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专栏
吃在桃花潭
慢饭(六)
2017-03-20 10:28:12   
2017-03-20 10:28:12    来源:新消息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这句诗从小耳濡目染,虽没有亲临桃花潭,却对那个太平湖畔青弋江岸的神秘古镇充满了向往。

  2015年10月中旬,应朋友邀请,我去安徽泾县参加一个诗会。活动就在桃花潭镇桃花潭畔景区举行。作为一个吃货,一下高铁就直奔吃而来,全然不顾诗事。我就是想亲眼看看汪伦笔下“这里有十里桃花,有万家酒楼”的千古盛景。可惜来不逢时,十里桃花已化烟云,万家酒楼,也绝尘而去。不过桃花潭依然是人间仙境,湖水碧绿,群山环绕,鱼肥鸟跃,如梦如幻。住在湖畔的别墅里,推窗即景,青弋江水流经,两岸古村人家。此情此景,让人不由对隐匿于山水的风物美味垂涎欲滴。

  桃花潭所有菜品以泾县当地的特色菜为主,从徽帮菜的体系来讲,这里当属皖南风味,大多就地取材,山珍野味不一而足,样样以“鲜”夺人,承袭了古徽州菜的主流与渊源。

  从食材来源讲,多半来自景区创意农业园,或远远近近的水墨山川,凡是来的客人,都免不了要尝尝这里的特色菜,比如烂咸菜蒸豆腐、绩溪炒粉丝、茂林糊、水阳三宝、琴鱼蒸蛋、臭鳜鱼,还有韭菜炒锅巴皮、泾川焖面、石锅炒饭等等。地软炒韭菜,这是一道北方人也常吃的平淡美味。野生河虾,清水煮就是对它最佳的料理。除此之外,腌萝卜、辣椒酱等,都是就地取材的美味。

  提到鳜鱼,江浙太湖边上的人可是吃家,据说那里的厨师能将鳜鱼做出五十多道鱼肴。江南人吃鳜鱼好神奇,而且颇有情调,唐代诗人张志和大隐于太湖和及支流苕溪之间,烟波独钓,顿顿不离鳜味。“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诗千古道食事,花鱼组合,使“桃花盛开吃鳜鱼”之说由此蔓延。

  在苕溪一带,百姓非常尊崇鳜鱼,宴席上若有清蒸或红烧鳜鱼,那便是一件提振信心的大事。虽说太湖人专于鳜宴,但相比之下,同为红烧,江南鳜咸中有甜,肥而不腻,而皖南桃花鳜则芡大、油重、色浓,鲜嫩微辣,朴素入骨,典型的徽菜风味。

  桃花潭的琴鱼蒸蛋是必吃的特色,食材主要选用当地农家土鸡蛋和琴鱼干。做法不是那么复杂。先上笼蒸蛋液,然后取出放上琴鱼干和佐料后,再次上笼小火蒸制,吃起来醇香、甜鲜、适口。如果说鳜鱼逐河而居,寻花即肥,那么琴鱼对环境的选择没那么率性,只有泾县境内才有。这种鱼在水中跳动时姿态优雅,可与世间琴王媲美,堪称鱼中伯牙。

  桃花潭镇上琴鱼干有卖。到达这里的第二日,我一大早起床上街观景,见一位老伯在自家摊位前打理琴鱼干。鱼干晒在竹制笸箩里,有一部分即将晒制成功,一部分血水隐现,还可以看到洒在上面的盐、糖、桂皮、茶叶、香料等,应该是不久前腌制烹煮后晾上来的。不远处,有两只木桶,里面有刚打捞上来的鲜鱼,这种鱼看上去细小,长约5厘米,应该是琴鱼了。老伯的铺子门牌上有琴鱼茶的字样,引起了我的兴趣。以前听说过黎族苗族人有鱼茶,事实上跟红茶绿茶毫无关系,而琴鱼茶则不同,不仅有淡淡的茶味,还可以像真正的茶那样冲泡,茶汤鲜香甘醇,回味无穷。怪不得琴鱼茶成为了陆游冬夜里的最爱,“一掬琴高鱼,聊用荐夜茶”。而欧阳修在《和梅公议琴鱼》一诗中感叹道:“琴高一去不复见,神仙虽有亦何为。溪鳞佳味自可爱,何必虚名务好奇。”寥寥几笔,将琴鱼写得出神入化。

  老徽人擅长鱼头做汤,鱼身红烧。在桃花潭,还有一款鱼肴值得品鉴,那就是太平湖鱼头汤。由于这里的水质好,无污染,鱼头加佐料煲制,其味肥嫩细腻,尤其汤里的豆腐里嫩外Q,软韧有度……在受“吃鱼头补人头”观念的影响下,不仅皖南,全国各地均有吃鱼头的风气,比如天目湖鱼头,用砂锅炖煮成为一大特色;宁夏沙湖大鱼头,红烧、清蒸、清炖或剁椒,样样饱口福。

  最后,我想说,来到美丽的桃花潭,一定要去河西岸的万村隋唐古民居老街走走,到处弥漫着老徽人的味道,尤其在雾气最浓的时候,空气中满是油条、麻球、糍粑、鸭血粉丝、豆浆的风味,甚至就连一砖一瓦里都散发着黏稠的饮食五谷之气。(王西平)

【编辑】:
【责任编辑】:赵粉粉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