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时代,玩游戏已经成了一件寻常事,从每日活跃用户数量6000多万的《王者荣耀》,到群雄争霸的国战手游,与之相关的直播、赛事等活动也跟着繁荣起来。“充满活力”,是对中国互动娱乐产业的描述。
去年我国原创游戏达到游戏总量的95%,稳稳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从起初作为用来吸引玩家的元素,变成了游戏中真正的要素。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游戏能否扛起传播中华文化这面大旗?
游戏,事半功倍的新媒介
青少年可以将游戏作为了解传统文化的触点,唤起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普通游戏玩家可以利用熟悉的历史知识完成游戏中的一个个任务,享受乐趣;而国际玩家可以领略不同于欧美魔幻文化为主的游戏风格,这也是对中国加深了解的一个入口。
坐在记者对面的盛大游戏副总裁陈玉林打开了他最近一直在玩的游戏——“文物加-釉彩”。这是一个和文物有关的游戏,从挑选原始材料开始,进行一步步的制作,最后可以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文物,一个个文物制作下来,就可以建造自己的博物馆。不过,这样制作一个文物并不简单,要经过选胚、成型、绘制、上釉、烧制、冷却等多个步骤。此时,陈玉林正在给他制作的陶器冷却,要用嘴往手机的听筒里不断吹气才能完成,“烧制一件陶器其实需要多重工序,中国匠艺匠心真的很打动人”。
游戏玩家进入“文物加”APP,就像直接走进了博物馆,这里集合了民间收藏、博物馆、海内外机构数十万件的藏品资源,可以通过短视频、全景图片、虚拟现实等技术,身临其境地“走进”博物馆,观赏展览。
“文物加”这个特殊的“博物馆”可以说明,在娱乐性之外,游戏还有教育、艺术等属性。早在1969年出版的《模拟与游戏》一书中,作者就提到游戏是学习和实验的有效工具,在与各行业的跨界应用中,游戏成为人们接受知识和技能的新媒介。
若与教育跨界,游戏可以变成一种认知工具;与商业结合,它又能提高生产力;运用到军事,可以进行专业演练;和传统文化融合,能够发掘文物价值,展现艺术与文化,这些都是功能游戏的应用。
功能游戏的工具属性非常实用
相比传统的娱乐型游戏,功能游戏的工具属性非常实用。
白领杨帆最近正在装修新家,所以在玩一款装饰模拟的功能性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可以把想买的家具在新家里模拟摆放,实现不同家具的组合排列。看了效果之后,你就会知道某款家具是不是你想要的了。
腾讯开发的一款教育游戏《PaGamO》通过将游戏与教材结合,可以像打电动一样来学习,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今,这个平台的全球用户已经超过50万了。
“功能游戏跨领域的特点对拓宽市场十分有利,而其产生的社会效益,也将同时带来商业价值。”陈玉林说。
游戏被称为“第九艺术”,与文学、音乐、电影这些艺术形态一样,都是文化演绎和传播的一种媒体形态。而作为大众流行文化产品,游戏更影响着大众群体的看法和兴趣趋向。
在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看来,如果能通过流行文化产品,在青年群体中传承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游戏,未来我们在中华文明的传播上,尤其在对年轻人的文化熏陶上做一些新尝试,是大势所趋。
传统文化是吸引消费者的最大支撑
20余年来,从最初的《轩辕剑》《仙剑奇侠传》再到《古剑奇谭》,仙侠类游戏的设置、效果和可玩性都在不断进步,而唯一不变的就是传统文化在游戏中的重要性。对技术不占优的国产游戏而言,传统文化是重中之重,是吸引消费者买单的最大支撑。
文化元素如何深入融合到游戏中?曾在“仙剑”系列游戏中担任美术设计的赵轩说,以《仙剑奇侠传》为例,他与团队把中国古代的风景、建筑全部还原到游戏中。他们在寿阳城里设计了微缩版的柳府,再加上寿阳城中的衙门、钟楼,以及陈州城的当铺、佛寺(塔),还有大名鼎鼎的弦歌台……一个中国古代城镇基本应有的元素差不多都齐全了。
为了呈现这些场景,赵轩和团队还曾经多次实地前往西安古城和三国影视城取景,“只有抓住这些建筑带给我们的第一反应,才能把同样的感受带给玩家”。为了真实,他们还曾跑到浙江丽水,找到一个铸剑世家,尝试了剑握在手心的感觉,“这样才能画出人物拿着它的状态”。
赵轩将这些与绘画有关的种种归结于一场文化之旅。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他一直希望将沉睡在古籍中的中国文化精髓,在互联网时代以新的风貌呈现出来,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认可和喜爱。
离传统文化很“近”的一代人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上新的手游中,国风类手游产品数量超过整体市场的28%。而在AppStore畅销榜中,国风类手游也一直占有较大比重,足以证明玩家对中国风的偏爱。
从全球文化来看,这一代全球青年都喜欢幻想类文化。幻想题材中,最容易让人亲近的就是自己本国的神话、传统文化。于是,西方有基于西方神话体系的《指环王》《哈利·波特》,而对中国年轻人来说,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元素,插上想象的翅膀,变得水到渠成。
通常以为,当下年轻人是离传统文化最远的一批人。但深入了解之后发现,恰恰相反,在新时代,年轻人是离传统文化很“近”的一代人。
细腻的表情、流畅的肢体动作;气韵流动的线条、平仄抑扬的声韵、饱满雅致的色彩……传统的文化元素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求,汉服的流行就是又一个例证。
大众文化和新兴媒体并不必然是传统文化的对立面,相反,运用得当也是可以促成传承创新的强有力手段。在新媒体方兴未艾的潮流里,正蕴藏着传统文化发展的新希望。
传统文化是不是用来“玩”的?
对于游戏中的传统文化,一直存在着不少争论。李白变成刺客、荆轲化为美女、墨子如同机器人……游戏“人设”与历史严重不符。对此,有人坚持,游戏创作必须符合史实;有人认为,大家都知道只是娱乐而已,何必较真。争论的核心无疑在于,如此“游戏”历史,是否会影响玩家的认知。
对于有历史基础知识的玩家来说,一看即知、不值一提、仅供娱乐。但对有些年龄偏低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尚未充分掌握历史知识,也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若被游戏“人设”先入为主,容易留下错误的历史印象。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个锅不该由娱乐产业来背负,而是我们的正史教育比重不足。历史课的课时比不上语数外等主要科目,还要苛求课堂外的游戏“面目严肃”“还原历史”,会不会有些本末倒置?
但也有很多学者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认为,任由那些割裂历史、颠覆传统的篡改之风盛行,那么从一尺一寸起、于潜移默化间,我们的历史认知、传统记忆就可能动摇,我们的文化根脉、精神坐标也可能淡漠。那么,有没有两全其美之法呢?
金江波介绍,国外成熟的网络游戏行业,对此都有完善的设置和系统的应对办法。例如网络游戏《文明》系列,就在游戏中设置了详细的百科全书,对游戏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传统典故等进行翔实的解析;而享誉全球的《魔兽世界》,则在知识类网站上设置了一系列相关词条,构建了完整的游戏世界观。
毫无疑问,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游戏、动漫、网络小说等青年文化的流行符号。但它仅仅被挖掘了冰山一角。当文化的魅力真正在“游戏”中被准确传承下去时,我们才会迎来中华文化真正的繁荣。 (据《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