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外界 -> 光明日报看宁夏
沙荒地里刨“金”
2023-09-11 16:43:10   
2023-09-11 16:43:10    来源:光明日报

QQ图片20230911161607.png

  讲述人:宁夏园艺技术推广站站长、宁夏蔬菜产业首席专家 蒋学勤

  沙漠戈壁历来是农业的梦魇。西北内陆的宁夏,被毛乌素沙地、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包围,有不少沙荒地、戈壁滩,一度被视为农业禁区。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宁夏组织大规模生态移民,曾经荒无人烟的戈壁滩陆续迎来新主人,规模化的农业生产逐渐形成。然而,自然条件的先天不足让传统农业发展屡屡受挫,移民难以安心扎根,那些年,在迁出区和迁入区“两头跑”的现象非常普遍。后来,宁夏引黄灌区设施农业的发展带给我们很大启发,沙荒地远离工业生产,空气、水土基本无污染,丰富的光热资源能够很好地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何不在沙荒地上发展设施农业,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思路一变,说干就干!借着年年举办的全国知名蔬菜销售商走进宁夏的活动,我们引进实力强的龙头企业落户宁夏,开发利用沙荒地,发展设施农业。来自深圳、海南等地的企业在宁夏银川的移民村,建起了上千亩的连栋拱棚,尝试在戈壁滩上种蜜瓜。

  一开始,种蜜瓜的日子可没想象中那么“甜”。种植企业百思不得其解:水也没少灌,为什么连片瓜秧还是干蔫?我们组织技术人员去现场查看,找到了根因:沙地土质不保水,前脚浇完水,下一秒就“哗哗”渗下去了,用传统的土壤栽培经验进行沙地种植,植株非常容易缺水打蔫甚至干死。为此,我们园艺技术推广站尝试在沙荒地上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采取“少量多次”的施肥灌水模式,反复试验,最终根据气候变化确定了灌溉频次、灌溉量、灌溉液浓度,每两三天浇一次水,甚至一天浇两三次水,制定了沙地蜜瓜增产管理技术标准,植株成活率和产量大大提升,同时还减少了化肥施用量,蜜瓜品质也上来了。

  金灿灿的蜜瓜让人尝到了甜头,如何带动更多农民参与种植、增收致富?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移民大多没有从事过瓜菜生产,到了田间不知道从哪下手,于是我们就组织技术人员手把手教起垄、覆膜、铺滴灌、定植、吊蔓等,再动员种植能手带头分片承包土地、订单种植蜜瓜。我们集中供应种苗、化肥等,技术人员巡回指导,集中收购、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移民种植蜜瓜人均年收入3.5万元以上,懂技术的人冬闲时间还跑到海南的种植基地打工,日子是越来越甜蜜了。

  这两年,宁夏实施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和效益倍增计划,从山区到川区,从沙荒地到黄土塬,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如今,宁夏的黄河东岸,沙地高品质厚皮甜瓜形成了产业带,大棚种植网纹蜜瓜1.2万多亩,还打通了生鲜电商平台销售渠道,远销北京、上海、香港等30多个城市,最远到了东南亚的餐桌,蜜瓜亩产值达到2万元以上,真正把“沙害”变“沙利”,实现了沙荒地里刨“金”。(记者张文攀 采访整理)

【编辑】:杜爱虹
【责任编辑】:杨丽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