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岔口“战墙”下的长城。
说到贺兰山古场,人们自然想到的是三关,即古赤木口。三关地形两山夹一沟,是古往今来的交通通道,为兵家所重。其实”险”为兵所重,更为兵家所忌、所避。我往来行走于三关古代设防的险山阨谷,心想古往今来领兵的人谁会去钻这个兵力无法展开的口袋呢?反之,沿山向南再走十多里,贺兰山断开了,出现一马平川,是骑兵可以突驰的开阔地,即北岔口。古人在此设两道长城,并有“战墙”和环形阵地。
读王兆春《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知明长城有“战墙”。我从贺兰山三关沿明长城徒步行至大柳木高山墩台,一路踏勘明长城,并寻访“战墙”,感想有二:
一是这一段贺兰山沿山长城,多处墙体尽量逼近山脚,将平坦地尽可能圈入长城范围,不使北方游骑有大规模展开攻击的余地。而且在北岔口迤北的明长城,有些地段突出的马面和女墙朝向银川平原方向,即长墙防御方向的背面。这是防敌由北岔口突入之敌由侧后包围攻击。
二是在便于敌行动的地段,在长城前沿,明军就地取材,择有利地形以块石堆砌80一120厘米,可跪姿或立姿发射弓弩或火器的“战墙”作为掩体。在大柳木高山地还见有环型的“战墙”阵地。山腰、山脚还有散落大石块,想是当年的“擂石”?
1987年8月,我曾在军事博物馆馆刊《军事史林》撰文《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引述《嘉靖宁夏新志》记载。明代北部边防九大军区之一的宁夏城,库存枪炮火器达5602件,当时宁夏驻军25600人,如此计算,平均每4人就拥有一件库存火器,还不算军队手中装备。其中有西方传入的佛郎机炮,射程可达百余丈。宁夏还可自造伏郎枪。方志中有多处用火器获胜的记载。
贺兰山明长城的“战墙”是当年发扬火力,屏蔽长城的有利作战依托。无论是宁夏贺兰山古赤木口、还是北岔囗、大柳木高等古代军事筑垒,我以兵要的观点观察当年这里的战术价值,度测明代刘天和、王琼、杨一清等指挥官的防御策略。
毎每观察宁夏贺兰山北岔口明长城,总会浮想。莫非我曾穿越时空,与《明史》有传记的刘天和、王琼、杨一清等这些戍边大员,共同筹划过这段长城?否则,古兵防地志中对此山势地形大段的文言记述,我过目之后怎就可脱口而出。
古人读书“左图右史”。踏勘“贺兰山阙”的北岔口明长城之余,翻阅《皇明九边考》和藏于台北故宫的《九边图》。史称“终明之世,边防最重”,而我发现执掌军机的“兵部”绘制北部边防兵要地图,对边外敌情地形全数空白。唯宁夏图幅中长城外绘有五个盐湖而已。叹息!(沈克尼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