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长枣古树。灵武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看,这就是那棵‘长枣王’,是咱们灵武长枣古树群中年龄最大的,已有280岁。”12月13日,果园村秦渠边,灵武市自然资源局林业果树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王贵云指着一棵粗壮的古树说道。
就在不久前,在陕西黄陵县举行的“保护古树名木,赓续中华文脉”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活动中,以这棵“长枣王”为代表的灵武长枣古树群,从全国各地推荐的222个古树群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全国百大古树群,这也是宁夏唯一入选的古树群。
什么样的古树群能入选?
本次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295株古树和222个古树群参与评选。它们当中,不乏一些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古树,比如黄帝手植柏、黄山迎客松、北京潭柘寺帝王树等古树,以及蜀道云翠廊古柏、林芝巨柏、利川古水衫等古树群。而想要入选“百大古树群”,也不是单靠年龄说事,需要符合一系列的条件和标准。
以灵武长枣古树群为例,它们首先必须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或故事传说,同时,还要有足够高的科研价值,能为当下的树种研究提供样本,助力新品种的选择和繁育。比如灵武“长枣2号”,就是对古树群进行科学研究后的成果;还有,要形成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较强的区域影响力,深受百姓喜爱,生长状况、保护管理状况良好当然。此外,在本次古树群的评选中,没有对树种做出限制,但古树群落中的古树数量要达到10株以上,形成优美独特的森林生态景观。
在灵武分布有三处
冬日的秦渠边上,大大小小的枣树林立,据说几乎每一棵都有百年以上的树龄,而在这些“百岁老人”中,那棵被称作“长枣王”的树最为显眼。
现场所见,这棵280岁的古树,以接近20米的高度,伸开双臂都难以完全抱住的树干,在其他古树的衬托下,凸显着“枣王”的威严,而树干上用来保护它的避雷针设施,此刻就像是一顶桂冠。它沧桑的表皮,让人想起老人的皱纹,记录着悠长的岁月之痕。
在这片区域,和它一样超过百年的古枣树还有5705株,平均树龄已经达到了115年,这些古枣树曾经分布在村民的房前屋后,如今村民已经迁走搬入新居,枣树却还在原地,一个个身上挂着专属于自己的铭牌,被小心地保护起来。
除了这处古树群,在灵武市的世界枣树博览园,还有另外一个古树群,包含有2582株古枣树,平均树龄达到113年,那里的古枣树以灵武长枣和灵武圆枣为主,几乎每一株都有十几米高,也是远近闻名的“寿星公”。
此外,还有稍稍年轻一点的,平均年龄在110岁的2135株古枣树,分布在灵武市东塔镇黎民村,绝大部分仍然正常地开花结果,继续创造着经济价值。
世界枣树博览园内如今已230岁的长枣古树。
枣博园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灵武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甜脆可口的灵武长枣。
从时光深处走来的灵武长枣古树群,有着悠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岁月的脚步中,它们结出累累的果实,陪伴着世代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更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让人们通过对它的深入研究,培育良品,开拓产业。新的时光步履里,百年古树,焕发新生。
“长枣王”的故事
话题回到这株被称为“长枣王”的古枣树,根据它身上的标牌可以知道,它已经在秦渠边上生活了280余年,究竟是谁种下的无从考证,只知道过去它曾属果园村一队某户村民。“那时这一带生活着果园村和园艺村的居民,古枣树们就生长在村民各家门口,被当成自家的树照料着,也收获上面的果实。”王贵云说。
