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图片头条
老手艺也有新活力
2020-06-15 11:10:18   
2020-06-15 11:10:18    来源:银川日报

刘亚明和她的编结作品。

乔雪的手工皮包。


唐震和他的羊羔酒。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银川市文化艺术馆、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银川会场活动于6月12日在中山公园拉开帷幕,40多个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在现场集中亮相。

  近年来,从文化遗产传承到自然遗产保护,从加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到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活力,人们一直在努力与探索。活动现场,从这些非遗项目上,我们看到老手艺焕发的新活力。在他们的作品和所付出的努力中,不仅有老手艺的传承,也有对新发展的思考。

  刘亚明 让传统之美,融在生活里

  手链、挂饰、救生手环……编结技艺自治区级传承人刘亚明的展位上摆着不少小玩意,“就这些小玩意特别受欢迎,比如这条红色绳子编的手链,每年过年那阵卖得特别火。”刘亚明说,对于编结这样的传统手工艺,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复杂华丽的产品,有那么一个小件戴在身上,增加点趣味就很好了。

  那么传统手艺的趣味在哪里?刘亚明拿起一个救生手环介绍,这个救生环除了按扣上有打火棒、小刀、指南针等工具,手环本身也是工具,拆开就是一根结实的绳索。“这根绳索是按4米的标准裁的,想做成一个大小合适的手环,我试过很多种编结方法。”刘亚明说,别看这是小玩意,有些心思就藏在细节里。

  刘亚明作为原隆村的“巾帼扶贫”车间里的负责人,把自己会的手艺教给村上的妇女,并将传统手艺融入U盘袋、挂件、香包等生活用品上,开发出来的产品在网上卖得很不错。

  其实,在刘亚明看来,只要人们有对美的追求,编结等传统手工艺就大有可为。“现在大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我们这些手工艺配饰也少不了。”刘亚明拿起一个挂饰,演示了一下穿戴方法,她想利用自己的特长,让人们进一步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同时配合相关产品开发,让非遗真正得到发扬。

  乔雪 搭上短视频平台老手艺变新潮

  “这些都是头层牛皮纯手工缝制的,结实耐磨,穿着舒服,你来摸摸看就知道了。”乔雪在摆满皮鞋和皮包的展位前,忙着招呼来往的人。她带来的产品不多,但都很精致。

  作为“乔家手工皮艺”第三代传人,乔雪创业多年,注册了“乔师傅”手工皮具品牌。2017年,贺兰县洪广镇广荣村建立了“巾帼扶贫”车间,乔雪于当年年底担任培训讲师,手把手教村里妇女制作皮具。这次她带来参展的产品,大部分都是车间工人制作的。

  “像皮鞋这样简单的产品,车间里大部分人都能完成,但皮雕等精细活,只有几个培养出来的手艺人能做。”乔雪兴奋地表示,她还要和高校合作,从高校美术生中培养一批人。毕竟订单太多,产品供不应求。

  乔雪的手工皮艺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她自己分析,首先是产品性价比高,再有一点就是找对了营销渠道。

  去年,抖音推出了“非遗合伙人”计划,帮助非遗传承人推广非遗项目及产品。乔雪注册了账号,并加入了这个计划。同时,她又在快手等其他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推广自己的产品。“短视频的转化率真是比我想象得快。我们有1000多个粉丝时,就已经有订单了。”乔雪说,上次在抖音直播,短短几个小时卖出去了16万元的产品。

  对乔雪来说,通过短视频平台,不仅把非遗产品推广出去,还能把市场的反馈信息收集起来,这对于产品设计开发很重要。“从后台数据可以看到用户画像,我们根据这些信息,能推出更多爆款,让老手艺也变得时髦。”对此,她信心满满。

  唐震 把文化价值推广出去,才是更好的传承

  2009年,灵州唐氏羊羔酒被录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世俊和唐震父子都是它的传承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当天,唐震带着包装精美的羊羔酒,每逢有人走过来看,他都会详细介绍这酒的来历和历史渊源。

  按照传统工艺酿出来的酒是好酒,可成本也高,很难像快销酒水那样铺开销路。“以前有人提出合作建厂,扩大生产规模,我们也在纠结这个问题,因为还是想保留传统手艺的本真。”唐震心里其实有另一番盘算,他认为,一些受人欢迎的品牌,是因为它内在的文化价值被人们认可,而羊羔酒也是在传统文化中酿造而成,同样有丰富的内涵,为什么就不能把这个品牌打造出来?

  几年前,灵州唐氏羊羔酒作坊被定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保护点”,唐氏父子多年来除了酿酒,还把家族羊羔酒传承脉络与相关历史梳理出来,通过电视节目及其他渠道向大众推广。“我们要专注销售,利润肯定比这来得快,但长远来看,把文化价值推广出去,才是更好的传承。”(记者 李尚 文/图)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李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