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夏泾源县泾河镇龙潭村的养殖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全村有肉牛养殖户193户、2103头牛,龙潭村的农民富了。
农民“口袋富了”的同时,烦恼也随之而来:牛粪、羊粪等粪污逐年增多,给乡村卫生与美丽乡村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圈棚门口和院落堆粪场堆砌的牛粪,不仅臭气熏天、污染了环境,还造成了资源浪费。
如何利用粪污,发挥“余热”?宁夏泾源县泾河镇龙潭村实施了牛床垫料粪污处理工程,为农村粪污资源再利用、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龙潭村一角。
农民致富 农村受污
“龙潭村有肉牛养殖户193户,其中养殖大户29户,牛存栏2103头,基础母牛298头,年肉牛流通量达5104头。”龙潭村村主任、致富带头人冶义哈虽然忙得焦头烂额,但当说起村里养殖业的基本情况,张口就来、如数家珍。
龙潭村位于泾河源镇政府驻地以北3.5公里处,背靠老龙潭风景区,南有响龙河,依山傍水、景色迷人。全村辖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共有340户1414人,有耕地5508亩。
2012年实施县内移民以来,龙潭村共安置移民130户。移民初期,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5户476人。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龙潭村不仅发展了草畜、中蜂养殖、苗木种植等产业,还按照“一村一品”思路,创办了扶贫车间。
经过6年的努力,截至2018年底,龙潭村已脱贫102户468人,目前贫困发生率仅为0.57%。
“龙潭村围绕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目标,依托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娴熟淳朴的养殖传统,以优化品种为抓手,以龙头带动为动力,大力发展肉牛养殖。”龙潭村支书冶强说,草畜产业已成为龙潭村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2018年底龙潭村人均可支配收人达到9150元。
脱贫的农民,又有了新的烦恼。
“农民富了,然而农村却变臭了。”冶强说,龙潭村自然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广,养殖业得到了充分发展。但是,牛粪、羊粪等粪污逐年增多,给乡村卫生与美丽乡村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
“满地是牛粪,村子有臭味,不美观。”53岁的冶中堂,有30头牛,牛粪已成为他的心头病。脱贫攻坚之前,他因贫穷过不上好日子而犯愁。如今,日子红火了,因牛粪带来环保问题,影响了人居环境,他又开始犯愁。
牛粪如何处理,不只是冶中堂一个人的心病,而是龙潭村193户养殖户的心病,更是龙潭村两委班子的心病。“这个‘病’,得治。”冶强说。
改造后铺上垫料的牛床。穆国虎 摄
牛住上了“席梦思床”
“几乎家家有牛羊,却不见户户门前有牛粪;走进牛棚,却闻不见牛粪味。”在龙潭村,村民兰明广告诉记者,老百姓的牛越养越多,但村子再也闻不到牛粪味了。
为了揭开牛粪“不臭”的原因,记者走进了兰明广的牛棚,果真不臭,且牛蹄所到之处,皆干净干燥。这是为何?“我们用了牛床垫料粪污处理技术。”兰明广说。
据介绍,龙潭村养殖户按照标准对原牛舍牛床开挖改造,通过牛只运动使垫料与粪污充分混合发酵,形成有机肥加工的初级原料。半年后,由有机肥加工扶贫车间回收进行二次发酵,加工成有机肥。
“老圈装新牛,牛住的是‘席梦思床’。”兰明广笑着说,将自家牛舍下挖40cm,再把木渣与发酵粉按照1000:1的比例铺在牛舍,半年时间清理一次,清理出来的初级原料卖给车间,“不仅牛舍干净,牛蹄下的垫料还能卖钱哩。”
据泾源县负责人介绍,如果每户养殖5头牛,则需要垫床40㎡。按照1吨垫料铺设5㎡、每吨垫料成本600元计算,则每户圈舍成本为4800元,而养殖户有机肥初级原料的销售收入可达到6000元左右,“每户每年垫料出售纯利润在1000元以上。”
“实施牛床垫料粪污处理工程,一举多得。”泾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马津垠说,该工程改善了养殖条件,净化了人居环境,减少了粪污清运劳力,降低了养殖成本,推动了有机肥加工生产,增加了产业附加值,“总之,这是一个因地制宜的产业链。”
马津垠所说的“产业链”,即泾源县围绕“四个一”(“一棵树”“一株苗”“一枝花”“一棵草”)的林草产业,形成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发展模式。据介绍,林草产业一方面可为养殖户提供饲草料,另一方面可为扶贫车间生产用于牛床垫料的木屑提供树枝、木材等。木屑与牛粪在牛床经过半年时间的发酵后,形成有机肥初级原料,经加工后成为有机肥,有机肥再还田,为林草产业的发展提供肥料。整个循环过程既节省了养殖成本,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林草产业的发展,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发展利用。
用废旧木料换木屑的养殖户冶中堂。穆国虎 摄
就地取材 县内利用
“木屑与发酵垫料的销售是关键。”马津垠说,泾源县在每个乡镇建设一个木屑加工扶贫车间,将废弃的苗木、枯树枝和土坯房拆除的废旧木料回收加工成木屑,为垫料工程提供生产原料。
4月9日下午,记者在龙潭村有机肥扶贫车间,遇见用废旧木料换木屑的养殖户冶中堂。“可以拿废旧木头和枯树枝换木屑,也可以卖木屑。”冶中堂说,原木材一吨能换900公斤木屑,需要支付130元/吨的加工费;卖木屑,扶贫车间销售价为每吨600元。
据了解,泾源县在危房改造过程中,老百姓建了新房子,拆了旧房子。旧房子的废旧木料,如何处理,是一个难题。自龙潭村建成木屑加工车间后,废旧木材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废旧木材换木屑,既腾出了空间,美了院落,又物尽其用,还增加了收入。“不仅可以利用废旧木料,龙潭村的苗木产业,还有大量的枯树枝可以利用。”泾河镇镇长余建成说,垫料工程将苗木产业中的枯枝“变废为宝”,发挥了经济效益。
原料有出处,销路有保障。据了解,为了保障垫料的销路,泾源县分两个阶段作了相应的保障工作。首先,在每个乡镇建设一个有机肥加工扶贫车间,将养殖户初级发酵的垫料明码标价予以回收,确保养殖户的垫料有销路。其次,在扶贫车间生产为成品的有机肥,一方面进入市场进行销售,另一方面用于县内牧草、种植和苗木产业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促进粪污综合化利用,助推产业循环发展,拓展有机肥的销售市场,宁夏固原市相关负责人说:“扶贫车间生产的产品,固原优先采购、使用。”
拉着一车木头来换木屑的冶中堂笑着说:“现在的政策真是个好,只要你肯干、想干、能干,党和政府都能帮一把。别的不说,就连牛粪都想办法帮老百姓处理了,还有什么不能办的。”
据了解,2019年泾源县将完成3000户养殖户牛床改造任务,涉及34个养殖示范村。(穆国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