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快递
音乐合辑《九曲》上线
苏阳 每一粒沙属于自己这才是河的声音
2020-08-03 10:55:51   
2020-08-03 10:55:51    来源:银川晚报

  家人传授我们母语,故土赋予我们乡音,生活教会我们歌唱。走过的路都会留下痕迹,那听过的声音呢?继音乐纪录电影《大河唱》后,音乐人苏阳再次上路,与来自黄河沿岸的八位音乐人一起开启了“黄河今流”艺术计划,并历时一年有余,完成了一张记录黄河岸边人们生活的音乐合辑《九曲》,目前专辑已正式面世。

  受黄河故土滋养的音乐

  《九曲》的每首歌都值得拍一部电影,这是麦田音乐主理人老狼对《九曲》的评价。这次,他和苏阳,一个是监制,一个是制作人,共同完成“黄河今流”计划。

  说起这部音乐合辑,苏阳介绍说,“没有固定什么风格,每首歌都是音乐人自己的生活和记忆,这些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他们用音乐表达生活和情感。”于是,在《九曲》合辑中,《忧伤的花儿》《疙瘩山》《种地不种河滩地》《光明》《阳光照耀奶西村》《随时记忆》《大堤》《拉魂腔》《高山上的绿韭菜》等九首音乐歌曲分别来自张浅潜、欧珈源、张佺、胡格吉乐图、马飞、闫泽欢、王应天、刘东明、苏阳等九位生活在黄河岸边的音乐人,他们都是在民谣、独立、流行音乐等领域的代表性人物,音乐个性鲜明,同时,他们的音乐又都受到黄河故土的滋养。

  “这群来自河边的人,能不能用每一个自我去重塑那些声音的记忆?因为有了这个想法,就有了‘黄河今流’的计划,也就有了《九曲》这部音乐合辑。”苏阳说,答案就在合辑中,这些音乐人从自身创作的根源出发,给出了答案——他们从山西、河南的童谣,甘肃、青海的花儿,山东、陕北的民歌,甚至是小时候听父母哼唱的旋律里获取创作灵感,对流进耳朵的歌谣进行改编、重构,歌唱出古老的声音记忆与当下生活的联系,于是就组成了这样的一张合辑。

  将生命印记融入音乐中

  《九曲》是当代中国流行音乐与民间音乐之间难得一见的群体对话。“这不是一张概念唱片,而是一次回望传统的集体画像,这样的回望,是以个人的、具体的生命印记融入到音乐当中。”作为“黄河今流”艺术计划的发起人,同时也是专辑的总制作人,苏阳相信,黄河的意义在于具体的每一粒沙的存在,“每一粒沙属于自己,这才是河的声音。”

  苏阳说,每个人脑海里的场景,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感知的一部分,联系了自己的生命。“就像闫泽欢根据记忆重新编写童谣,马飞根据陕北民歌却唱出了自己在奶西村生活的感受记忆,等等。每一首歌都来自一个母体音乐,同时来自记忆里的场景,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正是如此,在《九曲》中,融入了每位音乐人内在的情感印记,它关于自然、童年、故乡、爱情、生活、梦境、欲望……这些声音,来自古早的吟唱,却又走过很长的岁月唱着今天;这些情感,可以回溯到黄河,却绝不止于这条河和这片土地,而是属于每一个离家的人,每一个有根的魂。在2020年的今天,他们还有歌儿在唱,我们还有故事想听。

  一张《九曲》,九位音乐人,唱着自己的黄河边生活印记,它关于自然、童年、故乡、爱情、生活、梦境、欲望……这些声音属于每一个离家的人,每一个有根的灵魂。

  四川欧珈源《疙瘩山》

  第一次和苏阳通电话是2018年4月,知道了《九曲》这个音乐计划的创意和想法,但是把我作为其中的一个元素邀请进来,还是让人既兴奋也有些意外。

  某天无意中整理十几年前的音频资料,翻出来一段曾经的旋律和歌词,遥远陌生得像另外一次人生。瞬间,我似乎明白了这个计划与我的联系,宇宙和人生的那些重要或微不足道的门一直都敞开着,从来没有关闭过,唯一让我们徘徊在门外的原因只会是自己。

  青海张浅潜《忧伤的花儿》

  《忧伤的花儿》的曲子,受青海花儿直令的影响,我写了键盘部分的框架,乐手来完成吉他和其他的编配。歌词方面,曾经尝试国家情怀的主题,后来选择了儿女情长的思路。整首歌的制作,花费了很长的时间,确定的这个版本还是很用心的。

