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外界 -> 光明日报看宁夏
头版导读文章+两个整版!今天,光明日报重磅聚焦新时代背景下的闽宁协作
2020-09-03 10:02:46   
2020-09-03 10:02:46    来源:光明日报


2020090301_big.jpg

光明日报头版

  9月3日,光明日报用头版导读文章+两个整版聚焦新时代背景下的闽宁协作。

一起来看!

↓↓↓↓↓

2020090305_big.jpg

光明日报5版稿件

  【脱贫攻坚·东西部扶贫协作】  

  闽宁协作24载 海风吹绿黄土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4年,百年中近四分之一的长度。自1996年以来,福建和宁夏,携手走过了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征程中最关键的24年。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走进扶贫车间,同正在加工制作纸箱的村民们亲切交流。这个由福建泉州德化县援建的扶贫车间,是闽宁协作中一百多个扶贫车间中的一个。

  24年来,由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由起步时的单向帮扶拓展为两省区双向互动、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由资金、教育和医疗资源帮扶延伸至市场参与、产业融合,形式不断创新、内容渐次丰富,“闽宁模式”成为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典范。

  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推动下,通过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贫困人口减少93.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2.9%下降到2019年的0.47%。“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宁夏海原县史店乡田拐村是闽宁协作示范村,近年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24载携手,“闽宁”二字成为固定搭配

  近段时间,讲述“干沙滩变金沙滩”奇迹的电视剧《闽宁镇》,正在紧锣密鼓拍摄中。

  就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西侧的荒滩上,20多个土坯院落搭建了起来。剧中人物马喊水的“家”里,仅有的几件家具摆设最大化还原了20多年前的模样:一切都散发着被贫困缠绕着的无奈和悲壮。如今,再回到三百公里外的西海固,也寻觅不到记忆中的场景了,迁出地已草丰林茂,被青山替代。

  20多年过去,西海固的移民在闽宁镇的新家园不仅脱了贫,还过上了小康生活。闽宁镇原隆村村民海国宝感叹:“我们搬出穷窝窝,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从剧本到现实,闽宁镇的变迁集中展现了闽宁协作24年给宁夏带来的深刻改变。

  24年间,两省区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这条主线,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总结帮扶经验,解决重大问题,制定帮扶举措,督促成果落地见效。

  闽宁协作,是两省区每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工作的“一把手”工程。仅2019年,福建省委就有7次常委会、4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省政府18次常务会议和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动闽宁协作;宁夏党委、政府相关会议都将闽宁协作作为最重要的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贯彻部署。

  在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城阳乡长城塬食用菌园区,从农民成长为技术员的庞会勤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菌种生长情况。得益于福建专家的指导,园区建立起了菌种培育、食用菌生产、分拣包装、冷链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循环产业链,生产的杏鲍菇、鸡腿菇、袖珍菇等畅销兰州、西安等地。

  菌菇产业在宁夏扎根,离不开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1997年,抱着科技改变贫穷面貌的信念,林占熺带着六箱菌草种子来到宁夏贫瘠干旱的南部山区,经过无数次试验,将“水土不服”的菌菇在当地试种成功。20多年间,一株菌草植遍宁夏山川,菌菇产业逐渐成为当地群众脱贫的“致富伞”。

  24年来,福建省先后选派11批183名挂职干部到西海固,2000多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院士专家等参与闽宁协作。福建省财政累计投入无偿援助资金19.36亿元,对口帮扶市县区投入7.11亿元,修建了一批水利、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支持建设了闽宁镇和110个闽宁示范村,援建医院、卫生院(所)等项目323个,近60万宁夏贫困群众受益。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既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党对扶贫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具体体现。”福建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黎昕说,以闽宁协作为代表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4年来,“闽”和“宁”两个字因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紧紧连在了一起,历经时间沉淀,成为一个固定搭配,一个执手相携、深情协作的代名词。

  24载接力,交往深度造就协作厚度

  从福建帮助宁夏贫困地区打下第一眼水窖、建起第一所希望小学,到福建企业家陈启德在贺兰山下酿出葡萄酒、第一个宁夏特色产品展示馆在福建落户……闽宁协作在越来越密切的你来我往中,不断走向深入。

  早在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推进东西部对口协作的战略部署。作为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同志明确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指导原则。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1996年国务院文件提出的原则为12个字,即‘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而福建确定闽宁协作原则时发展为16个字,增加了‘长期协作’4字。”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蒋文龄说,此后,国家几次调整东西部对口协作关系,但宁夏和福建的协作从未变化,正是这种长时间的深度协作,造就“闽宁模式”的厚度。

