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快递
世界读书日——
我们如何更好地阅读
2020-04-23 08:43:53   
2020-04-23 08:43:53    来源:宁夏日报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旨在倡导全民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使书籍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有关专家表示, 在“全民阅读”被纳入法制化轨道过程中,阅读“碎片化”“快餐化”现象仍待改观。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提升阅读质量,丰富知识养分,培养更健康的阅读习惯?

  亲子共读,并不是家长简单地给孩子讲故事

  “所谓亲子共读,并不是家长简单地给孩子讲故事。有的家长陪孩子阅读,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在书本上,根本不关心孩子对故事的反应,这样的模式并不利于孩子阅读水平的提高和彼此情感的增进。”阳光出版社少儿编辑室主任徐文佳说。

  徐文佳的女儿今年1岁了,在平时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她已经开始为女儿购买绘本培养语言能力了,“其实陪孩子读绘本的过程,也是我们家长学习的过程,很多家长都有一个误区,总认为孩子太小,也无法感知绘本里的文字及插画所要表达的意思,甚至认为对孩子进行认知教育的过程根本无需陪伴”。徐文佳认为,其实通过孩子读绘本时的面部表情就能够看出,孩子对绘本里的插画是有认知的,比如看到书上画的小狗会喊“汪汪”,“每每看到这些我都甚感欣慰,也更加坚定了在绘本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的想法”。

  2019年,阳光出版社少儿编辑室围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文化自信、注重儿童性格和品格培养等,编辑、出版,引进了包括《中国味道》《生活在北京》《过年》《中国民族传说故事精选》《儿童情绪管理培养》等少儿绘本,并在原创儿童文学作品上下功夫,深入挖掘宁夏本土作家,继赵华的《大漠寻星人》获得第十届全国儿童文学奖之后,又推出探索关爱自然、敬畏生命的《平安岛》,全年累计出版少儿类读物近50种。

  徐文佳说,绘本是“读书的入口”,也是“人生的入口”,好的绘本里一定传达的是正确的人生导向。为此,家长在给孩子选择绘本时,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去选择,好的绘本反复阅读都不会厌倦,越读越喜欢,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能够从绘本中充分认识到世界是美好的,因为绘本给孩子营造的想象空间特别大,假如孩子能够插上想象的翅膀,小脑瓜充分发散思维,从绘本中受到启发,创造玩耍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又促进孩子思维的成长和认知的转变,绘本就真正完成了它的使命。

  “目前,少儿图书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希望家长避免盲目跟风,选择真正适合孩子的读物。尤其是8岁至10岁的孩子心理特征很明显,他们已经由动转为静,对于周围的情感有了很灵敏的反应,这一阶段是孩子人格的形成阶段,针对这个年龄段孩子,家长一定要推荐读一些本土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读物,比如《三国》《西游记》《史记》等,这些书有很多版本,目前来看孩子读图文版是最易接受的,能够让读书的过程更加轻松,生动活泼的图画也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想象和理解的空间。”徐文佳说。

  不能满足于“我读过了”,而要追求“我读懂了”

  疫情期间,我们每一个人都宅在家里,除了陪伴家人、刷剧、打游戏以外,还有很多人开启了新的阅读生活。“那些放置在书架上来不及读的书又重新被翻了出来,在不被外界打扰的情况下安静地阅读成为一种极致的享受。”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文法外语系教师赵红玲说。

  在第25个“世界读书日”前夕,看着书架上杂七杂八的书,回味自己读书时幸福的时刻,作为高校教师,赵红玲结合“读什么书”这个话题与广大青年朋友分享关于阅读的3个建议和1个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它的带领下,你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然后结合你的需要展开阅读,这是最实用的,也是最容易开启阅读行动的方式。” 赵红玲首先建议大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读书,其次建议大家读名人传记。

  她认为,每一个伟人的人生故事都值得学习,我们自己的人生很短,也很单薄,但可以通过阅读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盈,让我们的思维高度得到提升,进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人生。

