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图片头条
“隔离”的艺术家,无法“隔离”的艺术灵感
2020-06-19 12:36:43   
2020-06-19 12:36:43    来源:中国艺术报

《春日水仙》(油画)霍克尼

  疫情扩散,全球隔离。在出行屡受阻隔的时间里不乏令人赞叹的人和事,艺术家恰好就是爱“搞事情”的一类,他们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下不断迸发灵感的火花,创作出感动人们乃至流传千古的作品。

  2020年,新冠肺炎病毒的肆虐让艺术家们将艺术阵地转至社交网络,其中就包括2018年在苏富比拍卖会上因自毁作品《女孩与气球》而刷屏海内外的班克斯,近日,他在社交网站上发布了一组涂鸦新作:一窝老鼠正在大闹浴室——有的尾巴攀在灯绳上悠闲地摇荡,有的爬上镜子看向镜中的自己,有的踩在牙膏上拽着毛巾环玩耍,有的在卷纸上奔跑以至纸散落一地,至于马桶更是一团糟……他配文道:“我妻子讨厌我在家工作。”或多或少表现出困顿家中的无奈。

  另一个在社交网站走红的是丹麦路易斯安娜现代艺术博物馆,他们在疫情期间发布了82岁艺术大师大卫·霍克尼用iPad创作的《春日水仙》,这是大卫·霍克尼被封锁在法国诺曼底时所作,画的是一株在田野间盛开的水仙花,为疫情笼罩下的世界带来一缕阳光,明媚的色调和象征生机的植物给人们以生的希望。博物馆在作品下配文:“请记住,他们不能取消春天”。随后,该博物馆还发起了“征集春色”号召,征集世界各地的春日风光。尽管疫情令人无奈且痛苦,但春天总会降临。

  与单纯的隔离相比,患病的艺术家忍受的煎熬无疑是巨大的,但一些不朽名作也从中铸成。比如《沉睡的维纳斯》的作者、威尼斯画派画家乔尔乔内就是其中的一位。意大利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也遭受过瘟疫困扰,当时就尝试过隔离法。乔尔乔内因心爱的人感染瘟疫,不舍与她分开,便陪同她一同被送往号称“16世纪瘟疫检疫站”的拉扎雷托诺沃岛,《沉睡的维纳斯》就是乔尔乔内在此期间以爱人为模特创作的,但他们最终不幸因瘟疫离世。乔尔乔内去世时,《沉睡的维纳斯》还没有画完,后来由其师弟提香完成。画中的维纳斯在风景前沉睡,身体优美舒展,与自然背景相呼应,色彩、造型、线条,无不展示着文艺复兴时期理想的美的典范。这幅乔尔乔内最后的画作成为美术史上的经典。

  还有一些艺术家主动选择“精神隔离”,高更就属于这一类。这位创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的画家认为只有弃绝文明、回返原始,才有救赎的希望。于是他选择彻底逃离工业文明,进入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过着原始人一样的生活。《塔希提少女》《我们朝拜玛利亚》一系列伟大的作品在此诞生。画画,正是高更在自我隔离中进行修行的方式。

  画家莫兰迪的“修行”表现为不追求集体精神,他几乎在自我隔离的状态下度过一生。他享受这种状态,也很少外出,他曾说:“世界上没有或只有极少新事物;重要的是不同的、新的立场,在这个立场中,艺术家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在考虑和观察所谓的本质,和超越其自身或令其感兴趣的作品。”因此莫兰迪专注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器物,在其中融入思考和审美。在他的“高级灰”色调里,瓶、碗、杯、罐从不会显得另类特别,都在原本的位置上自然地放着。

  对中国古代画家来说,“隔离”似寓意更深刻的感悟。一种如文人画家常以归隐出仕来慰藉心灵,主动过着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另一种如宗炳在晚年无力游历时感叹“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被动停歇。但无论何种,画家都不会让这段时光就此平淡,在独处中醒悟,释放创作的灵感。(剑南)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贺璐璐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