  省对省、市对市、县对县、乡对乡、村对村……目前,福建30多个县(市、区)先后与宁夏9个贫困县(区)结成帮扶对子,105对乡镇、134对建制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这种深度协作,使帮扶触角一直下沉延伸,直抵“神经末梢”。

  固原市西吉县偏城乡涵江村,曾叫“烂泥滩村”,在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的帮扶下,短短几年,村里建起了扶贫车间、种植扶贫基地,村容村貌、村民生活彻底改观。“这都得益于闽宁协作带来的机遇。”涵江村驻村第一书记秦振邦说。

  除了涵江村,在宁夏,南安村、惠安村、泉港村……这些因闽宁协作焕发新生的村庄,都以福建的地名为名,将这种跨越山海的深情永远刻画在了宁夏的大地上。

  24年来,从经济民生到科教文卫,从政府推动到市场接棒,“闽宁模式”从一开始就引入了最活跃的市场要素。

  2012年,在闽宁挂职干部牵线搭桥下,福建企业家林小辉在固原市隆德县投资建设闽宁扶贫产业园。园区建成后,福建企业家成了他最早的动员对象。

  基于当地资源禀赋,中草药加工企业来了、马铃薯深加工企业来了……园区引进企业51家,其中闽籍企业12家。2019年,园区解决就业2213人,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277人。工厂化生产不仅带动农户种植增收,还通过产销对接解决当地农副产品“卖难”。“借助闽宁协作,闽商也找到了发展的新机遇,实现了互利共赢。”林小辉说。

  “在东西部地区的深度协作中,基于双方资源优势结合的产业互动,是帮助西部脱贫和东部产业转移实现双赢的有效方式。”蒋文龄表示。

  近年来,闽宁两省区合作建设了一批闽宁产业园(城),签订50多项投资协议,形成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纺织轻工、风力发电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目前,福建在宁夏企业5700多家,安置当地劳动力就业10万多人,闽籍在宁从业人员8万多名。

  24载沉淀,新时代展现全新作为

  2020年2月27、28日,来自宁夏六盘山区的315名劳务人员,从固原乘坐包机飞赴福州。

  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形势下,今年以来,闽宁两省区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加大劳务协作,齐心协力开设返岗通道,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在福建,宁夏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务工就业时可享受当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福建对每年在闽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给予相应的交通补助和就业奖补。

  在宁夏,有关部门对闽籍企业全部摸底,对疫情造成生产经营困难的,逐一帮助解难题。截至2020年7月,宁夏共向福建输送1908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其中1482人为新增就业。

  “历经24年的闽宁协作已站上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副教授陈晓斌认为。

  8月,由福建融侨集团在固原投资建设的融侨丰霖(宁夏)肉牛生态产业园养殖示范区试运营,通过发挥福建企业在资金、市场方面的优势,嫁接宁夏肉牛养殖资源,重点打造牛肉品牌,促进固原高端肉牛养殖业深加工。

  自2019年起,闽宁两省区以消费扶贫为切入点,通过线上线下发力,开始在区域合作中建立长期稳定供销关系。2020年5月,宁夏优质特色产品泉州展示展销中心开业暨盐池县消费扶贫农产品展销活动在泉州市洛江区举办。宁夏盐池滩羊肉、小杂粮、黄花菜、葡萄酒等特色产品吸引了不少福建居民。

  目前,已有22家宁夏农特产品展示展销馆在福建各地落户。2019年,福建采购、销售宁夏9个贫困县和永宁县农特产品10.76亿元,带动2741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2020年上半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消费扶贫总额依然达到8.4亿元。

  宁夏扶贫办主任梁积裕表示,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绝对贫困将逐渐成为过去时,但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深化区域合作的全局,这项始于扶贫的协作机制,将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光荣的使命。(光明日报报记者 王建宏 高建进 张文攀)

  【长镜头】  

宁夏:借力借智 探索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路

  “我种的是2019年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引来的新品种香菇,一共采摘了5000多斤,收入过2万元呢。”最近,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利民村的70多座菌菇大棚正陆续出菇,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宝山说。