作为从小在果园村长大的孩子,王贵云对这棵“长枣王”印象深刻,“打从我记事起,这棵树好像就已经像现在这么粗和高了,甚至连我爷爷也这样说。可以说,这棵树见证了我们家几代人的成长。”王贵云说,童年时在“长枣王”的树下捡枣子的场景,至今仍烙印在他的脑海中。
而实际上,在“长枣王”之前,还有一株枣树拥有过“长枣王”的称号,那便是位于灵武市的世界枣树博览园(下简称“枣博园”)中一株今已230岁的老枣树。采访当日,记者也来到了枣博园,一睹它的风采。
枣博园内分布着16549株百年以上的灵武长枣树,是中国宁夏地区乃至西北地区仅存的树木“活化石群”,成片的古枣树长在市区这片区域里,到了枣子成熟的季节,市民们徜徉其中,一派悠然田园风光。王贵云说,过去这里是东塔镇园艺村的地界,住着不少居民,那些经过数百年自然筛选和人工栽植留存下来的古枣树,就长在村民家的院落旁。“近10年来,随着‘旧城改造’工程的进行,住在古枣树林中的1900多户居民搬了出来,住进居民小区,于是才有了现在你看到的这处美丽的枣博园。”
灵武长枣栽培历史久远
在由灵武长枣协会编著的《灵武长枣文化观览》一书中提到,灵武长枣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对一些古籍和古人诗句的研究,不断证明着这一点。
汉时的《史记·河渠书》,史证了灵武有着得天独厚的灌溉条件,有利于枣、桃、梨杏等果树品种在这里安家。北魏时,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中说:“桑果余林仍列洲上”。再往后的唐人李吉甫也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说:“其城赫连勃勃所置果园,今桃李千余株,郁然犹在。”
1968年,首次在灵武东部沿山墓葬中发现长枣核(无碳化),墓主逝于万历年间。这一发现可以证实,明代或明代以前即有长枣在此栽培,并已形成一定规模。2006年,在考古部门对红山堡藏兵洞进行清理发掘时,在发掘土室中,发现了长枣核,证实了上述的正确性,说明灵武地区至少在明初就已栽培长枣……
“过去,枣博园二期所在的这一片地方叫李鞑子洼,是长期地质变迁留下的一块洼地,当时还有不少村民住在这里,每户人家的门前屋后都种着枣树,村民们把自己承包的枣树管理得井井有条。”王贵云说,在枣博园里,有着一颗树龄在230年的长枣树,枣博园二期兴建的时候,这棵树被冠以灵武“长枣王”的美誉,但随着秦渠边那棵接近280年的古枣树被发现和确认,灵武“长枣王”宝座已经易主。
东塔镇果园村,280岁的“长枣王”。(记者 李振文 吴璇 实习生 李书仪)
链接:
枣与西王母的传说
枣本为天界的仙果,西王母派金童玉女持两颗仙枣到人间犒劳治水有功的禹王。金童玉女不经诱惑,半路上偷吃仙枣。西王母盛怒之下把他们变成两颗枣核打下凡间。金童变成了长枣,玉女变成了短枣。从此世上便有了枣。可这时的枣虽然香甜可口,却只能由青变白,颜色不好看。一次,西王母想到人间看看,巡至黄河灵州地界,便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枣香,寻味来到一片枣林。西王母顺手摘枣,不慎被枣刺戳破她的手指,殷红的血滴到枣儿上。从此,白枣变成了红枣。因沾染了西王母的血,所以红枣便有了治病、保健和驻颜长寿的功能。
贵妃枣的传说
唐天宝初年的一天,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赴华清池沐浴游玩。华清池内香花满是,玄宗与贵妃淋浴完毕,于华清池殿内小息。高力士走进,小太监端上玉枣一盘,请皇上和贵妃品赏,力士站立一旁。玄宗和贵妃娘娘品赏后,竟然连连称赞不绝说:“如此佳品为何地所产?”高力士答道:“此枣产于朔方灵州,是朔方节度使送呈陛下和娘娘品赏,原产地本名灵武长枣。”玄宗说:“如此香甜可口的贡枣,怎能叫这个名称,有俗我朝。”随即看着杨贵妃说:“天上有王母蟠桃,地上有灵丹仙枣。”高力士忙叫人取来御笔,玄宗写下:此枣产灵州,改称“贵妃枣”。自此,每年贡枣送往长安。杨贵妃逐年饮食,容貌亮丽,所以每年到八月十五日前就催促玄宗下旨让速快送来“贵妃枣”。
长安距灵州千里,民间传说,为保持枣味如新,节度使衙署用小笆斗装好封存,每乘卒背一篓(20斤),二十匹乘马,两昼一夜快马加鞭赶赴长安。
此说虽传于灵州,竟与华清池一带民间传说有惊人的相似。
(据《灵武长枣文化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