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木雕
来自云阳峡江中的石斧
老聂收集的汉砖
老聂打开上庸故里的门,门内全是历史。
陶器,长矛,箭镞
朐忍博物馆
老聂收集的木雕大件——满堂春,用色大胆,复古精致。
重庆市云阳县实验小学附近,是一大片面临长江的居民区。在城市的喧嚣中,这里隐透着古朴风雅的气息。
上月3日,当地首家民办博物馆在这一带开馆,当地100多位文人雅士,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这间博物馆,也是属于一个人的藏宝库。
他是收藏狂人
博物馆取名“朐忍博物馆”,开馆以来,慕名而来的人不少。来这儿的人,或许大都有一种峡江情怀!
4月4日上午9时,一位戴着卡其色帽子的老先生沏了一壶茶,静静坐在馆内翻阅书籍,见我们到访,他起身迎接。
“记住,来这里参观,不要乱走,跟着我。我叫聂荣臣,是这儿的馆长”,老聂带我们进了庭院。
庭院是博物馆的一部分,约100平方米,老砖做墙、老瓦做窗、老石为门槛。推开两扇厚重的木门,院中的一草一木一石,颇具川东古民居风格。
老聂指向庭院口的门柱,说是清代的,从外祖母家淘来。而庭院的石磨石台,也曾是外祖母的心头爱。“我将这些零碎的老物件搬回来,就一个念头,不忘乡愁。”老聂心里的乡愁,也是不少峡江人的乡愁,与云阳盐文化有关。
眼前的庭院设计,均出自老聂的心意。就连铺地的顽石,也是他的藏品,上面分别标注着“玉汤泉”、“东桥井”、“玉荡泉”等名称。老聂说,在云阳古县志中,这些名称都代表着一个天然古盐井。
据他搜集资料,云阳曾是名闻遐迩的古盐都。老云安古镇曾依山傍水,盐资源尤为丰富。老云安盐井曾不下500口,自古盐业的兴起,带动了当地粮油、棉布、食品等各行业繁荣发展。不仅如此,起于老云安止于湖北利川的古盐道,也由此孕育而生,绵延数百公里。
“曾经有大量的客商、挑夫、马帮往来于此。如今,云阳古盐文化逐渐淡出视野,伴随三峡工程蓄水沉入江中。”老聂说,为提醒自己不忘本,他特意在磨刀溪沿线(云阳出古盐井的地方之一)取石留念。
这些年来,他在众多亲朋的不解中,陆续将这些大石运存家中。而今,这个收藏狂人不仅如愿以偿,还将这些巨石的故事,陈述在了人们的眼前。
他20年前发动力哥捡石器
老聂今年64岁,40年前开始收集峡江文物,主要以本土云阳三峡文物为主。
“这些文物算不上价值连城,但每一件均来之不易。”老聂说,这间博物馆的落成,离不开众多本土搬运工、力哥和农民的帮助。
庭院石栏上,有一尊小狮雕已破损残缺。老聂说,它曾放置于云阳老城的东岳庙,老庙沉入江中后,狮雕莫名出现在了江岸。“捡它的人,我们素不相识,他送给了我。”这件藏物收藏于上世纪90年代初,老聂不会忘记,赠予他狮雕的人,是一位常年在江边下力的老搬运工,姓秦。老秦如今已过世,老聂至今仍然感恩。
最初,老聂只是工作之余,背着相机走街串巷沿江而行、翻山越岭,对于文物的收集随缘而遇。但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另一位力哥黄佐安,给了他启发。
“同样在上世纪90年代初,黄哥送了我一块江边捡的石头,很别致。”老聂记忆犹新,当时定睛一看,这不就是古人用的石器吗?这块石器,如今就陈列在博物馆,上面还留存着数万年前的打制痕迹。
就这样,从20年前开始,老聂便广交力哥和农民朋友,发众人之力,在当地沿江区域捡石器、老物件。这些年间,老聂在云阳境内,采集到了大量的石斧、石镰等古人石器。
老聂说,他所收集的古人石器,不仅佐证了古人“男子田猎,女子蒐集”的生存状态,还佐证了古人在云阳河谷与溪流沿岸之中,曾有过真真切切的活动痕迹。
他发掘了重庆小梁石刻
在“文明的门槛”展示橱窗内,老聂将古人的石刻信仰牌摆置在正中。这块半圆形的黑石牌上,清晰刻画着山水与星空。老聂认为,这就是古人部落的一块图腾信物。
收集这块古物极不容易!40年前,石牌被云阳一农民从当地澎溪河岸拾回后,赠予重庆主城一收藏爱好者。经过20多年跟踪,老聂最终以高价将石牌带回了家乡。
老聂是名副其实的民间文物发掘者。如今,保存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牛尾石小梁石刻,早期的发掘者便是老聂。那年,老聂20来岁,热爱山水摄影的他四处寻觅盛景,行至当地盘石镇马岭村一江岸处,一块造型特别的崖石引他驻足,上面的图案原始而神秘,既有神鸟高飞,又有民居的袅袅炊烟。老聂说,在这些石刻、石牌中,他感受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多年来,老聂还意外收获了巴式青铜剑、楚国时期祭祖陶罐、汉代陶俑及古兵器长柄矛、投射武器弩机和箭镞等等。
“我经常一个人,仔细打量这些古兵器,做工实在不凡。从古至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形容的。”老聂说,云阳人在历史进程中,经历了无数次血火的洗涤,饱受煎熬最终破茧化蝶,至今流传着忠信大义的彪悍民风,所以云阳人修建张飞庙,自然就合情合理了。
他的三大人生总结
许多人不解,老聂为何对古物收藏几近痴狂。老聂说,他曾在北方当兵,上世纪80年代一部老纪录片《话说长江》,激起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退伍后,老聂去了北京故宫,当见到西周文物青铜戈时,他惊讶不已,因为自家废柴堆里就有这种古物。
老聂的父亲是铁匠,他怎么也没料到,父亲收来的破铜烂铁中,竟藏着这样的宝贝。从那时起,老聂便立志: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和文明,带动更多人维护峡江文化。
老聂是云阳县的退休民警,这间民俗博物馆展区约400余平方米,是他历时1年多创办而成。老聂的设计思路令人回味。他会将珍藏的“补子”(清朝官员古装上的刺绣图案)用作墙面装饰,让来者温故知新;而在另一面墙上,则是“汤溪巷1号”“碧水路89号”“鱼龙村2-24号”等早已淡出云阳人视野的老街巷门牌。此外,他还将老家具、字画、建筑构件等物件,一并安置进来。
目前,老聂的藏品有500余件,另有摄影作品上千件。老聂不收门票,提倡学校及单位团体参观。接下来,他追根溯源的脚步不会停,扩大博物馆的计划也在紧锣密鼓的跟进。
这间博物馆,囊括了他的三大人生总结。老聂说,第一,他花费了毕生积蓄,来创造这里;第二,他一生的所学,在这里有了概括总结;第三,这里既有峡江文化的极小部分总结,也有他这个平凡人,对于自身生命历程的回顾。
“老聂,这里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你如何准确考证?”我们问。
“嘿,四川大学的考古专家是我的顾问,重庆文物保护人员是我的指导员,我的女儿是考古学的博士生,怎能不准确呢?”老聂哈哈大笑。(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李琅/文 李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