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专栏
震柳
2023-02-27 13:48:32   
2023-02-27 13:48:32    来源:宁夏新闻网

21.png

  一

  车沿着窄窄的道路一路西行,路北面是连绵不绝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瓦兰的面板在落日的映射下显得与这一望无际的黄土旱塬更加格格不入,有些突兀。突然,车窗前面的地面猛地凹陷下去,几丛树枝从一条山沟里扎出地面。“到了到了”,同行的马君说道。车子跨过山沟,到了对面,终于看清了震柳的全貌。原以为只有一棵,居然在一条干涸的冲积沟里矗立着五六株旱柳,一下子分不出哪棵是震柳。我们刚一下车,一只不知名的野鸟猛然从一棵树上飞向了对岸,这是这片旱塬我们所能看到的唯一生灵。

  第一次知道震柳还是六年前在报纸上读到梁衡先生写的那篇《百年震柳》的文章。以来一直想找机会前往,几次来海原出差,都因日程紧张未得成行,昨日下午询问出身海原的同事马君能否顺道看一看震柳。他说,没啥可看的,就是很普通的一棵柳树。看我坚持,便答应下来。虽说是本地人,毕竟很久没有去了,他也不知道路。借助导航软件,知道大致位置在海原县西安镇的哨马营,便驱车前往。很奇怪,震柳这么有名为啥导航软件却找不到。马君淡淡地说,很多海原本地人也不知道震柳在哪。

  沿着山坡快步走到沟底,远远地看见一棵古树被铁丝护栏围住,边上立有几块牌子,想必那就是震柳了。树冠足有两层楼高、一个羽毛球场大小,树枝茂密,看得出这棵老树虽饱经风霜却依旧枝繁叶茂。三人合抱粗的树干从根部被撕裂,分成东南向半棵和西北向半棵,中间缝隙足有十几厘米,可见地震的威力。西北向半棵只有另半棵的一半粗,树冠被压得倾向地面,震裂的树干难以承受树冠的重量,只好在枝干下方立起一人高的水泥柱支撑起来。应该有很多年了,柱子顶端已长入树干,被形成的树瘤包裹起来,违和地融为一体了,犹如接上的假肢,顽强的生命力让人震撼。几支虬枝伸向地面,龟裂的树皮就像下午见过的老大爷的粗糙老手,握上去的瞬间传来一股暖意。

  二

  高台村地处海原县西南,毗邻西吉县和甘肃会宁县,海拔2050米,年降雨量300毫米,无霜期很短,只有110天,年均气温3.6度,一年有九个月要架火炉。主要农作物是马铃薯,当地人叫洋芋,可以丰年当菜、荒年当粮,以前被称为“救命蛋”。村如其名,在几个高高的台地上散落着几个自然村。村子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住户稀疏分散,四周也没有遮挡,平添了几分寒意。临近年关,街道上几乎见不到人,大人小孩儿都待在家里,或盘在炕上,或围坐火炉旁,扯闲磨。

  高台村民多是祖辈由甘肃通渭、秦安、静宁等地自发迁徙而来。1920年海原“环球大地震”后人口锐减,许多甘肃人便搬迁到这里定居下来。下午看望的一户村民,祖辈便来自通渭。大儿子一家移民到银川郊区的镇北堡了,过年了回来看望并照顾一下眼睛残疾的父亲,二儿子身体也有残疾,指望不上。大儿子有四个孩子,有的工作了,有的还在上学。在那里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找到更好的工作,他说,上有老,下有小,只好两头跑,幸好地方政府给他父母和弟弟都办了低保,生活有了保障。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感性和理性的交糅。

  农耕文明繁衍而来的中国人一方面安土重迁,另一方面也能通权达变,前者基于血缘感性,后者基于生存理性。闯关东、走西口,都是生存理性使然。高台村原来有四个自然村,几年前有一个自然村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整体搬迁到临近的中卫。现有户籍人口近八百人,其中常住人口还不到一半,多半要么长年在外务工,要么自发移民到红寺堡或镇北堡了。近年来,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高台村大力发展马铃薯种植、肉牛养殖等产业,村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

  三

  震柳所在的山沟并不避风,冻得耳朵生疼。说是山沟,周围并没有山,只是光秃秃的旱塬。震柳的对面长着两棵旱柳,三树呈品字形,因地势较高水流不到的原因,长得比震柳要小一些。其中一棵也从根部分开两岔,东面的树干形成了一个空空的树洞,好像牙齿掉光的老人。这棵古柳两股躯干东倒西歪,树冠却相互交错,就像两个虽饱经沧桑却相互搀扶、相濡以沫的耄耋老人。由此看来,它的年龄应和震柳不相上下。沟的下游几十米远处挺立着一株要矮小一些的柳树,天寒地冻,没有走近看就离开了。天奇冷,周边一片荒凉。目光所及,只有沟壁那几孔坍塌的窑洞让人尚能感到一丝人间烟火气。

  牌子上说,这几棵柳树是明朝弘治年间栽的,有500年历史了。当时按北斗七星形状栽了七棵,现存五棵。宋代杨六郎伐辽时曾在此驻扎,古柳曾是杨六郎的拴马桩,将士们亦曾在树荫下乘凉休息。这是不是后人的穿凿附会我没有考证,考虑到附近地名哨马营,这些树十有八九为驻守将士所栽。

