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 -> 图解新闻
老手艺绽放新活力
——宁夏“非遗工坊”赋能乡村振兴
2023-03-16 07:46:35   
2023-03-16 07:46:35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了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其中,宁夏“麻编:‘编’出易地搬迁新生活”典型案例成功入选。

  近年来,宁夏不断增强非遗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非遗工坊”已成为带动宁夏农民增收、拓展农村就业渠道、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增长点。截至目前,宁夏“非遗工坊”累计培训农民2.3万人次,销售非遗产品4万多件(套),带动从业者年均收入2万多元,涌现出巴鸟麻编工坊、海原县刺绣(剪纸)工坊、隆德魏氏砖雕工坊等一批带动能力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优秀“非遗工坊”。

强家老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发酵”古今沉淀千年传承

强家老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至今依然坚持用传统工艺酿醋。

  非遗和美食联结,传统和现代对撞,“非遗+美食”,给人间烟火气添上了“文化味”,这是今年春节“在宁夏·非遗过大年”活动中,评委们对强家老醋的一致评价。

  六代人,一百年,传承一份酿醋手艺……走进吴忠市利通区的强家老醋文化养生园,蒸料房、拌料房、发酵房、淋醋房一字排开……强家老醋第六代传承人、宁夏非遗传人强海峰讲述了醋的“前世今生”:“强家老醋更加注重形、声、闻、味、触等五感,我们沿袭传统工艺,精选当地出产的五谷杂粮,日晒瓦缸发酵七七四十九天,以传统工艺熏醅,润其色,厚其香,方才酿就这一坛色香味俱全的强家老醋。”

  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沟通历史与现实、拉近传统与现代,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

  “最好的保护就是用起来,最好的传承就在生活中,最好的弘扬就在体验上。”强海峰说。眼前的强家老醋文化养生园,是强海峰一手创建的,这是宁夏第一家由传统醋坊发展起来的工业旅游园,集生产、研发、体验、销售、研学游、观光游为一体,全方位展示传统老醋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变迁。目前,已建成传统老醋坊、醋文化长廊、醋疗养生体验馆、老醋私人订制、产品展销厅,休闲餐饮等六大板块。其中,醋文化长廊收集了农耕及制醋器具200多件,生动地还原了先辈们制曲、酿醋场景。

  强海峰告诉记者,强家酿醋技艺代代相传,自他有记忆开始,便“泡”在了醋缸里。曾经的强家是“家家有醋缸,人人当醋匠”,酿醋成为当时强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在他儿时,那种盛夏时节家家晒醋缸、满村飘醋香的情景,是最美的人生记忆。

  强海峰靠前人传下来的手艺,酿出了真正有“老味道”的宁夏传统老醋。目前,强海峰的公司年产传统老醋达3000吨。与山西省食品工业研究所、山西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研制开发了强家老味道醋、苦荞醋、养生果醋等三大系列40多个产品,畅销闽、浙、琼和西北五省,并远销中东多个国家。

  “只有创新才有时代价值,有了时代价值才有传承意义。”强海峰表示,强家老醋养生文化园正是通过旅游体验,让“非遗”醋坛子香飘满天下,真正实现从“迈出去”到“卖出去”的转变,让传统文化、非遗技艺真正“火”起来。(记者 王 刚 文/图)

葫芦烙画技艺——

铁笔生花“烫”出大千世界

陶瑞珍在葫芦上进行创作。

  取一只葫芦,再给它雕刻烙画,可以是表达闲情逸致的工艺品,也可以是妇女发展“炕头经济”的“好帮手”。

  “今年过年到现在我们都没消停,赶着做完区内外的订单,这两天又开始搞培训,客户对产品的用途、外观有新要求,我们也得跟得上趟!”宁夏非遗项目葫芦烙画技艺的传承人陶瑞珍说。

  在葫芦上烙画,原是陶瑞珍的兴趣爱好,然而第三届中阿博览会却成了她将爱好发展为产业的机缘。当年,陶瑞珍因擅长剪纸受邀参展,她原本想丰富展台,就顺便带了一些葫芦作品,没想到却替代剪纸成为“主角”,几天的展销下来,200个葫芦烙画悉数卖光,不仅赚了2万元,更收获了不少顾客青睐。

  “有需求就有市场,既然葫芦烙画这么受欢迎,那能不能发动乡亲们一起干,让大家都赚上钱?”陶瑞珍说干就干。从那时起,陶瑞珍在石嘴山市成立了葫芦种植合作社和刻画传承培训基地,带着村里的妇女们种葫芦,并陆续在宁夏开展葫芦烫画、刻画技术教学。

