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开幕的2019南京国际艺术季暨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17日落下帷幕。短短几天里,来自境内外40余家画廊、美术馆与艺术机构,用影像、摄影、装置、油画、雕塑、设计、潮流制作等,为冬日南京献上了一个集多元艺术元素的艺术盛宴,呈现了不同语境下当代艺术的面貌,艺术家们更将触角伸向城市角落,让普通人与当代艺术“亲密接触”。
多元艺术元素 艺博会开启“南京模式”
作为此次南京国际艺术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国际艺术博览会,在国内首次打出“影像为主体”的艺术牌,境内外27家画廊和机构、50多位艺术家,为收藏家和观众提供了一次深入接触和了解影像媒介的机会。
知名画廊“空白空间”的展区如同一间露天视听室。观众席地而坐,戴上耳机,8位中外艺术家的影像作品通过一块块屏幕呈现眼前。李燎的作品中,一位整形美女演讲发言稿;童文敏的作品则是摔打铁条;王海洋的作品是用水彩或色粉制作一些动画——艺术,原来还可以这样。
有些展区更像“微型影院”,四方当代美术馆放映的是菲律宾艺术家谷口玛丽亚的作品《天上的汽车》,作品是对今日菲律宾马尼拉公共交通工具“吉普尼”汽车的全方位展示,并借此探讨公共交通之于人的影响。当很多参观者在观看这部作品后,受到不少触动。
展会呈现出的时尚多元的艺术元素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关注,曾在英国学习艺术设计的薛莱小姐看过展览后觉得每个艺术家的态度都十分真诚,许多作品观感上能够触达人内心的情绪。
来自媒体的赵丽女士认为此次艺展中艺术家不仅表达形式颇具新意,对材料的理解也很有创意,如“林大艺术中心”以铁锈为主题的一些绘画作品就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本次艺博会的展会现场还延伸至城市公共空间。几天来,每到夜幕降临,“南京眼”步行桥上,一件独特的艺术品就会点亮,这是著名当代艺术家托尼·奥斯勒(Tony Oursler)受艺术节之邀特意为南京创作的影像作品《电波》。
而更多的艺术家则将触角深入南京城的角落。16日下午1点,法国涂鸦艺术家S.ZONG来到南京茶南农贸市场,他不是来买菜的,而是以菜场为“空间”,创作一件艺术品。他的身边竖着一块白板,地上是一堆颜料……两个小时后,白板成了一件油画,也成为这个农贸市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遍布在南京城的20余个艺术空间与互动展览同时开展……
“当前,艺术已经成为民众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这是南京艺术季受欢迎的深层原因。”本次国际艺术季总策划人之一孔超对记者说,“在保留艺术本体的基础上,让艺术下沉到生活各种场景,让大家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让艺术对生活的改变变得可触及、可感知,让每一个市民都能有机会参与到艺术之中,可以说本届艺术博览会开启了‘南京样本’。”
前卫的艺术语言
思考当下的事儿
不同于传统的绘画、雕塑,当代艺术借助多媒体数字技术,在创作手段上得到了极大拓展,但在丰富艺术语言的同时,也让受众变得更加困惑——从事视频制作行业的晓青女士就频频发出“看不懂”“太抽象”的感叹。但其实,当代艺术并没有看上去那么高冷,相反,这些艺术作品更积极地参与到当下的社会生活,并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直面人类的种种问题。
来自德国的“候鸟空间”画廊此次带来多位艺术家的作品。中国艺术家柳迪的3D动画影像《L.E.M》通过装满动物标本的人体雕塑诠释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作品抽象,但许多观众仍能在动画中强烈感受到这一主题。
“候鸟空间”创始人卢玫对记者说:“不同于传统笔墨的表现,当代艺术家更在意身边发生的事。”卢玫带来的另一位日本艺术家铃木悠哉的作品《原图学——北京》就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所描绘的北京,创作者没有选择天坛这种符号,而是将市民阳台上挂着的衣物、路边的隔离墩、工棚的塑料围布“艺化”为极简的、晶体的、半对称的形状和明亮、炽热的颜色与图形。卢玫解释说,在这个“未来派”所喻意的城市语境里,艺术家将观众看似熟悉的地方投射、想象成含有无限可能性的未来愿景,从而让受众更加本质地理解城市和个人之间的互动与伴生关系。
信息时代,“算法”控制人的一举一动,深陷“推送陷阱”的人们似乎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逃离高科技的控制。上海“没顶画廊”艺术家苗颖的“硬核数据排毒”系列作品,就展现了一个信息时代的新型养生方式——“数据排毒”。艺术总监周冰心介绍,作品以空间、动画影像和VR装置,向观者推销一种生活方式——限制使用如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电子网络设备的生活方式。
来自南京的“问象当代艺术空间”创始人邢雪刚认为,欣赏当代艺术观众首先得放下对当代艺术的“芥蒂”,“其实每个人都可以看得懂,只是感受不一样。当然有些当代艺术家也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得太过高深。”
如何让当代艺术走近大众,邢雪刚提出:“其实两边都应该做一个减法:观众把这种芥蒂放下,然后艺术家讲得再简单一点,当代艺术才能更贴近普通人。”
当代艺术品
收藏前景广阔
一块块银幕,一座座装置,当代艺术品有着别样的意趣,那么这些作品如何走近普通人,当代艺术是否可以收藏呢?
卢玫告诉记者,政府和大企业委托制作,他们是当下当代艺术品的主要购买者。而在国外,除了专业收藏机构外,私人藏家对影像作品的购买已经兴起。
“法国、西班牙都有专门收藏影像和数字艺术的商家。”卢玫介绍,“比如说法国的藏家,他就在家里餐桌尽头把原来挂的一幅画,换成一个屏幕,屏幕上就是一个动态的图像,他跟动态的图像一起生活,他觉得没有问题,而且觉得很愉快。”
据她介绍,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把当代艺术品当成未来收藏方向的同时,国内的当代艺术品收藏也在起步。“我们在柏林的展会,三天卖掉一位当代艺术家29件作品。这次南京国际艺术展我们卖掉了两件作品,是上海的商家来买的。”
知名画廊“渡月文化”此次带来了博伊斯、刘丹、张小夏等艺术家的作品,联合创始人玟皓认为,南京文化底蕴深厚,本身就具有理解当代艺术的文化积淀,同时传统艺术在南京极为发达,传统笔墨也需要在当代进行更新发展,这是南京当代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潜在优势。
玟皓说,“南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文学之都’,是世界对南京人文底蕴的认可。你看这次展览,新加坡、德国等全球各地的重要艺术机构几乎都来了,这说明世界看好南京市场!”
普通观众也对收藏当代艺术品颇有兴趣。市民朱小姐说:“先不看价格,我觉得好几幅作品,就算放在家里面也不会显得突兀,如果有可能,很愿意尝试收藏几幅当代艺术品。”(记者 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