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城里的元宵夜有点过于热闹,热闹得让人几生迷失之感。在街上转了一会儿,就急切地往回赶。”
“老家的元宵夜没有汤圆,也没有眼下这绚丽多彩的华灯和开在天空的一树树银花,更没有震耳欲聋的炮声和比肩接踵的人流……那宁静,是被娘的荞面灯盏烘托出来的。”
宁夏著名作家郭文斌在散文《点灯时分》里这样写道。
2月15日18时,在“寻找安详小课堂”中,郭文斌将这一充满诗意的传统带到了宁夏银川。当日,伴随着优美配乐,他和学生们一起朗读《农历》中的经典片段、点燃一盏盏荞麦灯,将最美好的祝福送给他们。
关灯后,屋里只有一簇簇荞麦灯焰摇曳生辉。正月十五是大年的最后一天,大家精心“守护”着自己面前的灯盏,共同展望新年新气象,共同祝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在宁夏西吉、隆德等县区,元宵节点荞麦灯是一个流传多年的民间习俗。据了解,元宵节灯盏必须要用荞麦面做,因为荞麦花如灯盏,点荞麦灯,寓意着点亮心灯,活得明明白白,光明正大。
此外,现场工作人员还为学员们播放动画、纪录片作品,帮助孩子们了解荞麦灯的做法、来历和寓意,让他们度过不一样的元宵节。
“安静地守护一盏灯的时间,在现代城市生活中非常难得,我们也希望用传统习俗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会‘静’,在安静中感受喜悦和满足。”该活动有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陈思)
●从前,有个徒弟请教老师,如何才能找到生命的本质性。老师总是不说话。一天晚上,徒弟又问,他就让徒弟去里屋替他倒一杯水。徒弟一走,他就把灯吹灭了。这位徒弟请师父把灯点亮,师父说,找不到火柴,你摸黑倒吧。结果可想而知。就在徒弟埋怨师父的时候,师父把灯点亮了。徒弟当下开悟。《点灯时分》是用点荞麦灯这个意象告诉人们,一个人如何才能回到他的光明地带。按照古人的说法,当一个人回到光明地带的时候,他就不会再做错事、走错路,他就会浑身充满喜悦。
我认为,“乡愁精神”和“点灯精神”都能够给世人带来一种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点灯时分》这篇散文之所以频频进入试题,在于它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生命最重要的主题,就是要找到一个人形而上的本质性,同时通过这种本质性来关照形而下的生活,让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充实和快乐,充满激情和进取精神。
——对话郭文斌:用文字点亮读者的心灯
●“静是最重要的。没有静,我们感受不到世界的富有和美丽;没有静,根本智慧无法起作用,诗意无法发生;没有静,心神无法安宁,而心神不宁的直接结果是灾疾。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没有静,就意味着没有和谐,没有幸福。”
——郭文斌《静是一种回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