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宁夏秦腔剧院创排的秦腔《狸猫换太子》在宁夏大剧院上演,引起了广大戏迷朋友的追捧。连续两天的演出,现场气氛热烈,让我感动,也引起了我的思考。《狸猫换太子》是一出流行舞台数百年的经典剧目,宁夏秦腔版能有如此好的剧场效果,有两个关键词非常值得关注,一是经典再创,一是宁夏秦腔。
一、经典再创的《狸猫换太子》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最早源于元代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这一传奇故事有着强烈的戏剧性和善良忠义的主题,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爱憎分明,情感充沛动人。该剧写的虽然是帝王家的家长里短,但惩恶扬善的主题立意,作为小人物的太监陈琳、宫女寇珠的善良忠义和为了拯救无辜生命的自我牺牲,包公平反冤案的无畏精神,经历生离死别后的好人团圆,体现的正是中国普通百姓的伦理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于是,元杂剧有《抱妆盒》,明代有传奇戏曲《金丸记》,明清小说《包公案》、《七侠五义》也写了这一故事,并进一步丰富了相关情节和人物。至一百年前上海的京剧,以《狸猫换太子》为剧名搬演舞台,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全国各地剧种争相改编,竞相传唱,该剧已然成为中国传统戏曲流传最为广泛的经典剧目。
经典剧目在长期的流传中,历代的戏曲家们又会根据自己的时代和观众的喜好,不断进行改编加工,丰富原剧内容。显然,经典流传的过程,是一个经典再创、常演常新、传承有序、不断发展的过程。从22年前新创到去年复排,宁夏秦腔剧院创作的《狸猫换太子》,被赋予了鲜明的宁夏秦腔特点。
首先,剧本的新创。
《狸猫换太子》全国各大剧种几乎都曾创排过,有一本的,两本的,也有三本的,对故事的取舍尽管有繁有简,演出时间有长有短,但戏的核心情节和人物关系则基本是一脉相承的,剧作家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如何加强戏剧性和艺术形象的感染力上下功夫。宁夏秦腔版上下两本,时长适中,比较起一本的时长来,可以比较从容地讲故事、演人物。而且,为了突显贯穿全剧的刘妃与李妃的主要矛盾,编剧在结构上做了精心的独创。
具体来说,全剧从宋真宗携刘、李二妃游春,“赏春亭前百花艳,爱妃伴驾乐隐然”开场,以“骊珠双得喜蝉联”喻二妃双双有喜,“先生龙者为皇后,后生龙者为嫔妃”为情节悬念,揭开了整出狸猫换太子的内幕,同时也种下了二妃争宠宫斗的罪恶种子。二妃怀胎喜庆的背后,是谁生龙子者谁得宠的残酷现实,皇上的诺言也就构成了后来二妃生死相争的矛盾根由。全剧接下来的剧情,自然是奸人诡计横行,忠良遭受迫害,刘妃得逞一时,李妃忍辱偷生,陈琳与寇珠等人忠心救主,于是一系列惊心动魄、剑拔弩张又大义赴死、感人肺腑的戏剧冲突和动人形象,一一展现在舞台,悲喜交加,引人入胜。上本戏的核心人物是刘妃,她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人物,是李妃悲剧命运的制造者。下本戏的核心人物是李妃,她忍辱负重又坚韧不屈,最后是包公的正义断案,李妃和寇珠的冤屈终得昭雪,刘妃、郭槐等恶人终得报应。两本戏中,陈琳则贯穿全剧,已然是正义和善良的化身。
其次,表演的突破。
剧本独特的结构,为该剧的二度呈现打下了基础。上、下本分别重点演绎刘、李二妃,她们各自鲜明的性格和环环相扣的对手戏,为演员提供了充分的表演空间。此次的新版复排,上本由柳萍饰演刘妃,下本由侯艳饰演李妃,他们精彩的表演提升了宁夏秦腔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观众着实过了一把秦腔瘾。
刘妃的扮演者柳萍,是二度梅花奖得主。21世纪以来,以柳萍为代表,宁夏秦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她主演的《花儿声声》《庄妃与多尔衮》等剧,为宁夏秦腔撑起了一片天。在我的印象中,无论是现代戏还是古装戏,柳萍饰演的都是正面形象,观众都是在赏心悦目中陶醉在她精彩的表演艺术之中。但这次的刘妃形象却一改以往,柳萍将阴险毒辣的刘妃演得入木三分,表演越精彩,刘妃就越让观众憎恨。这一形象简直太坏了,与以往柳萍的舞台形象判若两人,这既令我颇感意外,又让我对柳萍创造人物的精彩和表演戏路的宽广刮目相看。
李妃的扮演者是前几年荣获梅花奖的后起之秀侯艳。扮演李妃对于侯艳来说,也是一次很大的挑战。李妃贯穿上下本、时间跨度二十年,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的磨难。在上本中,李妃需要以青衣来扮演,而下本中,则应以老旦应工。因此,由她一人饰演李妃这个角色,需要跨行当演出。这次的新版演出,是挑战,也是她表演实力的一次重要展示和集中爆发,特别是下本,更是她挑梁主演的戏,她饰演的李妃形象,忍辱偷生,悲恸欲绝,大段悲情的唱腔,如诉如泣,极具艺术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复次,剧目的启迪。
