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 今日网闻
【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王有德:生命不息 治沙不止
2018-09-20 09:51:26   
2018-09-20 09:51:26    来源:宁夏新闻网

   讲述人:王有德

 

外志1.jpg

王有德

  人物简介王有德,男,回族,64岁,1972年参加工作,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30多年来,他外拓生存空间,内改经营机制,带领干部职工以“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拼劲,营造防风固沙林60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在毛乌素沙地边缘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同时,摸索出了外围灌木固沙林,周边乔灌防护林,内部经果林、养殖业、牧草种植、沙漠旅游业“六位一体”的治沙模式。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治沙英雄”“全国先进工作者”“双百感动中国人物”“建国60周年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时代领跑者”“国土绿化突出贡献人物”“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者”等荣誉称号。2014年,王有德退休后,发起创建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并担任理事长。

  单一经营越干越穷,多种经营威力无穷
  我从小在沙漠地带长大,家乡几万人口在这里生活,因为干旱少雨,广种薄收,很多人靠抓发菜、挖甘草、放牧为生,生态环境破坏相当严重。那个时候,风沙从入秋开始一直刮到第二年五月才停歇,我们每年为清沙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DSC04304.JPG

白芨滩林场职工正在沙地上扎草方格。(照片由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王冠提供)

  1985年,我被组织任命为灵武市白芨滩林场领导。当时场子破烂不堪,职工收入也很低,造林治沙非常艰难。就拿职工的住房来说,晚上透过屋顶能看见星星,遇上下雨天,屋外雨停了,屋里还在滴答个不停,没有大盆,只能用碗接雨水,接满一碗倒一碗;当时职工家里没有通上电,吃水也是苦咸水……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场里60%的职工都想离开。尤其让我心酸的是,场里的退休工人去灵武县城(现灵武市)看病,只能坐场里唯一的交通工具——手扶拖拉机,因为是石子路,一路走下来颠得人肚子疼。
  职工的贫困生活对我触动很大,我觉得,林业的发展,尤其是沙漠中的林业发展,离不开这些投身于此的职工。但为了让他们能安心到林业发展上,必须得先解决好林场职工贫困的处境。我首先发动林场的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抵押贷款,在灵武县城征了4亩多地盖起了两层小洋楼,让8户退休职工搬了下来,这一举措很好地解决了老人就医看病难、吃菜买粮难、孙子上学难等问题。

微信图片_20180920090949.jpg

王有德与林场职工一起扎草方格。(照片由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王冠提供)

  经过一番实地调研,我觉得要治沙得先治穷,我提出了“跳出行业办企业、围绕主业抓副业”的发展思路,决定通过创办多种经营,比如开饭馆、修苗圃、办车队、承揽绿化工程、搞畜牧养殖等,用企业挣来的钱解决职工生计和植树造林问题。举一个例子:当年,我们鼓励职工用沙柳条编成水果筐卖钱。记得当时职工的定额工资只有2.82元,而一个编筐就能卖一块钱,一个人一天可以编十个,把成本减掉还能挣日工资的3倍多。
  实践证明,单一经营越干越穷,多种经营威力无穷。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走出了一条“以林为主,以副促林,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兴场致富路。随着经营状况的好转,场里出台了职工住房补贴、职工子女上学补贴、产业发展补贴等一系列民生政策,既改善了职工的生活条件,也促进了职工增收,实现了“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的奋斗目标。
  科学治沙,才能实现治沙事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多年的治沙造林实践,我觉得,只有坚持科学治沙、综合治沙,才能实现治沙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DSC00716.JPG

王有德与林场职工一起扎草方格。(照片由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王冠提供

  2000年以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办法措施。在治沙机制上,实行责任承包制和内部招标制,严格合同管理,采取了一定三年不变,限期绿化达标,实行包栽、包活、包管理、包费用,超额全奖,完不成全罚的管理措施,推行从育苗到造林、抚育管理、病虫防治一包到底的承包办法,增强了职工的责任心。同时,通过机构改革,将一半后勤管理人员调整补充到生产一线。在治沙模式上,改变过去单一植苗、成活靠天的被动造林模式,变成现在的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三季造林的综合治沙模式,重点总结推广了草方格沙障治沙、雨季穴播造林、雨季人工模拟飞播造林、营养袋造林、秋冬延迟造林等5项技术和措施,克服了干旱少雨、风蚀沙埋不利因素影响,确保了造林一次性成功。如今,林场植被覆盖率达到29%,沙丘前移速度明显减弱,输沙量减少到53%,局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外志3.jpg

王有德正在查看辣椒长势

  通过多年的改革创新,我们成功探索出了外围灌木固沙林,周边乔灌防护林,内部经果林、养殖业、牧草种植、沙漠旅游业的“六位一体”防沙治沙模式,先后建起沙地果园5000多亩、苗圃5000多亩,每年反哺治沙1000多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林场生态环境和职工生活条件。
  我刚到林场的时候,林场固定资产还不到40万元,林地面积只有13.9万亩,到2014年我退休的时候,林场固定资产达到1亿元左右,林地面积也达到了148万亩。
  过去都说“金买卖,银买卖,不如土地上翻来的土块块”,我们真正尝到了甜头,每棵树上都是钱,只要你肯努力干,沙产业就能让你富起来。
  要为银川东大门构筑一道绿色屏障
  2014年,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虽然退休了,但我放不下从事了近40年的防沙治沙事业。

外志6.jpg

荒山治理

  白芨滩目前仍有60多万亩荒漠尚未治理,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再说了,我工作了几十年,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不能把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学到的东西废弃掉,我决定继续发挥余热。经过一番努力,我发起成立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基金会与白芨滩防沙治沙林场签订了《沙漠绿化生态治理协议书》,决定在毗邻银川河东机场的马鞍山荒滩区构筑起一道绿色屏障。这里大概一万亩地,过去都是烂洼地、大深坑,水土流失严重,更重要的是坐在飞机上就能看到,严重影响宁夏对外的形象。

外志5.jpg

荒漠变绿洲

  我们不拿组织一分钱,也不向组织提要求,利用沙产业“反哺”自身造血,4年来累计治理荒滩面积达到了4000多亩,还发展了一个600多亩的苗圃,同时利用社会公募资金进行荒山治理,通过削高填低、换土清沙,构想中的生态植物园、公益林园、采摘园、养殖园、森林康养中心也雏形已现,预计再有3年时间,这一万亩地我们会全部拿下。
  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天一亮就想出去干活,天黑了还不想回家。以前沙漠绿了就高兴,现在想让社会共享治沙成果。下一步,我想为贫困山区、贫困沙漠地区进行募捐。比如有的村子很穷,就给他们捐上一片经果林,我们提供苗木并亲自去建园;在风沙侵害严重的地方可以募捐建一片防风固沙林;给在建的学校、福利院等提供绿化服务……

外志2.jpg

王有德向记者讲述沙漠植绿的故事

  作为一名林业人,我希望大家都能为沙漠绿化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宁夏山川变得更加秀美,让老百姓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宁夏新闻网记者 杨洲 王雪玲/采访整理  杨洲/图  葛龙/视频)

【编辑】:杨洲
【责任编辑】:杨洲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