  葫芦烙画是门“老手艺”,陶瑞珍不断学习、摸索、积累,先后研发了葫芦刻画、烫画、烙画等多种工艺,创作出的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等葫芦烙画作品极具个人色彩,作品曾在国家及省、市各级文化赛事活动中获奖50余次,并先后到蒙古国、韩国、白俄罗斯等国家参加文化交流。同时,她还成立了工作室,建起了非遗工坊,和乡亲们,特别是妇女姐妹们一起发展“葫芦经济”,种葫芦、葫芦烙画、卖葫芦,创办的葫芦工艺品产业带动了周边村民有了“致富芦”。

  “我教妇女姐妹技术,但交流中,她们也给我很多创作灵感。”陶瑞珍说,包括她在内,很多妇女没有专业学习过美术知识,但是大家把对生活的理解与热爱投入到创作当中,《归园田居》《四大贤母》《桃花源记》《哺育》等一幅幅融入书法、绘画、雕刻技艺,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作品,技法独特、风格多样,对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艺术具有积极作用。

  从2012年至今,陶瑞珍带的学徒已经成为“师父的师父”,仅宁夏区内,掌握这门技艺并借此谋生的百姓“少说也几百位了”,这其中,更解决了几十位残疾群众就业,不少妇女“熟手”依靠葫芦烙画订单,每月可收入4000元左右。

  东风已解冻,春意满枝头。站在陶家大院文化馆的葫芦藤前,陶瑞珍说出了向往:“葫芦谐音‘福禄’,又因多籽,代表着家族兴旺,我想好好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技艺带给百姓更多的福和禄,让家家户户都能兴旺起来。”(记者 王 溦)

闽宁镇非遗扶贫工坊——

“绣”出美好新生活

闽宁镇非遗扶贫工坊生产的手鞠球作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一段时间,位于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的闽宁镇非遗扶贫工坊格外热闹。为了近期的手鞠球工艺品订单能及时交货,妇女们每天早早来到工坊缝制刺绣,随着针线的飞速穿梭,一个个精致美丽的手鞠球作品不断诞生。

  “近期大家还要制作香包等工艺品,时间紧,任务重,大伙儿铆足了劲头赶订单,争取让咱们的手工艺品销往更多地方,打出属于闽宁镇的非遗品牌,助力收入更上一层楼。”闽宁镇非遗扶贫工坊负责人、银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亚明告诉记者。

  如今的闽宁镇非遗工坊颇具人气,已成为周边妇女学艺就业的“孵化基地”。一些曾经身无所长的村民一边照顾家庭,一边靠学手艺做手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加入非遗工坊之前,闽宁镇福宁村村民田彦花曾是终日围着灶台忙碌的家庭妇女,照顾家人一度是她生活的所有。一年前,在家人的支持下,田彦花带着忐忑与憧憬走进工坊,从此便与这里结缘。

  “我一直都很喜欢做手工,来到工坊,跟着老师系统学习刺绣、缝制、编结等传统技艺,让我的生活越来越充实。现在有了技能、增加了收入,感觉日子比以前充实了,心情也更好了。”田彦花的改变不是个例,在闽宁镇非遗扶贫工坊,许多妇女通过学习技艺,增加了收入、融入了社会,人生拥有了更多可能。

  2014年至今,从成立原隆村扶贫工坊,到如今建成闽宁镇非遗扶贫工坊,在各级部门的支持和刘亚明的努力下,非遗技艺从原隆村“起步”,辐射到木兰村、园艺村、福宁村甚至更远的地方,带动妇女学技术、强信心、能自立,为当地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了贡献。

  如今,闽宁镇非遗扶贫工坊的产品早已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在国内,手鞠球、香包和各类手工艺品也在各大城市打开了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把优质的产品销售出去,成为工坊成员的共同愿望。

  “文化的魅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们要做的就是更好地传承、创新。”刘亚明说,下一步,将依托工坊吸引更多人加入非遗队伍,让大家通过努力学习创造提升收入、用手中的针线“绣”出更加美好的光景。(记者 马 越 实习生 戴 燕)

麻编非遗工坊——

指尖编出致富密“麻”

月牙湖乡村民制作麻编。

  在常人看来,张璟的麻编卖到了国内外,并不愁销量。然而,最近她却主动拒绝了几份麻编制品订单,原因是“特别熟练的技工还是缺,实在忙不过来了”。

  2017年底,自治区级麻编非遗传承人张璟来到位于黄河岸边的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开设麻编培训班吸收村民学员,并成立了非遗麻编手工坊,学员以妇女居多,最小的26岁,最大的70多岁。几年来,张璟奔走于银川市区与月牙湖乡之间,为村民们传授技艺并送去原材料,再将大家编好的粗加工产品带回,进行后期加工,设计制作出手包、收纳筐、钥匙扣等生活用品,还结合宁夏地域文化制作出文创产品。