  蘑菇生长喜凉怕热。每年5月至10月,食用菌的南方主产区多因高温湿热无法出菇,但在宁夏南部山区,高海拔的冷凉气候非常适合菌菇生长。

  24年前,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启动,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第一次将菌草技术带到西北内陆的黄土地。经过无数次攻关试验,菌草一改“水土不服”,逐渐在宁夏“安家落户”。菌草种植也因此被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重要项目之一。

  多年来,福建科技专家踏遍宁夏山川,开展菌草品种引进、技术攻关、种植推广和技术培训。“菌草种植已从宁夏最南端扩展到了宁夏北部的闽宁镇,经过不断筛选试验,菌菇品种逐渐丰富,菌草产业初步实现了全产业链的循环生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凸显。”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林戎斌说。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福建省德化县援建的扶贫车间内,在家门口务工的村民正在装配纸箱。

  一株菌草,为宁夏开门创新、汇集科技资源投石问路。从生物到农业、从生态环保到能源化工,通过合作共建研发中心、组织开展“福建院士专家宁夏行”活动等,福建和宁夏科技协作领域不断拓宽。

  根据宁夏产业发展所需,300多人的闽宁科技合作专家库为宁夏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域辐射全局。闽宁20多年来的科技协作实践,为宁夏在全国范围内吸引创新资源、聚集创新人才、提升创新能力,借力借智打造创新“隐形翅膀”奠定了基础。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东西部联动和对口支援等机制来增加科技创新力量,以创新的思维和坚定的信心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

  在开放创新的行动指南下,2017年,科技部与宁夏提出建立“科技支宁”东西部科技合作长效机制,汇聚东部发达省区和科研院所力量,在人才引进培养、科技项目联合攻关、科技园区结对共建等方面与宁夏开展深入合作。

  目前,与宁夏开展科技合作的东西部省市达29个,高校、科研院所达270多个,形成了广泛合作的格局。

  欠发达地区的先天劣势决定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路径。近年来,宁夏柔性引进24个科技创新团队,吸引5500多名科技人才参与宁夏科技创新活动,130多位两院院士参与宁夏科研项目与战略咨询项目合作,中国工程院组织14批、50多人次的院士团队来宁夏开展“院士行”活动,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撑。企业“周末工程师”“假日专家”等方式集聚了一批能够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创新力量。

  随着平台的搭建,越来越多创新要素加速向宁夏流动——中国首个枸杞研究院落户宁夏,宁夏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共同组建中国(宁夏)奶业研究院开展全产业链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服务,中国工程院在宁夏建立了西北首家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地方研究院,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宁夏分院在宁夏石嘴山市揭牌成立……

  围绕重点产业、聚焦瓶颈问题,宁夏与东部院校、企业共同实施各类科技合作项目600余项,带动总研发投入超过75亿元,引进转化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580多项,攻克了一大批关键技术瓶颈,形成一系列“单项冠军”。

  “东西部科技合作不仅为宁夏加速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道路注入了新活力,更为欠发达地区走开放创新之路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宁夏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郭秉晨说。(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 高建进 张文攀)

  【扶贫印记】  

  扶贫勇担当,携手奔小康

  讲述人:挂任宁夏永宁县委常委、闽宁镇党委副书记 张延能

  我是来自福建漳州的挂职干部。两进宁夏,援宁四载。在我心中,福建和宁夏都是故乡。

  2014年,担任福建省漳浦县霞美镇党委书记的我,第一次来到宁夏,挂职彭阳县县长助理。此后的两年,我走遍彭阳的山水沟岔,下乡调研、招商引资、对口帮扶协调,深刻感受到宁夏与福建人民的深情厚谊。

  岁月流转,初心不变。2018年8月,作为福建省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成员,我再到宁夏,挂职永宁县委常委、闽宁镇党委副书记。闽宁镇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示范窗口,我深感帮扶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如果说第一次来宁夏我主要是在做“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工作,那么这一次,我关注的则是移民脱贫后怎么致富奔小康的问题。

  援宁期间,有两件事对我触动特别大:一是当闽宁镇刚接入自来水时,当地群众希望干部不要太快关上水龙头:“让我们多听听这流水的声音。”二是当干部把每户一两万元生态补偿款存折交到群众手里时,有的不愿意接:“能不能给我们现金,因为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钱。”这反映了当地群众对脱贫致富、过上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也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利用东西部产业对接,开展产业扶贫是当前闽宁镇的主攻方向。这两年,利用各种机会以商招商,引进富贵兰服装加工项目,引导闽籍企业青川、亚通管业增资1.36亿元实施技改扩产……随着一拨拨福建企业前来投资建厂,带动闽宁镇就业近1800人,举办就业技能培训452人次,带动5500个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扶贫的力量要延伸至产业发展全过程,延伸到东西部协作全链条。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抓招商产业落地,也要抓产品销售、提质增效。为带动闽宁镇特色农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闽宁镇与福建漳州台商投资区合作,设立闽宁协作扶贫展厅,助力产品推广销售。

