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坤指导学生。
田坤作品《五谷丰登》。
炕围画,也称墙围画、墙围子或炕围子,是流传在北方民间的一种室内绘画装饰艺术,一般绘制在炕头依墙高80厘米左右的墙面上,也可以延伸至灶台墙面。人们质朴的心愿经过民间巧手的演绎,最终幻化成美丽的画作,展示在屋里的墙上。
自治区级民间绘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田坤长期创作炕围画,深谙它的美学之道,也希望通过自己几十年的坚持,让炕围画跨越时代,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一席之地。
民间炕头艺术
有说法认为,炕围画应该脱胎于我国古代壁画,属于建筑彩画艺术的一种。但炕围画的创作者都是民间工匠,历来不被官方重视,所以史书上也没有记载,具体的起始年代仍旧不详。明清时期,宁夏有很多寺庙,为庙宇、祠堂作画的画匠也多,他们把自己熟悉的图案、技巧引入民间,这种既能美化居住环境,又能防止炕周围墙面脱落损坏的艺术就在家庭中流行起来,箱柜、炕围、灶头上都是他们的画作。
据田坤介绍,宁夏炕围画在清代开始传播发展,民国年间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有炕围画,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最为盛行。那个时候,民间百姓建新宅、嫁娶,都要请人画炕围画。现在同心县韦州镇、下马关镇、豫旺等地还有所保留,尚能见到民国时期创作的炕围画。
表现人的生活
田坤生长在宁夏同心县,母亲就很擅长画炕围画,她看着母亲画,也学了不少。打磨墙壁、拉线、上底漆、作画、上清漆,一套流程下来,屋子因为炕围画的装点别有情致。“炕围画一般是有固定模式的,由腰线、画心、画池构成。”据田坤介绍,腰线是由上下两组花边组成的主体框架,有云纹边、工字边、梅兰松竹、二方连续花卉、万不断头边等图案,色彩明朗且富有立体感。画池子即炕围画的背景部分,色彩以淡色为主,用以衬托。上下边之间圆形、长方形、扇形、菱形等图案就是画心了,这也是炕围画的点睛部分,一般以牡丹、梅花、松树、竹子、仙鹤、凤凰等内容为主,象征吉祥美好。
田坤记得母亲喜欢在画心四角画上葡萄、辣椒、茄子等点缀,都是地里常见的作物,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受母亲影响,田坤也喜欢从生活中找素材。“生活里见到的东西,我都能画,不过最喜欢的还是画人。人可以在不同场景里,变成不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中的人。”田坤的画构图饱满,色彩鲜艳浓烈,看一眼就能感受到那份对生活的热情。
从兴趣到责任
对于画画,田坤的创作精力总是很旺盛,2006年同心县文化馆建了新楼,有了更宽敞的画室,她更是一头扎进去,一幅接一幅地画。
“有一幅漆画《五谷丰登》我挺喜欢的,画了两个版本。”田坤说,2016年,她被宁夏文化厅推荐赴福建学习了40天的农民画漆艺,有两件作品被福建艺术馆收藏,还推荐到日本等多国展出,其中就包括漆画《五谷丰登》。画上是几个身着宁夏传统服饰的村民,围绕着一个双层的火锅,锅里都是丰收的粮食。在第二版中,火锅变成三层,又加了两个闽南服饰的人物,作为这次学习的纪念,画也因此多了一层意义。
“我画画的时候就这样,越画越有想法,这个笔就停不了。”说到这,田坤心里又有点遗憾。因为常年专注于画画,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还没画多少,孩子们却一转眼长大了,也没来得及给他们更多关注。“可不画不行啊,开始只是兴趣,后来对包括炕围画在内的农民画了解越来越多,才知道它的价值和意义,兴趣慢慢就变成了责任。”
老技艺的新生机
近些年随着房屋改造,很多炕围画消失了,现存的也因为老房子没人居住而显得寂寞。田坤采风的时候,每每看到这些熟悉的炕围画,都不免觉得惋惜。“那些旧房子不能住人了,但里面的炕围画上都有一层保护漆,过上几十年都好好的,清水擦一下灰尘,就像新的一样。”田坤说,这些炕围画在老旧房屋的衬托下,美得更出彩了。
她不甘心这样美的东西,因为人们居家习惯的改变而消失。于是联系厂商,把自己画的炕围画做成壁纸、装饰腰线,没想到还挺受欢迎,一些餐厅、宾馆装修会用它美化墙壁。此后开发的丝绸挂件、书签、贴纸、鼠标垫、抱枕、多功能垫子等文创产品,让炕围画再次走进现代居家,以及公共场所。
“我的作品得过几个奖,还被收藏了一些,文创产品销量也可以,说明大家还是认可炕围画,这让我感觉轻松多了。”田坤说,以前在她心里那根紧张的弦不总绷着了,也不总赶着画画,想多去外地学习,多推广这饱含乡土情感的艺术。(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