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年——扫尘、祭灶神
腊八节一过,人们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迎接新年的到来。
农历腊月二十三,宁夏人俗称小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
这天农村很多人家要祭灶神,有些讲究的农户,还要请来当地的道士,来到家中主持祭灶的念经仪式。全家人磕头叩拜,敬香燃表,以期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祭灶神时供奉的灶糖是宁夏特有的麦芽糖。
腊月二十三前后大扫除开始了。过去往往是全家出动,扫房、擦玻璃、扫院子。很多农村人家在大扫除后,还要在窗户上贴上红彤彤的窗花,现在贴窗花的习俗已日渐淡薄。在宁夏青铜峡一带,人们讲究在腊月二十三这天扫尘,当地人先要吃碗粉汤饺子,然后才开始。在这一天,西吉县一带还有灌蜡的年俗,尤其是过去电灯没有普及之前,灌蜡是各家各户腊月二十三必不可少的一件重要工作。这一天要手工灌制大量的蜡烛,供过年祭祀以及其他活动使用。
“有钱没钱,剃个光头过年”,是宁夏民间自古流传的年俗谚语,除夕前理发,是宁夏当地人春节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从小年的腊月二十三祭灶神之日起到除夕之前,人们陆续来到理发店理发。如今,该民俗也有“从头再来”“开个好头”“面貌一新”的美好新意。
2.各地特色春节美食
宁夏春节期间,有很多特色的饮食,它们是宁夏春节习俗的重要构成。过了小年,宁夏各地特色美食陆续登场。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宁夏盛产小麦,早些年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烤制各种烤馍面点。各地面点加工方法不同,称谓也不同。山区固原一带称锅盔、干粮馍,有的地方称糖酥馍,中宁、中卫一带称为“枣托罗子”,即放有红枣的烤馍;油饼枣糕是流行在中卫一带的一组风味小吃,是中卫过年时的美食之一,油饼是用小麦面粉发面制作油炸而成的一种面食,而枣糕是一种有枣糯米饭;暖锅是南部山区等地过年时不可缺少的风味佳肴之一,每当邻村的社火队到来时,村里要用暖锅来招待;酒类,则比较流行黄酒、枸杞酒和枣酒。
3.除夕——团聚
除夕是春节中最为重要的一天,节日习俗也是最多的。
贴春联是宁夏人春节必不可少的重要事项,不仅是各家各户,街道上很多商家和机关单位也要贴春联,挂红灯笼。农村一些群众不仅贴春联,还要贴上门神、财神、窗花等一系列年节装饰品。
除夕祭祖先,是流传于宁夏城乡很多地方的传统年俗之一,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这天,人们都要烧纸钱遥祭祖先,或为祖先设置供桌,摆放过年的美味佳肴。宁夏南部山区至今流传有除夕“接纸”的民间习俗,即到祖先坟头烧纸,寓意把亡故先人们从阴间接回家和家人一起过年。
除夕,家家都吃年夜饭,父母健在的情况下,作为儿女,无论路途有多远,一般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全家人团聚。宁夏各地的年夜饭也因地而异,在南部山区,有些人家要在除夕之夜吃肉臊子长寿面,寓意“长长久久”。第一碗面要捞一根或两根刚煮好的面条,搭在一根筷子的上端,把面汤倒在锅里,叫作“甜饭”,首先要敬献给祖宗。还有些人家在除夕之夜讲究啃骨头,寓意“啃穷”,还有山区人家除夕之夜吃搅团,寓意“团圆”。宁夏中部及北部川区的年夜饭,则讲究吃饺子及米饭炒菜,鸡、鸭、鱼、海鲜菜肴及炖肉烩菜、烩小吃、烩羊杂碎等,酒类、饮料、水果、干果等样样齐全。现如今,宁夏城市的很多人家,流行在饭店、餐馆吃年夜饭。除夕年夜饭,全家团圆,共叙亲情的意义更为凸显。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逐渐定型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新年俗。
除夕之夜燃放鞭炮也是宁夏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一个传统年俗,以求驱除晦气,祈愿新年无病无灾、平安吉祥。在宁夏一些地区,人们还有除夕守岁的习俗。宁夏南部山区一些地区俗称守岁为“坐年夜”或“坐夜”,宁夏平原有的地区俗称“熬年”。午夜12点前要出门放炮,有些人讲究在此时到寺庙里“抢头香”。即“头炷香”“烧头炉香”。银川市不少市民在吃完年夜饭就赶到海宝塔等待“抢头香”,场面十分壮观。
(资料来源《中国节日志·春节(宁夏卷)》倪会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