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寺(摄于越南)
河内文庙(摄于越南)
河内是越南的首都和第二大城市。河内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雨水充沛、花木繁茂,素有“百花春城”之称。这里文化积淀深厚、文化遗产密集、名胜古迹遍布,享有“千年文物之地”的美称。河内历史上十分繁荣,尽管城市屡遭毁灭,但许多街名还留存着历史的印迹,比如,皮行街是过去专售皮货的街区,铜行街是过去专售铜器的街区。此外,还有棉行街、糖行街、麻行街、桃行街等等。
河内有几处很有特点的文化设施。
一是文庙。河内文庙是河内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文庙建造于公元1070年左右,当时越南李朝皇帝李圣宗决定在升龙城(即现在河内)的南面建文庙,供奉周公和孔子,以及四配(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人)和七十二贤人。同时,文庙设立之初,就为皇亲国戚的子孙开辟了上学读书场所。公元1076年,李仁宗在文庙旁边专门建立了国子监,这是越南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国学堂。公元1259年,陈朝的第二个皇帝陈圣宗改国子监为国学院,作为培养王公贵族的后代和全国优秀学子的教育场所。到了黎朝,又改称太学堂,成为越南的最高学府。越南直到1918年阮氏王朝才废除科举制。经过沧桑演变,国子监现在已不复存在,但仍有国子监这个街名,而文庙则保存下来,成为一处著名的历史建筑。
现文庙建筑大部分是17世纪的。文庙坐北朝南,占地26000多平方米,据说完全按照中国曲阜文庙的格局建造而成。门前有一个文湖,门外立有下马碑。大门正中上方,有“文庙门”三个汉字。整个建筑群由五组院落组成,代表中国文化中“水木火金土”五行和“仁义礼智信”五德。在大成殿正中供奉着孔子及其弟子的塑像,在孔子像上方高悬着一块写有“万世师表”四个大字的汉字匾额,匾上注明是“康熙御书”。河内文庙唯一与中国孔庙不同的是,在大成殿的后面还多了个殿,专门供奉越南的儒学大师朱文安,他对越南儒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地位等同于中国的朱子。
文庙内尤以存有“进士碑”而闻名。在文庙内整齐地排列着82块进士碑。一只只活灵活现的石龟昂着头,驮着一块块雕工精细的进士碑。公元1484年,以重视文学著称的黎圣宗下令在文庙内树碑,记载了截至当时考中的进士。之后,每一次进士考试,便树起一块石碑,年复一年、一批接一批的进士之名被刻在石碑上。现在,只保留了82块进士碑。每块石碑上都标有科举考试的时间,碑文的撰写者、书写者、雕刻者以及考取的进士名单。
现在,河内许多的中小学生在中考或高考前,都要到文庙参拜,毕业时也到这里举行纪念活动。每年春节期间,河内都要在文庙举行隆重的祭孔活动,包括祭孔典礼、汉字书法展、绘画展、吟诗等。这期间,这里成为河内最为热闹之地。
二是镇国寺。这是河内西湖边上一座中式建筑风格的庙宇。镇国寺建于541年,最初名为开国寺,1440年改为安国寺,17世纪改为镇国寺,是越南历史悠久的寺庙之一。取名镇国寺,也是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在约1500年的历史中,镇国寺曾是历代皇帝在河内的行宫,也是历代高僧讲经、主持之处。在镇国寺中有一座11层六角莲台宝塔,宝塔外观是六角形,高15米,塔身红色,塔的每一层都有6个拱形佛龛,每个佛龛内供奉着一个白色佛像,一共有66个形态各异的佛像。“白佛红塔”,使这座塔非常著名,是镇国寺的标志性建筑。镇国寺内,佛道皆奉,以佛为主。正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卧像,寺内还供奉有卧佛、千手观音、弥勒佛等。在“正气英威”匾下,供奉着红脸绿袍的关公。
