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并不是“降霜”
霜降是一个以自然现象命名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其实,“霜降”反映的是气温变化,并不表示这个节气“降霜”,在气象学上没有“霜降”的概念。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
霜降也有三候:一候豺乃祭兽,字面的意思是豺狼用捕来的猎物祭祀苍天。古人看到豺狼捉到了猎物,并不马上食用,而是堆积起来,就觉得好像是我们人类摆上供品祭天一样,于是就有了这“豺乃祭兽”的说法。二候草木黄落,是说此时节草木枯黄,落叶满地,整个大地一片金黄。三候蛰虫咸俯,是说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这两句都是对霜降前后的气候与自然环境的直观描述——该飘落的飘落,该潜藏的潜藏,一起等待下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
霜降节气的天气特点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我国的东北北部、内蒙古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土壤冻结,冬作物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而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两到三个节气。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而西双版纳、海南和台湾南部及南海诸岛则是没有霜降的地方。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是不一样的。
宁夏农业气象服务中心首席服务专家马力文研究员表示,霜降的到来,意味着我区作物全面收获。据农业部门调查统计,霜降前后,灌区秋收全部结束,灌区收获后的农田需抓紧平整、施肥深翻,为冬灌做准备,酿酒葡萄开始下架埋土。山区玉米、秋杂和油料作物收获也基本上结束了,而马铃薯的收获正在进行中。此时南部山区冬小麦基本处于三叶至分蘖期,还在顽强地生长着。
霜降时节要吃柿子、赏秋菊
古人以阴阳来解释气候的变化,认为秋季的肃杀是阴气渐升而阳气衰减导致。所以为了顺应这种肃杀的气氛,古人常将杀伐之事放在深秋进行,比如著名的“秋后问斩”。按古代的习俗,每年立春为开兵之日,而霜降就是收兵的时候了。明清时期,很多地方都会在霜降这天举行演武、收兵的仪式,有“迎霜降”“打霜降”等不同的叫法。清代的时候,霜降日的五更清晨,武官们会在武庙集合,迎接皇帝的巡视。之后举行祭祀活动,到了清朝中后期,又加上了鸣枪、鸣炮等仪式,叫做“打霜降”,很多老百姓都会前来围观。现在看来,这些仪式更多的是在宣扬武备的强盛,其实和现在的阅兵有些类似的地方。
霜降时节,一些地方有吃柿子的习俗。此时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候家中贫寒,经常四处讨饭。有一年霜降节,朱元璋正饿得两眼发黑时,发现一个小村边上长着一棵柿子树,上面结满了红彤彤的柿子。于是,使出浑身力气爬到树上,吃了一顿柿子大餐,这才捡回了一条小命。而且一整个冬天没有流鼻涕,也没有裂嘴唇。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再次路过这个小村庄时,发现那棵柿子树还在,上面依然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他仰望着这棵柿子树,缓缓脱下自己的红色战袍,又亲自爬了上去,郑重其事地把战袍披在柿子树上,从那时开始就有了霜降吃柿子的习俗。
霜降前后,正是秋菊最盛的时候,很多地方都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枫树、黄栌树等树木在秋霜的抚慰下,开始漫山遍野地变成红黄色,如火似锦,非常壮观,人们也会在这一时期外出登山、欣赏美景。(记者 李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