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艺术长廊
忆谢晋、谢添在银川拍片的日子(二)
2020-10-28 10:37:03   
2020-10-28 10:37:03    来源:银川日报

剧照:邢老汉和逃荒女在村上登记。资料照片

  影片《老人与狗》开机时间确定为1993年4月21日。此时塞北已进入多风季节,连日来出现沙尘暴天,有人提醒谢晋说,银川这地方每年四五月份,经常会出现沙尘暴天气,风刮得很厉害,要注意听天气预报……

  风沙天成就拍摄场景

  这天清晨,《老人与狗》摄制组浩浩荡荡开进南梁农场外景地,广袤的原野,风平浪静,天蓝地红,毫无征兆。原计划拍一场晴天的戏,一切准备就绪。

  谁知天公真不作美,眨眼间,凛冽的疾风卷着黄沙,驱赶着浑浊的云,如癫如狂呼啸着刮来。瞬间沙云蔽日,飞沙走石……

  谢晋当机立断,转换机位,改拍第8场戏:

  大路上,一群从南边来的逃荒人,成群结队地走过,他们背着行李,挎着篮子,多数是妇女,有的还领着小孩。一个三十多岁的逃荒女(斯琴高娃饰),衣衫褴褛,手拄打狗棍,拖着疲惫的脚步艰难前行。

  逃荒人群中有一个不满周岁的娃娃,坐在箩筐中,她啼哭不止。风声、犬声、娃娃清脆的啼哭声,构成了荡人心肺的一首“逃荒曲”。

  飓风揭去了邢老汉农舍上的麦草,门窗猛烈地拍击摇晃,发出恐怖的声响……场外围观看热闹的当地老乡,为了遮挡风沙,他们一个个从头到脚用布包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黑黑的眼睛。

  风沙弥漫铺天盖地,只见谢晋站在一处高坡上,他手拿话筒镇定自如地指挥着拍摄,脸膛、耳朵、眉毛、嘴唇全挂上了一层沙土,眼镜蒙上灰尘,成了“柔光镜”。肆虐逞凶的沙尘暴无孔不入,使人憋闷得难以呼吸,谢晋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却一如既往,不时地发出赞叹:“嘿,真是昏天黑地呀,太真实了,这气氛好!”

  此时辽阔的原野上能见度不到三米,然而谢晋指挥拍摄的洪亮嗓门却能让百米开外的人都听得见。抬头仰望风沙中谢晋略驼的背影,面对他不减当年的艺术激情,一种崇敬爱戴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真挚情感提升作品艺术价值

  4月26日上午,摄制组赶拍第48场古城门外赶集的戏,这是一出大型的群众场面,邀请的群众演员多,其中来了一位拄拐杖的老人,他脸颊塌陷,寿眉低垂,弓腰驼背。恰巧被忙碌中的谢晋看见了,他急忙搬把椅子,让老人家坐下。又快步端来一杯热茶,递到老人手里,还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要多加照顾。老人急忙起身频频点头致谢。

  时光飞逝,岁月如流。《老人与狗》前期拍摄已进入尾声,不久摄制组将回上影厂拍摄内景和后期制作。在“五一”劳动节这天,最后拍摄第45场戏:

  逃荒女终于在邢老汉家落脚了。他们没有热闹的婚礼,没有新婚的穿戴,更没有结婚的摆设,而替代一切的是邢老汉那间破旧的土坯房,那用残木围就的院墙和房前屋后茂盛的红柳。新婚之后,两人羞涩相拥,情意缠绵。一天清晨,他们去屋后砍柴……这场戏是谢晋导演经过周密思索后构思出来的,将原剧本第45场戏由内景改为外景,以便增加劳动场面和生活气息。

  逃荒女抱着一大捆刚刚砍下的红柳放到邢老汉身边,她随手抹了一把额上的汗水。邢老汉心疼地摸着她的手说:“别累着!”逃荒女摇摇头又去砍柴,邢老汉望着她……

  “停!”谢晋喊了声,走过去对谢添说戏:“老汉的目光再望得久一点,这目光里闪耀着强烈的喜悦,透露出对逃荒女深挚的爱!”

  “预备——开始!”谢晋发出口令,摄影机在轨道上缓缓移动……当逃荒女转身又去砍柴时,邢老汉久久地望着她的背影,那目光明亮闪烁,犹如两团燃烧着的火……

  “有深厚的历史感,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沉的情思,是影片《老人与狗》有别于其他影片的个性色彩。‘思索、哲理’是这部影片特定的个性,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个‘个性’,要知道文艺作品重要的就是‘个性’……让观众看后产生联想,思索,使影片有深度,耐看,耐人寻味。”谢晋带有总结性地说。

  我聆听着,思索着,仿佛有一股暖流在胸中激荡,顿时明白了为什么谢晋拍的电影感人至深、充满浓郁的人情味。原来他自己就是一个感情丰富、品德高尚的人啊。(隋诚/文)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石卿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