  麻编是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麻编原材料是麻,其茎皮韧如筋,沤后可织布。宁夏麻植物资源丰富,麻编织技艺在民间广泛流传,其加工漂洗后通过编、结、搓、拧、缠、钩、缝等几十道工序精工制作成各种生活实用品和工艺品。

  2020年5月,宁夏巴鸟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依托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麻编,设立宁夏麻编非遗工坊,注册商标“巴鸟麻编”,将非遗传承培训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建立起与移民村民“零投入、无风险、包分销”的合作模式。

  截至目前,麻编非遗工坊累计培训1000多人,实现稳定就业的村民人均年收入可达1.2万元,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人才培养与壮大,让乡村文化焕发“新活力”。同时,不断完善销售链,完成旅游带上4A级景区麻编产品展示销售馆建设,与多家A级旅游景点签订合作协议,与北京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依文集团、上海驴妈妈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开通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店和东家网店等,让研发设计、培训生产、后期合成、线下线上销售一体化链条平稳运行。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近日公布了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其中,由宁夏推荐申报的“麻编:‘编’出易地搬迁新生活”典型案例成功入选。张璟说:“如果能稳定生产队伍,扩大加工环节,村民月均收入2000多元不是梦。希望相关部门能鼓励村民在闲暇时间参与麻编制作,既能为自己增加收入,也能将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让麻编这一古老艺术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记者 王 刚 文/图)

固原砖雕(魏氏砖雕)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雕刻精彩新生活

魏氏砖雕第四代传承人卜文俊在魏氏砖雕展示馆里雕刻。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古人说:“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在很多古建筑上,我们总能见到砖雕的身影。

  而在六盘山下的隆德县,伴随着砖雕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许多当地村民通过这门手艺挣上“文化钱”,走上了致富路。

  岁月的洗礼,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考验。

  作为隆德县的代表性传统民间艺术,魏氏砖雕发展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经过5代人的传承,这项承载着古韵的技艺延续至今。

  魏氏砖雕技艺创作手法分为“软雕”和“硬雕”两种,分属窑前雕、窑后雕,制作工序大同小异,却极为繁杂。

  卜文俊是魏氏砖雕第四代传承人。在位于隆德县的魏氏砖雕展示馆内,常有卜文俊埋头伏案的身影。一把刻刀、一块青砖,简单的材料通过极其复杂又细致的技艺加工,在时间的流转中升华成一件件艺术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魏氏砖雕不断创新传统工艺、采用先进设备、开设培训授艺,先后建立起集陈列展示、研究保护、研学体验、设计开发、生产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和非遗扶贫车间。

  “在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魏氏砖雕将传统手艺发扬光大的同时,也助力当地农民实现就业,让大家通过这项技艺走上致富路。”卜文俊告诉记者,砖雕技艺在当地有较好的传承与认同,许多人对这项技艺很有感情,而随着非遗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砖雕技艺队伍,当地部分残疾人也在学习和实践中广泛受益。

  2017年8月,在国家和自治区支持下,隆德县建成了固原砖雕(魏氏砖雕)传承保护基地。随后,依托传承保护基地,隆德县建立了“非遗扶贫车间”,实行“公司+农户+营销”的生产性保护模式,面向社会开展培训授艺活动,带动周边村民、留守妇女及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

  如今,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浪潮中,魏氏砖雕在各级部门支持下,探索出了一条“非遗+旅游”的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魏氏砖雕积极与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隆德县老巷子、盘龙山庄、各非遗基地等联合打造隆德县乡村旅游景点路线,实现参观、体验一体化运营,在令古老非遗“活”起来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为非遗砖雕技艺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增添无限可能。(记者 马 越 实习生 戴 燕)

  记者手记

  让传统手艺成为致富手艺

  非遗活态传承,妙手匠人闯出幸福路。

  在中卫市大麦地文化产业园,非遗传承人房志农戴上眼镜,眉头微皱,瞬间便沉浸到属于他自己的岩画复刻世界中。在他看来,复刻岩画就是在触摸历史,让历史走进日常生活。

  在六盘山西麓的隆德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固原砖雕(魏氏砖雕)的传承历史已长达120年。一件件造型生动古朴大方的砖雕作品,活化着人与自然的生命与灵性,延续着久远时光的生活形态。

  在石嘴山市,“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的葫芦烙刻画,形态栩栩如生。穿越久远的时光隧道,依旧留存着古老的文化审美。

  ……

  寻觅宁夏历史,随处可见斑斓、凝重的文化印痕,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丰富而灿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非遗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乡村振兴相互助力。近年来,全区各地深入挖掘传承、创新利用当地非遗资源,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全面推动文化、产业、人才共发展,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让传统手艺成为致富手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已成为宁夏文旅工作新业态和新亮点。(记者 王 刚)

【编辑】:姚振国
【责任编辑】:贺璐璐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