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快递
电视剧《山海情》座谈会在银举行:一起来听听学者及群众眼中的“山海情”
2021-02-06 17:39:20   
2021-02-06 17:39:20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2月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自治区广播电视局承办的电视剧《山海情》座谈会在银川召开。座谈会上,专家学者、闽宁镇群众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等从不同视角对电视剧《山海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和交流。

1.jpeg

  座谈会现场。

  大家认为,《山海情》以平民视角、平凡叙事,生动再现了脱贫攻坚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闽宁协作模式,充分反映了闽宁两省区始终遵循党中央脱贫攻坚大政方针、携手共走富裕路的山海深情,真情讴歌了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是一部难得的正能量充沛的影视作品。《山海情》的创作过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的成功实践,是抓住重要时间节点汇聚优质资源创作的扛鼎之作。

  会议要求,要始终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继续发挥制度优势、统筹优势、顶层设计优势,选准题材角度,加大创作生产力度,推出一批反映时代讴歌时代的精品佳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聚焦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在多样化表达上下功夫,在艺术创新创造上下功夫,让作品更加饱满、更加富有魅力;要坚持“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的创作理念,倡导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小故事讲述大道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宁夏声音。

  记者对参会群众代表、专家学者的发言进行了梳理,一起来听听他们眼中的“山海情”。

  闽宁镇福宁村原党支部书记、群众代表、马得福人物原型 谢兴昌:

2.jpeg

  马得福这个角色有太多我的经历和故事。当时这个戈壁滩真的是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石头跑。傍晚我们干完活刚刚回到帐篷准备吃饭,遮天蔽日的沙尘暴说来就来。男的在外面拽着帐篷绳子,女的留在帐篷里看好铺盖和行李。结果大风一来,人根本挡不住,帐篷一下子就被吹走。等沙尘暴过去,村民们带来的家当几乎全被吹跑了,我媳妇怀里抱着一个锅,脚下踩着一床被,这就是剩下的全部家当。经历了沙尘暴的村民一看就要回,我赶紧拦住,苦口婆心地劝他们要向前看。我当年心里有个基本判断,这里发展前景肯定会好,但是万万没想到,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闽宁两省区的共同努力下,今天能发展得这么好。

  闽宁镇赴福建打工代表 刘海云:

3.jpeg

  我与电视剧中马得宝的经历很像。回想到二十年前,我还在西吉县的黄土高坡大山里生活,那个年代大山里的生活很艰苦,靠天吃饭,常年干旱,很少吃到白面、大米。我的母亲是个残疾人,听力不好,说话也不清楚。当我不上学的时候,为了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我就想出去打工挣钱。如今我们家已经移民搬迁到了闽宁镇了,曾经的闽宁镇是一个干沙滩,今天的闽宁镇早已焕然一新。感谢福建、宁夏两省区合作帮扶我们吊庄移民,帮我们西海固的年轻男娃娃、女娃娃赴福建电子厂、鞋厂打工就业,让我们挣更多的钱,改变人生,改变思想。我现在每年都组织西海固的农民兄弟姐妹们一批接一批去福建及广州电子厂打工就业,我要把劳务输出做得更好,更强,带领更多人早日脱贫致富!

  观众代表 马艳(闽宁镇大学生):

3.jpeg

  我与电视中贫困户一样出身于贫瘠的小山村,与电视剧中的涌泉村一样,靠天吃饭。所以,看到电视剧中大西北农村的诸多场景,就感觉是自己的出生地一样,用黄土墙围成的土院子,糊着窗纸、没房檐的老旧房子;放一张木头炕桌的火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曾经生活的场景。搬到闽宁镇刚开始是困难的,但后来我们学会了种植枸杞、菌菇,还有温棚种植鲜花、鼓励外出务工,生活逐渐走向正轨。这些经历与电视剧中何其相似。在这场守望相助的脱贫奋斗中,党员干部是带头人,技术人才是支撑,贫困群众是主体、是脱贫致富受益人,在这“三人”的不懈努力下,干沙滩最终变为金沙滩,实现脱贫致富。他们的事迹也会激励一代代的青年人不懈奋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身处强国时代,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扛起责任,定义属于自己的奋斗青春。

  宁夏大学副校长、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郎伟:

