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银川,大部分没到过这里的人首先会想到大漠、戈壁和沙尘暴。
地处西部高原的银川,被广袤无垠的腾格里和毛乌素沙漠环抱。很少有人知道,在这样一个干旱少雨的地方,居然有“七十二连湖”密布其间。“月湖夕照”“连湖渔歌”“南塘雨霁”等湖泊景观,自明清以来便是西北盛景。
当然,也很少有人知道,波光荡漾、鱼跃鸟鸣的湖城美景,曾经历了怎样的去而复返。如今,在西北地区粗犷豪放的主基调上,一抹温婉秀丽的湖光令银川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塞上湖城”的美名逐渐传播开来。
银川湖城的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为灌溉而兴修的秦渠、汉渠,在滋养万民的同时,也缔造了大大小小的众多湖泊。从三国时期开始,黄河宁夏段多次改道,每一次都会形成新的湖泊。及至清朝,“塞上湖城”的美名不但传向四方,也走入史书中。乾隆年间的《宁夏府志》这样注解“连湖渔歌”:老鹳湖,在李俊堡,出鱼,周围数十里,水澄澈,无蒹葭,望之淼然,贺兰倒影,野树环匝,渔子操轻舟出没烟波,真有江乡风色……《宁夏府志》还记载,当时的宁夏县、宁朔县境内,共有49个这样的湖,众多水域面积在1000亩以下的小湖,并未统计在内。
不过,这些散落各处的“宝珠”,后来因种种原因消失,被一座座农场取代。面对着一块块农田,人们只能在连湖农场、西湖农场、暖泉农场等名字中遥想当年碧波万顷的模样。
在品尝了生态恶化的苦果之后,“生态立市”的主张终于在新世纪被叫响。银川市倾全力打造“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塞上湖城”城市品牌。
2002年,当地专门成立了银川市湿地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市湿地保护管理的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自2009年以来,银川已累计投入湿地保护工程项目资金约34.5亿元。先后编制了《银川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规划(2005-2006)》《银川市湿地保护规划(2007-2020)》和《银川市湿地保护与利用战略规划(2018-2030)》。银川市人大相继出台《银川市水资源保护条例》《关于加强黄河银川段两岸生态保护的决定》和《关于加强鸣翠湖等31处湖泊湿地保护的决定》等。
同时,银川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有效提升市民保护湿地的意识。
近些年,当地大规模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接连开工。集防洪、排水、生态、景观、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爱伊河工程,连接了七子连湖、华雁湖、海宝湖、小西湖和阅海等10余个湖泊,形成1700多公顷的水面,成为市区重要的湿地生态带和风景线。银川市东南水系建设工程和西北部水系整治工程的实施,让鸣翠湖、宝湖、月牙湖、南湖、章子湖、孔雀湖等湖泊得到扩湖整治和退田(塘)还湿。南塘湖、流芳园、丽景湖、金波湖等市内小型湖泊经过清淤改造和美化后,为市民营造了舒适的生态空间。
银川市湿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吕金虎表示,目前,银川市区湿地率达到10.65%,湿地保护率达到了78.5%。已有5处国家湿地公园、1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6处自治区级湿地公园。自2002年以来,银川市区空气湿度从30%提高到了目前的50%。
水不断流、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现在的银川,“塞上湖城”的面容越来越美了。(记者 马学礼 黄康 肖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