气成分和多酚类等活性成分,目前被当作肥料、饲料,甚至废弃物处理,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本项目用葡萄酒厂现有的设备稍加改造,购置蒸馏设备、发酵罐、陶罐等即可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张存智说,如果该项技术在宁夏推广,一家企业每年收购1万吨红葡萄计算,就会产生葡萄皮渣0.25万吨左右,全部混酿生产葡萄皮渣白酒,可以生产50%(V/V)650吨左右白酒,可以装125万瓶成品酒,按每瓶100元,产值在1.25亿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根本。宁夏农科院在展示形式上,采取观赏品鉴相结合的方式,玉米、向日葵、小麦等新品种齐亮相,苹果、黄瓜、番茄等水果蔬菜悉数登场,吸引众多市民拍照留念、赏果品菜。 (记者 李志廷 文/图)
在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展位,一位小朋友在讲解员的指导下学习心肺复苏术要领。
科普让孩子们长“健”识
在2021年宁夏科技活动周上,健康科普活动广受关注。
“两手手指交叉扣起,着力点放在手指根部,前倾上身,用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在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展位,讲解员王丽娟一边示范,一边向大家讲解心肺复苏的要点。
一旁的小学生认真模仿,学得有模有样。
王丽娟是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培训科科长,多年工作经历让她对公众急救培训格外重视。“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做急救措施的科普活动,通过深入学校、企业、机关、农村、社区宣传讲解,让更多人了解急救知识。”王丽娟说。
现场听完婴儿急救知识讲解的小学生刘佳煜,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着婴儿模型做起了练习。“每个人都有可能发生危险和意外,掌握急救知识,就能在关键时刻拯救生命。”刘佳煜将学到的急救要点记到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
在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展位附近,一场疾病预防科普活动正在开展。
“近年来,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死疾病,而房颤则是卒中的重要病因。”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展位,科普医生向大家介绍起了今年的科普主题——重视房颤,预防卒中。
“医生,什么是卒中?症状是什么?”“卒中有什么治疗措施?”前来咨询的人纷纷问起了关心的话题。
“卒中又称中风或者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一旦发现脸部不对称、口角歪斜,手臂单侧无力、不能抬起或者语言不清等症状,就要引起重视。”科普医生一一回答。
自治区人民医院展位工作人员介绍,为增强公众对生命健康知识的了解,近几年在科技活动周上,医院围绕各类基础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等问题,向大家做了医疗知识科普。
今年第一次在科技活动周上“亮相”的银川市口腔医院展位前聚集了不少家长。
“医生,孩子牙齿变黑了怎么办?”“涂氟是不是就能预防虫牙了?”“牙齿矫正什么时候进行最合适?”围绕着众多口腔问题,医生逐一作了解答。
“目前,孩子口腔问题占比最大的是龋齿,这跟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科普医生一边与大家交流,一边拿起牙齿道具,向大家展示儿童刷牙的正确方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口腔健康也越来越重视。我们参加科技活动周,就是希望通过义诊和宣传,让大家了解口腔知识,知道如何预防口腔疾病,并加强健康意识。”银川市口腔医院主任医师李玲玲说。
一场场健康科普活动,让宁夏科技活动周多了一些贴近生活的“烟火气”。( 记者 马 越 文/图)
小朋友通过显微镜“鉴宝”。
“高精尖”科技点燃少年梦
科普是最贴近公众的科技活动,“好玩”是激发公众参与科普的关键因素之一。
宁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的展位上,摆放着一台类似割草机的设备,上面有一个红盒子,手柄前方还有一个显示屏。