这是一座中式庙宇。据说,该寺为中国传至河内最早的寺院。寺内藏有清乾隆时期的《大藏经》,以及无处不在的用中文题写的佛教禅语、经文等。在镇国寺,中文匾额十分耀眼。除“镇国古寺”汉字匾额外,还有“佛日增辉”、“神功莫测”、“极大高玄”、“慈仁广大”、“依正庄严”、“灵明寂静”、“蓬壶紫阁”等匾额。还有许多用中文书写的对联,如一副对联,上联为“路入菩提求妙道”,下联为“门开方便利群生”;还有一副对联,上联为“入禅宜起慈悲念”,下联为“到景当生欢喜心”。从这些可以看出,这里处处流露着浓郁的中国古寺韵味。
镇国寺位于西湖的一个小岛上,一座桥与岸上连接。这里水色淼淼、绿树婆娑;这里建筑华美、古朴恬静;这里香火缭绕、香客众多;这里古刹威严、禅意十足。寺内有一棵高大的菩提树,为1959年印度总统普拉萨德到访时所赠,源自2500年前佛祖释迦牟尼悟道时坐于其下的菩提树,因此备受尊崇,也被人们视为镇寺之宝。
三是水上木偶。越南水上木偶戏,是越南的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最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舞台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木偶戏,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在河内市中心还剑湖边,有一座升龙剧院,升龙水上木偶剧团每天在这里驻场演出。表演场地是个深及腰部的水池,水池上搭一个红瓦斜顶的小水榭,称为“水上神亭”,一张竹帘从水榭垂到水面。艺术家躲在竹帘后面,操控细竹竿一端,竹竿另一端固定着木偶。随着艺术家娴熟地操控,木偶进行着精彩的表演。木偶造型逼真、神态各异、动感十足。木偶戏都是有情节的故事,如描述农耕、描述生活、描述捕鱼、描述战争、描述神话等等。木偶的表演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划船、走路、跳跃、翻跟头、格斗、追逐、爬树、射击,撒网捕鱼、持剑杀敌、水中擒拿,水上芭蕾、舞狮舞龙、捉鸭抓鸡等,表现了越南人民的生活百态、辛勤劳作,表现了越南的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水上木偶动作自如,毫不逊色于人的表演,而且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丝毫看不出有人操纵的痕迹。水池的两侧上方有小乐队,演奏家们手持越南民族乐器,随着情节的变化,配以不同的民乐以及歌唱。每当一个剧目开始,各种造型的木偶自己掀开竹帘出来,表演结束后,又退回竹帘后面。
水上木偶表演对操控木偶的艺术家来说,是一门难度很高的艺术。首先,操控木偶时,要长时间浸泡在水中,这对身体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同时,操控的竹竿很长,有的达到十多米,这需要强劲的臂力。所以,表演水上木偶对身体条件要求很高。其次,操控很长的竹竿需要很高的技巧,动作要十分精细,而且同时要操控几根、十几根竹竿和绳子。没有高超的技艺不可能将水上木偶表演得惟妙惟肖。
这种水与木偶的巧妙结合、水上木偶与民族音乐的完美融合,引人入胜,乐趣无穷,往往把观众从一个惊愕带入另一个惊愕、使观众一个欢笑接着一个欢笑。剧场有约300个座位,每天晚上演两场,场场爆满,经常要加演。
据说,1000多年前,水上木偶是一种向皇帝祝寿的礼仪,只在宫廷中表演。后来,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演化为一种成熟的表演艺术。同时,这种表演艺术也走向大众,广为流传,有了专门的水上木偶艺术团体,有了专门从事这项艺术的艺人。水上木偶逐渐地传遍越北地区、传遍全国,在18世纪达到全盛。当时,表演都在自然湖泊、池塘中进行。现在,在越南的河西省的师傅庙内的龙池湖上,还保留着一座古代传下来的水上木偶表演舞台,湖边还保存着原来的观众席位。(未酉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