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观点,认为“农民工”这个称谓不太好,建议改改。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农民就是农民,工人就是工人,“农民工”这个称呼不伦不类,像是歧视。笔者倒觉得“农民工”这个称呼很光荣。因为,它恰恰体现了这个称呼的基本内涵,反映了农民进城打工者的生存状况,是很客观的称呼。
2012年元旦,温家宝总理在湖南考察时到建设工地看望农民工。他说,现在采矿、建筑、钢铁、有色金属、纺织和机械工业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农民工,城镇服务业包括环卫、家政等,很多都是农民工。农民工不仅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而且成为城市建设和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没有农民工的付出,城镇不可能发展这么快这么好。这是对农民工贡献的高度评价。
劳动光荣,劳动者光荣。曾几何时,这种观念逐渐淡漠。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很多致富能手和企业家,这是时代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但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轻视劳动、轻视劳动者的现象。有许多人梦想着不劳而获,一夜之间暴富;也有的人靠投机取巧、腐败钻营而发了财。在这种错误思想的误导下,一提到农民工,有人就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底层、渺小、辛劳、痛苦等联想,而从内心藐视他们。
社会分工不同,有工人,有农民,当然就会有农民工。工、农、商、学、兵是社会的基层,也是社会的脊梁。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广大农民工作出了巨大贡献。城市里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离不开农民工布满老茧的双手。市民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勤服务。发展实体经济,离不开农民工的艰苦劳动。在加速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还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这是时代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
农民工光荣,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农民工。我们在关注“农民工”称呼的同时,也应该更多地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状态。除了在全社会树立劳动光荣、劳动者光荣、农民工光荣的观念之外,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各行业要更多地关心农民工进城后的工作待遇和住房、医疗保障、子女就学和养老等问题。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成长和婚姻、家庭等问题。给予农民工更多的关怀和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自豪、愉快地投入到城市化的建设进程中。
如果做到这些,相信再也不会有人从“农民工”这个称呼中读出歧视的意味。(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