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当好民族文化的传播者,让更多的群众通过我们,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更多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为民族团结尽一份力。”宁夏艺盟礼益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艺盟文创)总经理郭海说。
艺盟文创是一家集非遗产品设计推广、文化技能培训、非遗传承教育等于一体的企业。10年来,该企业不仅建起了传统文化艺术传承馆,还让非遗手艺变成了移民妇女的“致富宝”。
建场馆弘扬传统文化
2016年,艺盟文创在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育成中心,建设了传统文化艺术传承馆。馆内围绕传统文化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展示非遗,设置了非遗项目展演区、非遗产品陈列区、培训产品展销区等多个功能区,通过寓教于乐、互动体验、静态展示与现场展演结合的形式,拉近观者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据了解,艺盟文创传统文化艺术馆先后承接国外参观考察团近20次、400多人,国内参观调研团等近50次、3000多人次。
“参观艺盟文创传统文化艺术馆的经历,让我开了眼界,也给了我不少灵感。”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村民郝艳红说。郝艳红是个勾编爱好者,平日里经常自己琢磨着勾些小物件。去年冬天,郝艳红来到了艺盟文创传统文化艺术馆,这里摆放的精美剪纸、刺绣、勾编等作品让郝艳红眼前一亮。通过与艺盟文创非遗传人的交流,郝艳红的创作思路更开阔了,后来郝艳红把剪纸造型运用到了勾编中,收获了不少好评。在去年成都全国旅游商品大赛中,郝艳红的鞋帽作品荣获了三等奖。
让手工技能成为致富法宝
7年前,金凤区良田镇园子村村民于小红怎么也不会想到,当时参加的一次手工技能培训,送给了她一个“铁饭碗”。于小红是兴泾镇移民,从小她就喜欢手工编织。7年前,闲来无事的她参加了艺盟文创在良田镇举办的手工技能培训班,由于手工好、认真负责,后来她还成为了艺盟文创在该镇建设的手工技能帮扶点的负责人,负责召集学员、分发材料包。与此同时,她利用闲暇制作手工编织作品,依靠此项,她每个月能获得1000多元的收入。
在良田镇,和于小红有着相似经历的人还有很多。艺盟文创共在良田镇举办了4期培训班,培训妇女100多人。如今,这些学员依靠手工技能,平均每人每月收入800多元。据了解,艺盟文创采用“公司+非遗协会+传承人”的非遗技能培训模式,在全区各移民村镇建立手工技能帮扶站点30家,开设剪纸、刺绣、布艺、雕刻、泥塑、手工编织等职业课堂,开展培训30多班次,累计培训我区建档立卡户、移民残疾人等2000人次,同时与980多位移民妇女签订灵活就业合同,定期收购培训结业的妇女利用闲暇时间制作手工艺品。
值得一提的是,艺盟文创还在中小学校开展传统手工艺传承课堂,并开发了儿童益智剪纸包作为寓教于乐的传承载体,截至目前,已有3000多名师生参与其中。(记者 李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