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新闻网记者 李瑶/视频
10月10日,记者来到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罗山脚下,跟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沿着盘山路驱车而行,直达海拔2624.5米的好汉峰。车的前方山路崎岖陡峭,路的两侧层林密布、风光迵异,路途中两次偶遇野兔林中奔跑,赤狐沿路跳跃,飞鸟低空翱翔,司机降低了车速,生怕惊扰到这些森林中的精灵。
罗山秋色。
罗山秋色。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记者来到好汉峰护林点,看到51岁的护林员董川坐在监控画面前,不断调控监控角度,目的是将几个监控死角看得更清楚。
董川告诉记者,自从1986年参加工作至今,他从来都没有离开过罗山,他管护的18346亩林区里的一溪一木、一花一草都没有离开过他的视线。“我出生在罗山、长在罗山,受护林员父亲的影响,子承父业也当了护林员。我对罗山的感情不亚于对母亲的感情,我们当地人都把罗山称作‘母亲山’,只有守护好母亲,儿子的心里才能踏实,日子才能过好。”守护山林33年,董川对罗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护林员董川正在通过监控设备查看林区。
护林员董川正在林间巡护。
董川站在瞭望台上用望远镜瞭望林区。
离开监控设备,董川拿起望远镜在他常驻的瞭望台上观察远处的动静。此时,时间已过中午12时,但董川似乎并无吃饭之意,他背上水壶,带着望远镜,手持巡护终端设备走出护林点,开始他的巡山之旅。出发之前,董川笑着说:“自从罗山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护林员的工作条件好多了。等我巡山回来了再做饭,不迟。”
目送董川远去的背影,记者站在山林中,看到半山青翠半山枯,青山林木茂密不畏秋寒,无数层松枝绿叶与风共舞,发出清脆的哨音;而枯山坡面山草芨芨、落叶堆积,山风掀起层层草叶的波浪。
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唐建宁向记者介绍护林点配备的防火设施设备。
罗山秋色。
罗山秋色。
在罗山高峰,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唐建宁向记者介绍:“以前,罗山脚下的群众都喝着罗山水,周边农牧民大量放养牛羊、挖草药,导致罗山生态恶化,林线上移,草皮破坏严重。2002年,罗山自然保护区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工程逐步实施,生态环境条件明显改善,林草综合盖度由建设之初的30%达到目前的70%以上,森林覆盖率由9.61%提高到现在的18.13%。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度下降,罗山的林线已从原来的海拔2000多米下降到1800米左右,从荒漠草原、干草原、零星灌木、灌丛到乔木林的正向植被演替已初步形成。”
罗山北依险峻雄浑的贺兰山,南望巍峨神秀的六盘山,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宁夏仅有的三大天然次生林区之一。是我国西北部温带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也是宁夏中部干旱带上唯一的水源涵养林区和区域绿色生态屏障,有着“荒漠翡翠”“瀚海明珠”的美誉,被当地群众称之为护佑子孙的“母亲山”。
生长在罗山的灌木。
罗山林带。
罗山草甸。
据了解,罗山自1950年建立管理机构,1982年被确定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着保护区管辖范围扩大,保护对象既包括原有的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又增加了荒漠生态系统。目前,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初步建立起分工明确、管理科学、装备先进的专业队伍和管理机构。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系统修复等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生态工程,严格落实封山禁牧政策措施,以沙尘暴为代表的风沙危害明显减少,地表水源涵养明显增加,区域小气候得到了初步改善,整体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逐年向好,物种的丰富度进一步提升,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开始频现保护区,鹅喉羚、野猪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三有”动物也在这里定居,豹猫、赤狐、蒙古兔等数量明显增加。“宁夏斑翅锋虻”、“端尖斑翅锋虻”两种昆虫的发现,使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进入世界模式标本产地行列。
生活在罗山上的鹅喉羚。
生活在罗山上的斑翅山鹑。
生活在罗山上的野猪。
护林员夫妻骑上摩托车一起巡护。
唐建宁向记者介绍罗山植被垂直分布情况。
如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为当地工农业生产撑起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伞”,有效地遏制了毛乌素沙地进一步南移,阻止了区域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目前保护区已形成绿增沙退,生物多样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凸显出巨大的生态价值。(记者 胡琴/文 杨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