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刺客、特工、卧底,这些大侠吃什么,值得探讨。
比如电影《赶尽杀绝》里为什么会有个爱吃胡萝卜的杀手?《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让·雷诺为什么喜欢喝牛奶?而且这样的镜头反复出现。
从心理上分析,杀手雷诺是通过喝牛奶来“匡扶自己”,给精神上赋予安全,给观众营造一种安逸,包括一些细节,比如熨衬衫,养绿色盆栽,完全体现了杀手的性格——温暖,阳光,善意,不太冷。
观看这部电影,我注意到一个细节,雷诺喝的是farmland牛奶。这种牛奶银川有卖吗?好像没有的,至少我没发现。2011年我在沃尔玛购物广场深圳新安罗田分店看到过。前几年在网上一家进口专营店给女儿买过farmland农佳美奶粉……
喝牛奶不是什么稀罕事,电影里的大侠们连纸巾都吃。有部《女间谍》的电影,女反派在一个高档酒店里,将一坨纸巾泡水发大,直接塞到嘴里吃了。
电影是现实的镜子,但又不等同于现实,可偏偏有人揪住一些情节不放。
自从007系列火爆后,英国一位学者仔细研究了小说,并推出了《烹饪执照》一书,称主人公詹姆斯·邦德是个超级红肉爱好者,尤其喜欢吃羊羔肉和牛肉。小说中多次出现邦德大快朵颐烤羊肉串的场景。
邦德的日常餐食非常丰富。早餐,他通常吃炒蛋和培根,有时候换作奶油和牛奶。午餐吃龙虾、蛤蜊、螃蟹等等,蛋白质、维生素B12,钙铁锌碘锰铜硒,统统有了,符合一个既忙碌又长途奔袭的杀手。
当然了,作为一个职业杀手,邦德每到一个地方,会沉迷于当地美食,比如土耳其的烤肉,法国马赛的法式海鲜杂烩。对于这样的饮食结构,这位英国学者指出,邦德的饮食习惯很不科学。他怎么能不吃蔬菜水果呢?为什么不吃杂粮呢?为什么不戒几天酒呢?
以上这些大侠,他们的饮食既有职业特性,也有艺术作品修饰的需要,那么现实中如何呢?
拿美国厨神级的美女特工茱莉亚·查尔德来说吧,厨师科班出身的她,在美、法上流社会如鱼得水,而且亲自撰写了《法国菜的艺术》一书,提出了“只有将美食视为一种艺术,这个国家才实现了真正的文明”的烹饪观念,震撼了欧美社会,像她这样的专家级吃货,当然是厨神了。不过她毕竟是个二战期间的间谍,有人称“连她做的菜里都满是冒险的味道”,估计不假。
是的,间谍,厨子,永远意味着冒险。比如金正日的家庭御厨藤本健二,虽然酷爱吃寿司的老金为了笼络他,送貌美妻子,又送奔驰,可还是被怀疑为日本间谍,最后藤本健二不得不逃离朝鲜,回日本后写了《金正日的料理人》一书,结果大卖。
中国自古不乏厨子间谍。这方面的鼻祖就是商朝伊尹,河南人,从小跟着养父学厨,据说只要他家一开伙,十里八村的庶民都能闻到香味。小厨子也有大作为,后来成为宰相的他,从“五味调和”的烹饪要诀里,梳理出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经略,并被老板派到夏朝的都城斟鄩做卧底。
古代那些大刺客,个个因吃或荣或损。春秋时代的豫让是一个天真悲壮的杀手,为了刺杀赵襄子,他“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这事注定要黄。有人失败,有人成功。同样是春秋时期刺客专诸,为了干掉吴王僚,被老大派去学厨艺,用鱼肠剑干掉了吴王。从此以后,专诸烤鱼名扬天下,至今,武汉襄阳市宜城有这个名号。
战国名刺荆轲,是个狗屠,即“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大将樊哙也“以屠狗为事”,因此狗肉始终伴随着他们。作为曾经的少年,荆轲与高渐离这对基友,经常在饮食店瞎逛,“饮于燕市”,装高冷。后来荆大侠在太子丹的邀请下,还吃过炒马肝,甚至吃过弹琴女子的手。
与现实中的侠士相比,中国武侠小说、电影中的高手看似烟火生冷,事实上都是吃货,要么拿着剑见到萝卜削萝卜,要么见到茄子削茄子。奢侈一点的,二斤酱牛肉,一壶女儿红,再来三个大馒头。想想顶级烹饪师黄蓉,酒肉不离口的令狐冲,吃遍自然界的洪七公,爱吃水果和鱼的张无忌,偏爱蜂蜜的小龙女,等等,哪个不是吃仙呢。(王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