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世界中,人物画是核心的核心。虽然是与山水画、花鸟画三分天下,但本来,最讲究造型严格、有特指对象、可寻绎情节故事的人物画,应该在重要性上远胜于山水花鸟画。论笔墨形式,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有着共同的价值标准和审美体系。工笔写意、勾勒渲染、水墨浅绛青绿金碧,这些都是三方一致的。
但若论人物画的优势与独特性而为另二者所缺者,一是严格准确的造型能力,眼耳口鼻,手足躯干、透视解剖,骨骼肌肉走向,均要环环相扣精准不懈。画形若不准,歪眼斜鼻、双手过膝、佝偻驼背、五短身材,自然是人物画之大忌。二是有特指对象,画虎不成反类犬是低能,画美女不成改钟馗更是笑话,画屈原不能混同于杜甫,画貂蝉不能错以为是杨贵妃,画吴昌硕不能套用于齐白石,画骏马不能被指为蹇驴。三是可寻绎情节故事,《九歌》之“山鬼”、《大风歌》、霸王别姫、飞将军李广、竹林七贤、兰亭修禊、贞观之治、虎溪三笑、西园雅集,一直到甲午海战、辛亥革命、西泠创社四子、南昌起义、南湖红船等等,必须有历史有人物有故事有具体情节,山水画花鸟画显然没有这个优势。
古之人物画中肖像画的构形,具有明显的阴阳术数意识。最典型的即如“三庭五眼”或“五官三停”,面相十二宫之类的口诀。画人脸不取写实逼真,而是通过分类概括和赋予其含义解释,是从“类型”出发而不是从自然对象本真出发,从概念出发而不是从现实出发。因此,中国人物画的凭“善”恶伦理、凭“美”丑定式来作画而并不顾及千变万化的“真”,乃是一种“助人伦成教化”的传统思维方式的选择。它与西洋画油画的早期从宗教画和贵族肖像画出发,不惜一切地求“真”甚至画家兼为科学家的现象完全不同,西洋画讲究透视解剖、标本模特儿,重视再现式写生,在手法上强调画家必须取绝对忠实于对象的“写实”立场和能力,以逼真酷肖为主要目标;又在近代以来借助于科技进步的外部社会条件配合,才会由写实油画转向摄影照相术和电影电视等影像艺术。但在中国人物画的美学立场看来,这些都是不可想象的。
上古时代,先有立足于对象客观的抽象“符号”传统;到中古近古时代以下,再萌生人文主体的抽象“写意”传统;在这样横贯五千年的民族审美意识的贯穿和笼罩下,以中国的文化土壤,的确孕育不出写实逼真、酷肖再现的油画摹形式、摄影记录式的视觉艺术形式。这是事实,也是一种文化类型的规定。
落实到中国人物画,最典型的就是《芥子园画谱》,列目有《各家传神秘诀》《写真秘诀》:画人物脸部肖像有“浑元一圈”“三停五部”“两仪四象”“三光定准”以及“五岳虚染图”“十五骨节虚染图”等肖像口诀,更像是相面术的翻版和伸延。至于人物姿态如“抱琴式”“抱膝式”“牵马式”“煎茶式”“拨阮式”“垂竿式”“跌跏式”“担行囊式”“肩挑式”“两人对坐式”等等,都是一招一式的固定符号的意识,或曰是主“式”而不主“形”;只有符号的“式”,完全无视每个个体生动的差异变化。
齐白石早年以替人画肖像谋生,有造型能力,其时画肖像是画工之职曰“写真”“传神”。尤其是士绅大族为纪念祭祀祖先,需要高悬祖宗遗容画像供奉,其时未有摄影,只能靠画匠绘出之。据史料,齐白石早年画肖像画,有“大首”(头像)、“云身”(半身像)、“整身”(全身像)、“花整”(端坐全像)大类。请注意,在当时的民间画工中,这些都是流传已久,承续数十辈的“祖传秘诀”,作为固定的术语,它都是一些客体对象和主观赋意的结合体。比如,称“首”不称“头”;全身叫“整”;有姿态的坐式,又加一“花”字叫“花整”——局外人初初接触这些名词,完全茫然不知何指;只有在很狭小的画工行业圈内作为切口可以通行,这就是类型化即讲究“招式”的直接证据:表述的不是事实不是现象,而是一种主观的“式”(符号涵义)的行业职业认定。
只顾“类相”不问“眉目”;注重相术之口诀,忽视眼鼻口耳之情形,这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审美立场特征。从最早差可称为人物画或“画人物”之中,我们看到了陶纹岩画上的人物剪影符号方式,也看到了战国时《夔凤人物图》的平面线描符号定形的基本手法。今人谀称是高度概括和凝练,但我更愿意将之归为是一种早期阶段发育不成熟所必然带来的稚拙、生硬、粗涩、草率、简陋之态。即使到了第一代人物画大师东晋顾恺之时代,这种痕迹仍然不鲜见而处处可见。今存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唐摹本中,对仕女身形和脸部表情的刻画,仍然是过于简略粗疏、未关注人物面相和丰富表情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顾恺之负时代之盛名,但他的画论却高标自置脱离实际,比如他的“迁想妙得”;他的“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之中”的画学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在还未有经历描摹外形精确刻画之前,奢谈“迁想”、谈传“神”(而不是形),只关注一个局部的阿堵(眼睛)而置五官位置正形的大关系于不顾,这正是中国人物画在一起步就没有脚踏实地而是好高骛远的一个“失着”。事实上,从上古经秦汉再到东晋顾恺之,金石之凿铸让位于纸帛缣素,本来在人物画上去粗取精、去拙向巧、去劣存真,是一个于绘画史而言很有价值的历史阶段,只不过,这个阶段一直没有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