  柳树耐干旱,耐盐碱,西北地区也能生长。柳树枝干弯曲易朽、木质疏松,既不能当作梁椽建房,也不能做家具,因此很少有人出于实用的目的栽种柳树。在这一点上,它比不上同样在西北地区更为常见的杨树。杨树成材快,既可防风固沙,又能伐木卖钱,不但西北人爱种,连我老家的房前屋后也栽满了杨树。古人不似今人这般势利,否则我们今天就看不到震柳了。这几棵古柳就是庄子所说的“不材之木”,正是柳木的无用之用挽救了它们,使其能在这莽莽荒原屹立煌煌五百年。

  四

  柳树并非百无一用。记得小时候每逢清明总要到家门口名为柳青河的岸边折两把柳枝分插在屋檐下门楣两侧,霎时老宅便平添了两抹春的生机。清明前,尚未萌芽的柳条皮已离骨,从柳树上折下两年生的柳条用手把皮拧下来就可以做柳哨了,那是我童年每年春天必玩的“乐器”。我是清明节后离开老家来到西北的,正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季节。每年三月下旬,唐渠两侧柳芽初萌,鹅黄色的芽苞紧紧地抱住纤细的柳条,一根根,一条条,悬垂渠水之上,迎风微拂,勾起乡愁。我喜欢一边在唐渠漫步,一边给母亲打电话,告诉她这里的柳树也发芽了。回家的路上,我会捡几枝园林工人修剪下的柳枝带回家,插到花瓶里,半为欣赏,半为思乡。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在老家,柳枝还可以用来做孝杖。爷爷去世的时候,我还上小学,记得送殡那天人手一根鲜柳树枝做的孝杖,我也拉了一根,拖在地上随着人群缓缓前行。当地的风俗,孝杖要埋入坟墓。到了第二年,有一根孝杖萌出芽来,慢慢长成了一棵柳树。每次回老家,我都要和父亲一起去给爷爷上坟。有时没带竹竿,就把鞭炮挂在树枝上放。父亲总是认真地用树枝来回拨弄散落的鞭炮屑,以防余烬引燃柳树和附近的茶园。父亲还会逐一告诉哪个是我曾祖父的坟头,哪个是我三祖父、四祖父的坟头。尽管有些坟头年代久远,有的已依稀难辨,可父亲总是能够准确地找到,因为他们的位置都是按照长幼顺序依次排列的。

  爷爷坟前的这棵柳树随着年龄的增长,枝干上长了越来越多的树瘤,不似西北的旱柳这么光滑。上网一查才知道,这些树瘤学名叫瘿瘤,是柳树受到柳瘿蚊的蛀食引起的。宁夏冬季寒冷,柳瘿蚊幼虫无法在树瘤内越冬,因而很少长树瘤。冬之酷寒虽不利于柳树的生长,却更不利于害虫的繁殖。人和树一样,不能太娇气。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简陋,课桌是水泥台子,冬天天冷,左手和双脚经常生冻疮,右手要写字,经常活动的原因没有被冻伤。虽说经常被冻伤,却极少感冒。人树同理,耐住了严寒便防住了病毒。

  五

  三个同事冻得一溜烟跑上了车,我虽头裹围巾,却也脸如刀割,只好匆匆拍了几张照片,飞速离开了。透过车窗,发现道路旁有几间房子,里面摆着几块展板。不出意外的话,一两年后,这里会成为一个景点,许多人会前来打卡。要买票不说,游人如织、商贩嘈杂,哪里还有欣赏古树的雅致。到那时,古柳的枝干上会被祈愿的人们拴上一条条红红的丝带,一如粉墨登场的网红主播,带来的是流量,带走的是沧桑。车拐弯行至坝上,身后的雪地里留下两道车辙。我摇下车窗拍了一张沟底的全貌,五棵柳树全纳其中,暮霭沉沉,老树夕阳。

  回银川的车上,同事聊起要回老家过春节,一席话勾起了我的乡愁。这几年就没回过老家,前两天和母亲通话,她问孙女能不能回去过年,我说寒假还有学习任务就不回了。女儿是奶奶带大的,从没出生到两岁半,三年里,母亲每年往返两地间,一来一回六千里。那时银川到老家没有飞机,也没有直达火车,交通很不方便。母亲有时坐长途卧铺汽车,有时坐换乘火车,往来颇费周折。即便如此,每到春节,母亲一定要赶在腊月底回去,过完正月十五再回来。三年里,没有听到母亲一句怨言。对她来说,替儿子看孩子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天职。尽管她的身体并不好,可是母亲从不说累。用她的话说:就算是爬,也要帮你把孩子带大。母亲没有白疼,女儿和奶奶感情很深,去年春节还独自回老家陪爷爷奶奶过春节。

  小桥曾压归时雪,老柳长摇别后春。老树如人,每年都会吐故纳新,萌发新枝。我想在清明节前后再来看望震柳。(陈放)

【编辑】:姚振国
【责任编辑】:马江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