5.jpeg

  《山海情》是一部突破了许多现实题材类影视作品常有的“浅直露”弱点的优秀之作,提供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西北贫困地区的乡村历史变迁画卷,具有相当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的电视剧。同时,也是一部充分体现严肃深沉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电视剧。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电视剧尽可能还原日常生活的朴素和无修饰状态,靠经得起推敲的人物和事件推动电视叙事,但对现实生活有提炼和提升。观赏《山海情》,几乎不用担心这部剧作当中会没有“故事”。从摄像机镜头对准涌泉村村民开始,水花的婚事,马喊水和马得福、马得宝父子的各自打拼,涌泉村七户村民的返回,新村庄通电的艰难,引水的不易,种蘑菇一波三折,海吉女工三千里外打工等等,复杂纷扰的生活事件和性格各异的人物便成为《山海情》最为吸引人的内容。

  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闫宏伟:

6.jpeg

  《山海情》既为我们铺展开一幅扶贫工程的宏伟蓝图,也为全国观众做了一次宁夏的宣传,在剧中巧妙镶嵌的诸多宁夏元素,手抓羊肉、枸杞、葡萄,还有西海固人民对水的那种渴望、珍惜,以及闽宁镇所有人身上的那股“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都让广大观众对宁夏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这部剧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发。我们现在的创作、编辑和出版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遮丑现象,许多问题都不敢也不能触及,作品中不见因只有果,缺少对问题的梳理和出台政策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过多的笔触都在展示成绩、描绘未来,让读者看着非常假。纵观人类发展史和文学史,文学既要歌颂伟大的时代和人民,也要记录社会、民族的发展和人的进步,还要发现和艺术展示存在的问题。

  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 王晓静:

4.jpeg

  看电视剧《山海情》,不由得惦念起数位曾有幸共事的海边人。2001年春季,闽宁援助队来到宁夏同心县,在同心县医院、同心中学开始一年的合作互助。有一年来的蔡晓华老师是教语文的,他的公开课讲汪曾祺《胡同文化》,第一次用到投影仪,还是他想办法找到的,那应该算做同心县语文教师用课件的开端。前几年,蔡晓华老师的儿子到宁夏大学上大学,他送孩子过来,还有幸见到,问他为什么要让儿子来宁夏上大学,他说对这里有感情。在观看电视剧《山海情》时,一段段来宁援助故事反复在眼前,唤醒的是忆念,表达的是感谢。他们不是剧中人,但是他们同样坐几天火车来同心,坐几天火车回福建,人生历程中,有那么一段担当了闽宁合作的使者,一样出演了山海情的角色,一起书写着山海情的历史。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评论家 王琳琳:

8.jpeg

  《山海情》是一部记录中国西海固移民脱贫故事的影像志。《山海情》的影像重述,在历史纵深感上看到了西海固历史沿袭的贫瘠以及脱贫工作的艰难,同时,剧中还塑造了许多如凌教授般传神的人物图像,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了中国脱贫攻坚战中各色各样的人物性格,也让观众看到了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那些历史影像。剧中最具震撼力的闽宁村奠基图像资料,巧妙地运用了共情性叙事,不同于新闻报道图像资料的效果,受众不是以旁观者的态度了解这一历史事件,而是把观众代入吊庄移民的生活现状中,跟随摄像机回到历史现场,此时镜头中的奠基仪式已经不只是吊庄移民的希望,而是每一位观赏者心中的希望,从而达到共情,使其成为大家所共有的信念。

  《黄河文学》编辑、作家 兰喜喜:

2.jpeg

  少年时代,我的命运几乎和得宝、水旺、尕娃们一样,为了摆脱贫穷和饥饿,怀揣着到外面大千世界里挣大钱的梦想,也与一众伙伴拉钩为盟,结伴出逃,最后在大人们的围追堵截中,逃离失败。事实上,自从离开故土到了这里,出走和逃离似乎成了一个“奢侈”的词语。为了活命,每个人都把尊严放到了最低,即使这样还是无法承受生活之重,于是一些人就干起了扒火车、偷化肥、白糖、煤和自行车的行当。亦如马得福说,他们偷,也是真的没办法。如今,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干净舒适的家里,在超大屏幕的数字电视上看到《山海情》里的这一幕,真得被感动了。也许,作为一个多受“后现代主义”文化影响的现代派观众,尽管这些人物可能从未在你的生活中出现,但对于西海固、闽宁镇、玉泉营、芦草洼抑或这个世界来说,他们却从未消失过。(宁夏日报记者 杨淑琼 文/图)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王小梅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