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宁夏大力开展非遗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非遗传承人申报、项目审批、保护、抢救、人才培训等工作取得新成效。“花儿”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项目,入选前四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8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2名,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142项,代表性传承人249名。国家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1个,自治区级保护传承基地98个,命名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5个。 非遗只有“活”起来,才能真正传下去。非遗+课堂、非遗+扶贫、非遗+电商、非遗+旅游、非遗+文创……如今,宁夏的非遗保护传承呈现着跨界融合的趋势。全区各地、非遗传承人通过各种方式赋予非遗时代活力,不仅让非遗保护和传承走进大众的视野和生活,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民族传统智慧和技艺,感受非遗之美,尽享文化滋养。
“非遗剪纸进课堂,拉近了学生与传统剪纸艺术的距离,在感知、体验中唤起孩子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和热爱,从而有意识地保护和传播非遗,可以让这门传统技艺焕发青春力量。”8月31日,王丽告诉记者,看到学生们越来越喜欢剪纸,她心里特别高兴,也特别有成就感。
王丽与剪纸的缘分并非家学渊源,而是由兴趣而来。从小她就喜欢画画和剪纸,看到家里老人剪窗花,她也会拿起剪刀在纸上剪来剪去。“小时候只是照猫画虎,模仿着去剪。到了高中后,我开始尝试着自己创作一些作品。”不管功课怎么繁忙,她始终没有丢弃对剪纸的爱好。大学期间,王丽创作的《百鸟朝凤》《蝶恋花》等剪纸作品深受专业教授肯定,多幅作品获奖,作为优秀作品留校,并入选2003年剪纸作品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在校生美术作品年鉴。
王丽辅导两位女儿进行剪纸练习。
2007年,王丽成为银川市第二中学的一名美术老师。在这里,她遇到了在同一所学校任职的自治区级剪纸非遗传承人张云仙老师,张云仙是银川二中的物理老师,同时也是银川二中剪纸课堂的开办者,“我想让自己的技艺再上一个台阶,就拜张云仙为师,没想到从此开始了我与‘非遗’的深厚缘分。”
拜师后,王丽更加潜心研究剪纸艺术,把剪纸融入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前几年张老师退休,我开始接管负责学校非遗传承基地。我尝试各种方式,开设剪纸校本课程,以开办剪纸社团、成立剪纸兴趣小组、举办师生剪纸书画展、非遗进校园艺术节等形式,丰富课堂内容,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喜欢上了剪纸这门技艺。”教学14年来,上万名学生从她的课堂上了解剪纸文化知识,感知剪纸文化魅力,传承着这项有着几千年文化底蕴的技能。“以前没接触过剪纸艺术,入学后上美术选修课时我喜欢上了剪纸,以后会把这个‘本领’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银川二中高二学生王外女说。
如今,剪纸已经成为银川二中的一门特色展示课程,是银川二中美育教育特色品牌,树立了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典范。今年8月,王丽递交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材料。“剪纸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智慧与精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我会继续努力,让更多的学生从喜欢剪纸、学习剪纸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王丽说。(宁夏日报记者 智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