我看过很多版本的《狸猫换太子》,而观看宁夏秦腔版,却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是看其他版本时所没有的),即剧中的坏女人刘妃,尽管让观众恨之入骨,但她其实也是封建皇权时代的一个悲剧式人物,她的命运同样被皇权、男权所左右,她的一切的奸诈、阴谋,是在谋害李妃,更是为了求得自己的生存。宁夏秦腔版在保留该剧应有的戏核时,突出了刘、李二妃的命运,而二人的命运——不管是害人还是被害,一切的根源都在全剧的开场,是皇帝老儿许下的诺言“先生龙子者为皇后”,成为一切罪恶的种子,造就了刘、李二妃悲剧性的命运。全剧尽管在冤情昭雪、坏人遭报应的大团圆中结束,但终究抹不去该剧大悲剧的底色,无论是失意的李妃,还是设阴谋诡计而得意一时的刘妃,都是悲剧人物,她们都是封建皇权的受害者。封建时代女人命运的改变,只有打破封建皇权和男权的枷锁才能实现。
二、宁夏秦腔的品牌创建
《狸猫换太子》的经典再创,不仅形成了宁夏秦腔独有的精彩版本,也为宁夏秦腔品牌的创建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秦腔流行于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是我国西北第一大剧种。宁夏是西北地区人口偏少的省份,宁夏秦腔看似秦腔界的小兄弟,但是,宁夏秦腔人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以柳萍为代表的秦腔艺术家及创作的一系列优秀剧目,唱响全国,影响很大,让宁夏秦腔在全国有了广泛的影响。此次的《狸猫换太子》,以其艺术的独创和表导演的提升,进一步彰显了宁夏秦腔的鲜明特点。
1、同类题材的宁夏独创
如上所言,宁夏秦腔版在戏剧结构、剧情发展、人物关系以及二度呈现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创。全剧一开场就引出了谁先生子谁就是皇后的竞争关系,激化了刘妃与李后两宫的斗争,突显了陈琳及寇珠救孤、护孤的重要作用。而上、下两本戏,又各有重点,刘妃的阴险和残忍,李后的屈辱和悲凉,包公的铁面无私,李妃终于平反,全剧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中结束。该剧编剧杨智,是一位活跃在西北地区颇有成就的秦腔剧作家,多次荣获“曹禺剧本奖”、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编剧奖。从他改编的《狸猫换太子》可以看到,他对于秦腔剧种的熟悉,对于“换太子”题材的独家处理,对于担纲主演非常了解,这正是他创作宁夏秦腔剧本《狸猫换太子》的前提。剧本的独特带来了宁夏秦腔版的独特,可惜的是,当今这样熟悉剧种和精通戏曲剧本创作的剧作家已经很少了。
2、两代导演的倾情接力
新版复排,我在剧场看到了两组照片,一组是22年前的排戏现场,导演王馥生;一组是新排的现场,导演王青,她正是王馥生的女儿,父女两代导演倾情执导,堪称宁夏秦腔的一段佳话。22年前,该剧参加了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大受赞赏,被誉为秦腔节的一匹“黑马”,几乎囊括了所有重要奖项。剧中刘妃的饰演者也正是年经时的柳萍,她因此剧后来荣获了梅花奖。而李妃的饰演者罗晓英,正是新版李妃扮演者侯艳的母亲。据侯艳回忆,当年她的母亲是秦腔团的团长,剧团条件艰苦,她母亲到处筹款,侯艳也帮助母亲一起做准备,演员们演出的服装都是自己设计的,服装的布料,甚至是用窗帘布、床单布做的,头饰上的珠花也都是一针一线亲手完成的。时隔22年,剧院复排该剧,导演又做了一些重要调整,力求赋予该剧新的时代色彩,让古老的秦腔散发出新的气息。排演时,侯艳与王青经常会回忆当年首推这部戏的经历,王青接过父亲衣钵执导20年前的戏,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他们在用这部剧,向老一辈导演和艺术家致敬。
3、梅花版和青春版的传承创新
从原版到新版,该剧前后经历了两代演员,演出场次累计达1000多场。原版的艺术家中,只有柳萍在新版中继续饰演刘妃同一角色,20多年的舞台历练,柳萍对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和丰富的表现。其他演员都已换成了新人。这次新版复排的又一大亮点,就是有了梅花版和青春版两个版本。所谓“梅花版”,是指“四朵梅花”齐聚一部名剧,柳萍扮演刘妃,其他三位梅花奖得主,侯艳扮演李妃,屈连英扮演宋真宗(上本)、陈琳(下本),韦小兵饰演包公。所谓青春版,是指剧院同时组织了两组青年演员参加复排,通过“梅花”带新秀、以老传新的接力传承,全面提升剧院青年演员的表演水平,经典再创就有了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
《狸猫换太子》,从原版到新版,从梅花版到青春版,22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个瞬间,相对弱小的宁夏秦腔如今已经崛起,梅花盛开,独树一帜,成长为西部秦腔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柳萍是宁夏首“梅”的获得者,其后张晓琴、李小雄、侯艳、屈连英、韦小兵等先后“梅花”绽开,香飘塞上。可贵的是,宁夏秦腔重视经典再创,更重视寻求宁夏秦腔新的突破口。十多年来,在宁夏秦腔领军人物柳萍的带领下,他们抓住自身整体表演风格的优势和特点,以秦腔现代戏为突破口,大胆创排了风格迥异却又充满宁夏地域文化色彩的《花儿声声》、《狗儿爷涅磐》、《王贵与李香香》等优秀现代戏,为宁夏秦腔从高原向高峰的迈进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宁夏秦腔在全国的戏曲舞台“吼”出了“宁夏好声音”!(作者:季国平,戏剧理论家,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原分党组书记,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