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瑞珍做的宁夏“大月饼”。图片由本人提供
马上就到中秋节了。对于这一节日你了解多少?早年间,宁夏人怎么做月饼、怎么过中秋节?来,一起往下看……
中秋节的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二是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訸解释说,这是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对此,宁夏大学农学院教授蒋全熊说,到了中秋,正是田里忙碌的时节,几场雨后,农民们迎来了大丰收,预示着来年的好收成。“尤其是水果,这个季节,最丰富!刚好又是十一长假,大家不妨去农田里采摘,过个特别的中秋!”
宁夏人的“大月饼”
离中秋节越来越近了,葫芦烫画非遗传承人陶瑞珍为了中秋,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但不是做烫画,而是做月饼。“身边的人看了我发的视频,这几天都在找我想学着做月饼。”陶瑞珍笑着说。
陶瑞珍说的视频,是一段她发在朋友圈里的做月饼的视频,但和一般的月饼不同,视频中的月饼,像小孩子的脸盘那么大!视频中陶瑞珍拿着小锥子,在发好的面饼上刻画着好看的图案。“这就是过去咱们宁夏人常做的‘大月饼’,不包馅的,花纹图样只要寓意好都可以画上,不过月亮和兔子这两种图案是一定不会少的……”陶瑞珍介绍着视频的内容,也回忆起自己儿时的中秋节。
陶瑞珍是石嘴山大武口区巢湖村人,村子里的人对中秋节特别看重。“这一天,全家人不管在哪里,都要回家团圆。”陶瑞珍说,过中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烙“大月饼”。整个过程比较复杂,光是和面、醒面、揉面,就有很多讲究。比如揉面,不能生硬地使劲揉,而是要“活活地揉”,揉得“漫不经心”,像是手掌在面中舞蹈,柔和中带着些力量……陶瑞珍说,烙月饼时,一般一块月饼用微火正反面烙下来需要两三个小时,等香气四溢时,孩子们已经围在灶台前,抢着要第一个吃。
“献月饼”的习俗
但中秋这天的月饼,第一个“吃”上的不是孩子,而是月亮。“先要把月饼放在月光能照到的地方,让月亮先吃,三炷香后月亮吃完了,我们才能吃。”陶瑞珍笑着说,那时候小孩子们都等着香烧完,馋得人着急。
对此,宁夏社科院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张万静解释说,这的确是中秋献月的民俗。“以前在宁夏,到了中秋之夜,很多家户都要‘献月亮’,就是在院子中间放一张八仙桌,摆上自家制作的大月饼和从市场上买回来的五仁月饼。”张万静说,之后要放西瓜,不能像平常那样一刀切两半,而是用小刀将完整的西瓜从中切出锯齿状的花牙摆放好。老人们讲,如果花牙切成单数,那么家里将添男丁,如果切成双数,那将会添女丁。此外,桌上还会摆放苹果、葡萄、甜枣等本地水果。最后就是在香炉里插上三炷香,全家人坐在院落里祭月、赏月、拉家常。等香燃尽后,家中老人将月饼和水果各掐一点,撒在院落,表示请月神和祖先先品尝,然后再将月饼按家中的人口,每人分一块,如有谁在外回不了家,也要为他留下一块,表示全家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说起这些中秋的习俗,无论是陶瑞珍,还是张万静,都非常感慨,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什么样式和风味的月饼都有,曾经坐在院子里赏月、吃无馅“大月饼”的经历,真的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有一些讲究的家庭,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很难得。”张万静说。
历史中的月饼与赏月
“中秋佳节,最主要的习俗是赏月和吃月饼。”张訸介绍说,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银川前几年一直在做中秋祭月仪式,这样的展演让很多人了解了中秋这一重要的传统习俗。”张訸说,其实中秋赏月的习俗在《礼记》中就有记载,称“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唐代,中秋赏月颇为盛行。宋代,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茶楼酒肆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风俗。(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