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快递
刀尖上的艺术人生
2018-09-05 07:20:05   
2018-09-05 07:20:05    来源:宁夏日报

  一把数寸长的刀、一双长满茧的手,将一块块青色贺兰石变成艺术品,用一张张红纸剪刻出世间百态。因为热爱,他们坚守着刀尖上的“非遗”传承。

  一尺方圆绘就古亭山河

  14岁就从黑龙江来到宁夏的范喜文,没想到自己跟贺兰砚结下不解之缘。

  “他可以一天不吃饭,不睡觉,但是不能不刻贺兰砚。”范喜文母亲告诉记者,因为对贺兰砚的痴迷,范喜文耽误了终身大事。

  1991年,家里亲戚办了贺兰砚加工厂。看着那一块块青色贺兰石通过雕刻大师的手变成了形态迥异的一方墨,范喜文立即被这些栩栩如生的贺兰石迷住了。于是他放学后就往亲戚家的加工厂跑,主动拜师学艺,那一年的暑假,他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块贺兰砚。

  “你看这个碑座现在看刻工比较粗糙,但当时却给了我无穷的动力。”这个碑座一直摆在范喜文的刻室,从此他以石为缘,在半尺方圆上,用刻刀挥毫就墨,绘就古亭河山。

  2011年,范喜文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闫森林为师,在名师的指点下,范喜文在贺兰砚设计理念和构图上有了新的突破。他制作的《母子情深》在鄂尔多斯国际创业大赛中获银奖。作品中,一根枯木上两只栩栩如生的蜥蜴难舍难分,无论从刀工刻艺还是构图设计均获得国内专家认可,该作品当场被一位山西客商看中,以4.2万元的价格收购。

  “许多人不知道,制作一件精美的贺兰石雕刻艺术品,得经过选料、构图、制坯、雕刻、打磨等诸多复杂的环节和技术程序。手工雕刻一方砚需要十几天甚至数月时间。”范喜文坦言,从贺兰石雕刻成贺兰砚,要经过八道工序,先顺理走刀粗凿重刻,根据所绘纹样再精雕细琢挥艺传神。贺兰砚雕刻是个又苦又累的技术活,能坚持下来的人很少。

  范喜文的刻室里有一块名为“童年记忆”的贺兰砚,有人出5万元想买,可是他舍不得卖。“这是我第一次带学生,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刻出来的,这块砚凝聚了我太多的心血和记忆,感觉已经是我身体的一部分。”范喜文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学习贺兰砚的雕刻制作。成为银川市非遗传承人后,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守护传承这门技艺。

  一张红纸剪出人生百态

  如果说一件剪纸作品就是一个故事,张娜就是那个用刻刀讲故事的人。

  走进西夏区张娜剪纸工作室,记者就被挂在墙上的8米长《清明上河图》深深吸引。栩栩如生的人物,从面容到衣着都线条流畅,让人很难想象这些人物都是张娜一刀一刀剪刻出来的。“剪刻这么一幅作品需要半年时间,一次可以做40幅,一般都是外地客商定制,每幅作品最低可卖8000元。”谈起这幅镇店之宝,张娜颇为骄傲。

  今年38岁的张娜是河北人,从事剪纸艺术已经20年,目前她是西夏区非遗物质文化传人。

  “以前我卖剪纸都是大量批发,一张一块钱,全国十几个城市文化商品城都有我的作品,那时候走的是量,并没觉得剪纸艺术有多大价值。”张娜坦言。

  第一次来银川见到张贤亮先生,张娜没有胆怯。她给张贤亮展示了她的“手上功夫”,一张张栩栩如生的剪纸画让张贤亮大为赞叹。张贤亮建议她可以把镇北堡的月亮门画在小瓶子里,作为影城的特色工艺品推销给游客。就这样,一个个8公分高的普通玻璃小瓶,经过张娜的妙笔生花,身价翻数倍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受到游客的青睐。

  如今,张娜在银川已经摸爬滚打了16年,从最早剪纸大量批发到现在工艺剪纸价值提升,张娜在剪纸艺术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精致。目前,张娜已为西夏区免费培训超过3000人次,把剪纸的手艺传授给了更多的创业者。

  张娜有个梦想,把剪纸缝制在沙发靠垫、桌布、台布上,把剪纸艺术推向市场,让剪纸从艺术品走向市场。“通过剪纸市场化可以解决很多妇女就业,希望更多有梦想的年轻人加入进来,把剪纸艺术传承下去。”(记者 张晓慧)

【编辑】:杨丽
【责任编辑】:姚振国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