  赵红玲说,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一定要读经典的作品。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流传开,一定有它内在的深度,也许是历史的厚重,也许是睿智的思维,也许就是你对人生的理解。只有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一遍一遍地反复读经典作品,才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经典,我们决不能满足于“我读过了”,而要追求“我读懂了”。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碎片化的阅读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一些以博取阅读量为目的、依托抓热点写成的文章,让我们看得不亦乐乎,似乎满足了我们的某种阅读期待,但是这种以营销为目的“快餐阅读”究竟可以给我们带来多少营养?究竟会对我们的思维成长有什么帮助?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2020年‘世界读书日’,请给自己一个仪式。因为读书是一个人与自己最好的相处方式,是自己面对孤独的时刻最奢侈的陪伴方式。开卷有益,只要翻开书籍,书中那哲人的智慧就会滋养你的生命,就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你所读的书和你所走过的路会决定你看世界的高度,决定你思维的境界,而你的思维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让我们与书为伴,与未来的自己相约。”赵红玲说。

  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在作家郭文斌看来,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两套读书体系,一套是狭义的,一套是广义的。“狭义的讲,我们小时候确实没有书可读,记得小时候唯一读过的书就是《渡江侦察记》,还是撕掉了一半的旧书。虽然找不到书看,但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看过几十出社戏,现在回想那些社戏就是我们另一种阅读,还有父母讲的那些民间故事,其实也是一种阅读。”郭文斌说。

  郭文斌认为,这些年通过各类读书日、阅读节、阅读月的推广,全民阅读推进效果很好,我们每个人读书的数量有所增长,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危机,就是随着手机终端的发达,纸制书的阅读量下降了,“我们想象一下,早晨眼睛一睁可能每个人的手上都是一部手机,临睡前手上可能还是手机”。

  这些年,郭文斌在银川支持几位志愿者创办了“寻找安详”小课堂,倡导大家建立一种带有激励性机制的读书群,就是每天要考核。今年正月初六他给全国几个传统文化平台发出了倡议,尽快建立读书群,没想到效果很好,两个月下来经他倡议的读书群已经有100多个。

  那么,这些读书群用什么方法来考核呢?郭文斌说,每天在群里打卡,今天你读了多少页,读了多少章,把它写下来,在考核的机制里面是不允许偷懒的,经过两个月积累,目前在小课堂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的就有1200人。

  郭文斌认为,这样的一种读书方式就是逼大家每天打卡,今天打卡了就等于获得了在群里读书的机会,如果两天没读,或者3天没读,那就被要求退群了。在这个读书群模版的探索中,郭文斌发现,每当给一个人安排固定课程的时候,他如果用1个小时把书读完,然后要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至少得两个小时,那么他每天用在读和写的时间至少得3个小时,而有些同学居然把读书笔记能写到2000字,那么60天坚持下来基本上就是一本书的体量。

  此外,在《醒来》《寻找安详》这些书里,郭文斌倡导要用“做”来完成“读”,“最好的阅读就是做,读一句做一句, 学的目的是为了时习之,是为了践行,在这种知行合一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而这种快乐感会驱动我们进一步学习”。郭文斌说,在世界读书日到来时,我们倡议既读又做,就是把学和习结合起来,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种快乐感促使着我们再去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热读。

  有关专家表示,以家庭为单位建立阅读群,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这对全民阅读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力。在郭文斌看来,读书的另一种境界就是家庭读书,这跟家风连接,跟传家连接,跟幸福和快乐连接,跟育儿连接,跟知行合一连接。他说,在今天首先推荐大家读经典,其次推荐能够给大家带来放松感,特别是安全感的书,想法设法帮现代人重建安全感。(记者 王刚 文/图)

<p>  阳光出版社的编辑们研究图书的插画和版式。</p>

阳光出版社的编辑们研究图书的插画和版式。

<p>  宁夏图书馆开放首日,读者借阅图书备战各类资格考试。</p>

宁夏图书馆开放首日,读者借阅图书备战各类资格考试。

【编辑】:张海燕
【责任编辑】:杨洲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