  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依靠闽宁协作,闽宁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闽宁镇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2019年,全镇移民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3970元,贫困发生率从11.6%降至0.197%,最后一个贫困村原隆村脱贫出列,闽宁镇还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闽宁协作,让远隔万水千山的黄河水与闽江水相汇相融。2020年7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我备受鼓舞和鞭策,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甘做一颗小水滴,融入闽宁协作的广袤大地中。(光明日报记者高建进、王建宏采访整理)

2020090306_big.jpg

光明日报6版稿件

  瞄准国内大循环 推动闽宁协作开新局

  从1996年开始,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经过24年的山海协作和一批批援宁群体的接续奋斗,闽宁对口扶贫事业不仅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也为中国和世界的减贫事业贡献了“闽宁智慧”和“闽宁方案”。面对新时代新发展格局,闽宁协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聚焦问题、深化协作、巩固成效上继续发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我国扶贫开发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在宁夏闽宁镇任教的马学龙老师和学生们在一起。

  闽宁协作24年的启示

  闽宁两省区对口扶贫协作逐渐探索形成了“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积累了具有闽宁特色的对口扶贫协作的宝贵经验。

  坚持制度自信,注重发展效能。闽宁两省区自然条件、区域位置、经济社会发展等都不同,只有紧紧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一盘棋等制度优势,才能在各方面集聚资源、凝合力量,切实将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闽宁协作的落地成效。在闽宁协作24年的历史进程中,两省区干部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构建完善了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东西联合、多方联动的大扶贫格局,有力助推了西部贫困地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分类统筹,突出精准施策。分类统筹、精准施策既由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性质特点所决定,也是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内在逻辑要求。在闽宁协作24年的历史进程中,两省区干部群众始终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立足双方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按照分类统筹、精准施策、循序渐进的方针,切实做到结对帮扶精准、产业带动精准、劳务协作精准、人才支援精准,将宁夏所需与福建所能通过一个个项目、平台逐一对接落实,体现了闽宁模式精准推进的强大效能。

  坚持真抓实干,创新协作机制。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成熟的范式和经验可以借鉴,需要两省区干部群众集中智慧和力量,共同应对难关、破解难题。在闽宁协作24年的历史进程中,两省区干部群众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薄弱环节,实行靶向施策,集中力量破解重点难点问题,在对口扶贫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协作机制,探索出了一系列符合实情、切实可行、具有实效的协作新机制,有力助推了闽宁对口协作在更广范围、更深领域上不断深化。

  坚持滴水穿石,做到久久为功。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推进东西部对口协作的战略部署。时任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同志提出“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指导原则。在闽宁协作24年的历史进程中,两省区干部群众始终把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开创的好经验好做法,用“滴水穿石”的精神,一届接着一届抓、一任接着一任干,共同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和“闽宁经验”。

  打造闽宁协作“升级版”

  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决战脱贫攻坚任务的收官,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也将迎来新机遇。

  面向新发展格局,闽宁协作要有新思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内外大势,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着眼我国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闽宁协作要紧紧围绕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特别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等重大举措带来的政策、项目、资金等“红利”,充分发挥双方长期协作积累的资源优势、平台优势、项目优势等,找准闽宁协作在内需体系重建、国内市场扩大等方面的新契合点、新增长点,全方位融入国内大循环经济体系,更好地育新机开新局。

  面向决战脱贫攻坚,闽宁协作要有新作为。在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这是对闽宁两省区干部群众24年接续扶贫协作工作的充分肯定,也对闽宁协作在决战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提出了更高期待。闽宁两省区干部群众要以此为新起点和新动力,吹起决战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坚持高位谋划推动,以“敢为人先”的勇气、“不夺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念,持续深化拓展扶贫协作的领域、范围,以干事创业的大担当展现新时代闽宁人的大作为。