“这个设备是探地雷达,简单地说,就是用来给大地做‘B超’的。”现场技术人员介绍,探地雷达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一定频率的信号,再通过接收天线反馈回雷达系统,在雷达行进过程中,遇到地下不同的物性,如地下出现空洞等情况后,接收到的信号出现变化,系统随即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成像。如果某一路段下方的土体存在异常状况,就能在三维图像上明显地反映出来。
“城市道路也会得‘病’,比如路基塌陷、地下空洞等。这些地下‘疾病’仅凭肉眼很难发现,如今有了探地雷达,可及时发现‘病灶’,为道路清除安全隐患。”技术人员介绍,这套设备最深可探测到地下10米左右的情况,哪里有空洞,哪里有塌陷都一清二楚,而且“体检”不会对路面造成损坏。这种便捷高效、高精度反映浅部地质结构信息的探地雷达,在市政管线调查,公路、机场路面检测,铁路、隧道、桥梁勘察等领域应用广泛。
“地震的前兆”“在震中如何自救”“科学避震方式”……一群小学生一来到宁夏地震局展位前,就被一台测震仪吸引,他们争先恐后体验“蹑手蹑脚”状态下被神秘仪器清晰记录下的“举手投足”。在地震科普知识展板前,他们一边细致观看“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文字介绍,一边认真地听着讲解,不时进行讨论。
“产生沙尘天气需要有两个主要条件:大风天气、地表裸露且干燥。春季气温上升,地表泥土解冻,加上这阶段降雨又少天气干燥,地表植被尚未完全恢复,裸露的疏松土质一旦遇到大风,就会卷起尘土,形成沙尘天气甚至沙尘暴。”在宁夏气象学会展位前,孩子们围拢在解说员身旁,在听取了内容丰富的气象知识后,他们惊叹不已。
“本次科技活动周注重互动、体验和参与性,让广大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技的快乐,在体验中感悟科技的魅力,让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种子扎根在每个孩子的心田。”自治区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说。( 记者 李志廷 文/图)
看着孩子们的优秀表现,现场的科技指导员伸出大拇指点赞。
种下一粒科学的种子
在2021年宁夏科技活动周上,各种有趣的科普活动带着大家走进奇妙的科学世界。
“大家注意要把螺丝拧紧,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装置更稳定。”在宁夏科技馆展厅,科技辅导员袁丽一边演示微型甩干机的制作方法,一边向大家讲解制作的重点和原理。
20多名“体验员”围坐在长长的桌子边,按照老师的指导仔细组装器材。组装、镶嵌、接线、试验……一番探索后,一个个迷你版甩干机制作成功。
“和大家一起制作小工具特别有趣,老师还会仔细讲解其中的技术原理,一堂手工课下来,收获满满。”今年六年级的张亦科是个“机械迷”,看着自己制作的甩干机飞速转动,他开心不已。
袁丽介绍,今年科技活动周上,宁夏科技馆主要通过“创客动手做”活动,让大家通过体验制作机械工具,了解其中的科技原理。
一旁的宁夏地质博物馆展厅,现场气氛同样热烈。
7岁的双胞胎兄弟毛雨墨和毛雨祺被矿石展吸引,在一块泛着淡绿色的萤石前仔细观察。“这种萤石白天吸收太阳光后,可以在黑暗的夜里释放光芒,非常美丽。”宁夏地质博物馆科普中心工作人员苏艳玲热情讲解。
“大自然好神奇,这种可以吸收光能再发光的石头,我在百科全书里看到过,今天见到实物了。”“看完这些回家再对照书里面的内容,就更清楚了。”兄弟俩兴奋地交谈。
在展厅后部的手工制作区,孩子们捧着一个个半圆的模型,为心目中的“地球”涂上美丽的色彩。
“我心目中的地球应该是由大片蓝色的天空和海洋、还有绿色的树木组成的,这些红色是宽敞的屋顶。希望每个人都幸福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7岁的马雨芯捧着涂好色的模型,收获满满。
移步右侧的电子科技展厅,青少年模拟训练家具电器电路示教板上线路密布,各色开关和彩灯吸引了许多青少年前来尝试体验。在一角的车辆信号灯控制编程操作界面,10岁的张柏琰在指导老师的示教下,很快掌握了操作原理。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沉浸式体验教学,让大家在游戏中了解科学知识,掌握技术原理,培养思考和动手的能力。”现场指导员宁夏七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晓云说。
滑轮车制作、航母模型讲解……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展示,让参展的每一个人体验着科技的奇妙和精彩,也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未来,这颗种子将生根发芽,开出美丽鲜艳的花朵。(记者 马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