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专栏
好声音的“在场感”带来移民史诗的“沉浸感”
2023-03-19 16:55:58   
2023-03-19 16:55:58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人类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在与贫困作殊死斗争。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不懈追求。王建宏的长篇报告文学《百万大移民》讲述的正是一部移民脱贫奋斗的史诗。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两周年之际,由敬一丹、董浩演播,国实、张洁编辑,邢晓春监制的20集有声书作品《百万大移民》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阅读之声首播。整部书演绎了宁夏西海固人民在党的带领下,从贫困“样本”到脱贫“样板”的涅槃。敬一丹、董浩两位老师或朗诵或播讲,或采用“代言体式”进行“还原”。语速的快慢,声调的扬抑,配以贴合的背景音乐,无不唤起听众对故事情境的想象,引起情感的震动与共鸣。演播者的“再创造”,细腻呈现了百万移民从“故乡”到“他乡”的心路历程,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移民形象和建设者形象,向听众传递了搬迁移民“共产党亲,黄河水甜”的心声,同时也引导听众思考中国乡村的未来。

  “在跺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的西海固”,“乡土”已然失去了审美属性,贫困如一头可怕的巨兽盘踞在这片土地。为帮助当地人走出生存与生态的双重困境,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搬迁政策。“1236”这一简单的数字排列代表了宁夏扶贫扬黄工程的基本内涵:“用六年时间,投资30亿元,开发200万亩水浇地,迁移西海固地区就地脱贫无望的农民100万人”。有声书《百万大移民》采用背景介绍与人物对话组合的方式达到了写实之效,在一个个场景中以移民的视角讲述移民搬迁史,其中交织着“故土难离”的愁绪,拓荒的艰辛,建设新家园的振奋。在声音与耳朵碰撞的场域中,这些带着“土味”的口语化表达从不同棱面折射出党的温情政策与精准帮扶对个人乃至家庭命运带来的深刻变化,呈现出移民搬迁的整体叙事与国家政策制定相互构造的图景。“农村人最不怕的就是吃苦”,搬迁移民凭借着一股能吃苦的狠劲儿在“他乡”扎下了根。同样不怕苦的还有参与移民扬黄工程的建设者。他们中有人没能见岳母最后一面,有人错过了孩子的出生,有人一年多未见亲人……“宁可苦自己,也不误移民”是每个建设者的座右铭。大战场、红寺堡、闽宁镇,移民地经由汗水与黄河水的滋养,逐渐有了轮廓。解决了深度贫困的问题,当地政府又开始思考如何让移民的日子“甜起来”。葡萄产业园、黄花菜种植产业村、枸杞种植与生态旅游成为政府带领当地移民发家致富的“法宝”,曾经“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曾经灰暗的土色成为赤橙黄绿的斑斓。

  声音压缩了我们与媒介的审美距离,它带来的“在场感”让我们得以“亲历”百万移民的脱贫史。123万个移民的故事如同123万个历史切片,共同铸就了人类在对抗贫困道路上的一个奇迹。他们拭掉命运灰暗的底色,如繁星点亮夜空般绽放自身光华;他们以个体之微书写历史之宏大。酸梨沟、南方沟、碱滩村……当一个个地名成为萦绕心头的一缕乡愁,当放弃了竭泽而渔的人们以“他者”的身份,以回望的姿态立于阡陌之上,当贫穷成为历史琥珀中的一抹记忆,在他乡奋斗的苦乐酸甜也就化为一种诗意的过往。

  (作者:武晨晨;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文传学院)

【编辑】:杨丽
【责任编辑】:杨丽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