福建援宁干部李辉钦在闽宁镇的扶贫车间当起了主播。

  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闽宁协作要有新成效。对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事业而言,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并不是终点,而是开启更高层次、更多领域、更广范围协作与合作新征程的起点。闽宁两省区干部群众要聚焦聚力全面小康目标实现后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和对口扶贫工作提级升档新要求新任务,充分发挥闽宁两省区资源互补的优势,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质量、扩大开放程度,推动闽宁协作进入新阶段、展现新成效。

  推动闽宁协作育新机开新局

  闽宁协作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化区域合作,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的要求,坚定信心,持续发力,立足国内大循环,在深化东西部大合作过程中实现闽宁大发展。

  立足大循环,激发新动能。要进一步打通两省区内部扶贫协作产业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渠道,特别要依托东西部协作,推动形成相对统一的扶贫协作产业要素市场,更好实现要素间的强强组合和充分流动,为两省区扶贫协作注入新的内生增长动力。要深刻把握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大趋势,着力构建完整的扶贫协作产业链条,更加注重利用特色产业、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培育产业集群、增强竞争优势,在实现闽宁内部经济小循环同时,更深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要优化扶贫资金项目的投入方向,更大力度向民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领域集聚,并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支持和收入补贴力度,切实将西部贫困地区庞大的人口基数转化为有效的消费需求。

  深化大合作,凝聚新合力。要进一步提升产业合作水平。坚持把优势互补产业对接作为新增长极,更加紧密地将“新宁夏”建设、“新福建”建设与福建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以福建先发优势带动宁夏后发效应,实现合作共赢。要进一步提升平台合作水平。不断扩展以福建自贸区和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为主体、以闽宁扶贫产业园等为延伸的平台合作体系,将双方的资源要素融入由扶贫协作搭建起来的循环网络中,不断提升扶贫合作的质量和水平。要进一步提升智力合作水平。充分利用福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超越的新机遇,加大双方在科技创新、贸易投资、劳务协作、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领域交流合作,更好地推动“闽宁协作”向“闽宁合作”转变,实现机遇共享、发展共赢。

  推动大发展,实现新目标。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大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闽宁两省区党委要坚定信心,不断增强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以更高的站位、更实的举措,为闽宁协作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过程中育新机开新局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要完善对口协作制度体系推动大发展。着重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的新情况以及“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新背景,用更加系统的制度安排,盘活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发展。要激发贫困地区脱贫内生动力推动大发展。通过技能培训、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形式,切实激发贫困地区群众在扶贫协作中的首创精神和奋斗精神,推进闽宁协作不断深入,实现智力大发展、产业大发展、生态大发展、民族大团结。(作者:陈晓斌,系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副教授)

  从生态扶贫走向生态富民

  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闽宁协作的重要经验是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24年来,闽宁生态扶贫持续推进,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案例,探索出了一条共创绿色美丽家园、共奔美好小康生活的共富之路。

  在认识上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先导。早在2000年,福建就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强调“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福建省委省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全省人民坚持不懈奋斗,念好“山海经”、种好“摇钱树”、做好“水文章”,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森林覆盖率连续40年保持全国第一。2016年6月,福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017年在国家首次发布的绿色发展指数中,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位居全国第二位,生态美成为福建发展的优势。

在宁夏六盘山区,闽宁协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山绿民富。

  福建对口帮扶的宁夏固原所在的西海固地区,位于宁夏中南部,曾经十年九旱严重缺水,自然条件严酷,“苦瘠甲天下”,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远离干旱、风沙、贫困,实现山绿民富,成为宁夏西海固地区人民心头的梦想。生态禀赋上的巨大差异,为闽宁生态扶贫协作带来机遇与挑战。把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经验,通过生态扶贫协作的方式,移植到宁夏的生态建设上,成为闽宁两省的重要共识。

  在发展规划上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谋定而后动,规划先行。闽宁镇的建设就是一个生动例子。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实施了“造福工程”,对没有条件脱贫致富的地方实施整村搬迁。这一理念与做法很快就推广到对宁夏的生态扶贫之中。新建闽宁村、闽宁镇,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推动建设的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点。针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把自然环境不适宜居住地区的群众集中搬迁,按照生态要求建设新城镇,为贫困地区生态修复留下空间,为集约发展打下基础,为生态扶贫闯出一条新路。

  如今的闽宁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2019年,全镇移民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3970元,贫困发生率从11.6%降至0.197%,最后一个贫困村原隆村脱贫出列,闽宁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从刚开始的“两不愁三保障”到现在的移民脱贫后的致富奔小康,闽宁镇成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成功案例,产生了巨大的示范带动效应。