  甘肃张佺《种地不种河滩地》

  一直以来我都有翻唱一些甘肃民歌的愿望,所以就答应了苏阳参与《九曲》专辑。最初是苏阳发给我两段民歌的原始录音,是甘肃花儿《尕马儿令》。我听了一下觉得特别熟悉,小时候在西北会经常听到类似这样的旋律,创作就此展开。

  苏阳跟我说,其实制作这张合辑的初衷,是更想听到每一个现代歌者再创作的声音。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酝酿了几天以后,我又试着以木吉他织体的方式增加了音乐的空间感,这时候再加入旋律唱词,我觉得差不多了,至少我自己比较满意了。

  内蒙古胡格吉乐图《光明》

  这首歌基本上是陪伴我长大的。小时候节日或者家庭聚会时,总看到长辈们给他们的父母,也就我的爷爷奶奶们敬酒的时候唱这首歌。有一年秋天的时候我和我爱人回老家扎鲁特看家人。吃完午饭,我妈妈抱着妹妹刚生的小宝宝在客厅散步,我也是没事干就在旁边弹小吉他。看到我妈妈和小孙子那么和谐可爱就给他们唱歌听。回到北京后,妹妹把那天我弹琴的视频发给我一看,发现其中这首《光明》和那个画面很合,所以就想继续编曲,后来就有了最终版本的《光明》。

  陕西马飞《阳光照耀奶西村》

  去年夏天苏阳来西安办事,我们在一个面馆一块吃了顿臊子面。吃饭的时候他跟我说起了关于黄河流域民歌项目的事情,我不动声色地答应了他,内心却很激动。我想记录我一个陕北人,刚到北京时一无所有,满怀浪漫的状态。那时,我住在一个叫奶子房村的地方,谁有点钱了大家就一起蹭他的酒与饭。每当有北漂的朋友跟我说起种种苦难经历,我都会想起这段日子。我会想为什么同样的生活会给人不同的感受,是因为陕北人的天赋是苦中作乐吗?也许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乡的缩影,大家会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面对问题,感受生活。《阳光照耀奶西村》在讲一种失重状态下的北漂生活,那里没有不堪和遗憾,希望我们能在这里感受到片刻欢愉。

  山西闫泽欢《随时记忆》

  我1995年出生在山西晋城,我的老家也有很多底蕴文化一直在影响着我。这次,我尝试着想用老家方言做一个小调调来当歌曲的主题,歌词也是用老家方言的说话方式去写作的,最后发现我老家的方言也很好听。

  现在的生活还是每天和音乐接触着,一直在写歌创作中。每年再忙我都会抽出几天回晋城一趟,对我而言,回到晋城我才真的算休息了。回去吃吃朝思暮想的面条,见见一起长大的朋友,看看家人,说上几天方言就很开心。

  河南王应天《大堤》

  河南人的幽默不是耍贫嘴,也不是背网络段子,是从艰苦劳动生活里提炼出来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在河南的民间小调、戏曲、方言里都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我希望收录在《九曲》里这首歌的旋律、节奏、咬字、前奏和间奏部分都能有这种精神,用这些河南元素和我目前的状态,以及音乐风格做一个融合。

  《大堤》这首歌的节奏动机和旋律的轮廓都来自儿时歌谣《编花篮》,不同的是,歌词内容和编曲都来自我此时此刻的状态。跟很多游子一样,我能回到故乡的时间和机会都不是很多,对故乡的记忆也都留在了童年。像《大堤》里的那句核心歌词“能去的地方有很多,能回的只有你一个”。

  山东刘东明《拉魂腔》

  黄河经过泰安市东明县流入山东境内,刚好我的名字就叫东明,真是巧合。但黄河并没从我出生的鲁南地区经过。我的母亲是山东济南人,就在黄河边。我小时候每次跟母亲回故乡,她都会带着我和哥哥去黄河大桥边玩耍,记忆中的黄河,有些年汹涌澎湃,有些年又干枯得像个小河洼,可不管怎样,从那时起我就把自己也当成了一个在黄河边长大的孩子。没想到几十年后,我能参与这张关于黄河流域的音乐合辑,我也很期待能了解更多关于黄河的音乐和故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任爱中
【责任编辑】:任爱中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