  在产业合作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因地制宜发展菌草产业,实现生态技术转移与生态项目对接。1996年闽宁签订对口扶贫协作协议之后,福建带去宁夏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教授的菌草项目,并由此发展成为闽宁对口扶贫的第一个产业。经过广大援宁群体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如今,菌草产业链在宁夏各地得到全方位延伸。从帮助农民种菌草,到在当地建设菌草工厂,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加工营销体系,正是菌草产业的成功推广,既改善生态又增加收入,让宁夏农民尝到了发展生态产业的甜头。同时,福建省组织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科院86位专家到宁夏蹲点服务,帮助实施生态扶贫工程,帮助固原市制定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工程战略发展规划,确定总体发展布局,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并重点打造了六盘山云海梯田、中蜂、食用菌、中药材等增收致富的生态产业。

  如今,绿色发展理念在闽宁产业对接中全方位体现。在引导福建企业到宁夏发展污染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闽宁齐心协力,利用宁夏特色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把生态产业链延伸到农家,从根本上挖掉生态致贫的“穷根”。固原市彭阳县建起了“闽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基地”,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体现在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发布多项生态扶贫政策文件。2018年1月,《生态扶贫工作方案》提出,到2020年,贫困人口通过参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发展生态产业,收入水平明显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20年4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推进会,就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具体的解决办法,从生态扶贫走向生态富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决胜决战脱贫攻坚之际,闽宁将进一步致力于把生态扶贫、生态协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让生态文明真正惠及闽宁广大人民群众,奋力在宁夏开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作者:陈仁芳,系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加强东西部科技合作 撬动西部高质量发展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科技援助与协作作为对口支援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帮助受援地区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进而推动对口支援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闽宁科技协作就是东西部科技合作的典范。

  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是闽宁科技协作的显著特点。闽宁专家根据宁夏所需、福建所能,不断攻克菌草产业、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等技术难题,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在六盘山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闽宁通过科技协作发展畜牧养殖,开发特色农产品种植,推进“产业+生态+科技”的开发新模式。闽宁科技协作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在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实现生态恢复和科学种植双赢,成为宁夏中南部贫困地区乡村发展的特色。六盘山地区冷凉蔬菜呈现集群发展之势,草畜产业和百万头肉牛养殖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等产业的多渠道发展,为产业市场人才资源提供更大空间。一系列闽宁科技协作举措,补齐了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短板。

福建一家食品企业,吸纳了大量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员工。资料图片

  产业融合发展是闽宁科技协作的关键模式。为持续推进闽宁科技协作良性发展,宁夏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引导本地企业加入闽宁科技协作行列,通过学习培育一批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探索各种产业发展模式,将区域特色产业、民俗文化等相关产业有机融合,采取生态保护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因地制宜的开发措施,福建通过人才、科技、市场等,帮助宁夏提升“造血”功能。福建省援建的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就是闽宁科技协作的典型示范。

  破解难题是闽宁科技协作的重要着力点。闽宁两地通过科技市场、科技政策、技术成果、企业需求、人才交流等科技动态信息,促进两地互联互通、深度合作,有效避免了以往跨区域科技协作容易出现的信息时效性差、信息不对称、专家难以匹配、技术需求对接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及风险性等问题。两地科技部门抓住科技对口支援领域的“关键少数”,创建以研究机构为平台、研究项目为纽带、成果转化为目标的科技精准对口支援服务机制。宁夏引进福建企业在西吉县种植冷凉蔬菜、油用牡丹、绿化苗木,有效改变了农业产业结构,取得良好的市场效益。泾源县针对苗木产业结构转型和市场开拓的新形势,结合当地良好自然条件和群众种植苗木基础,引进福建苗木科技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的组织模式,形成公司研发品种、培育种苗,群众种植,公司市场销售的产业化模式,全面提升了泾源苗木的生产规模与品质,推进了泾源苗木产业的结构化转型。

  近年来,宁夏的东西部科技合作范围从福建进一步拓展,开展科技合作的东西部省市达到29个,高校、科研院所达270多个,形成了广泛合作的格局。宁夏还柔性引进24个科技创新团队,在创新和转化方面形成了一批“单项冠军”。以闽宁协作为代表的东西部科技合作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正成为撬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杠杆。进一步加强东西部科技合作,必将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而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作者:田光锋,系宁夏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编辑】:闫文丽
【责任编辑】:闫文丽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