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新闻网记者 杨泠然/视频
2020年3月30日,记者走进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甜水河村,看到沙志刚家敞亮的客厅里摆放着十几盆绿植鲜花,茶几上一杯喝了一半的枸杞茶,盛开的红色小花显示着这家人的日子正如红红火火的小康之家。
回首过往的日子,不善言辞的沙志刚用低沉的声音讲述自己脱贫的经历,不堪回首的绝望时刻让这个坚强的汉子忍不住眼眶发潮,下巴处的伤痕也隐隐地抽动。
希望,移民搬迁走出大山
21年前,34岁的沙志刚带着全家6口人从隆德移民到红寺堡区,最初几年,因为红寺堡区土壤贫瘠,种植农作物玉米产量不高,产出较低,每亩地只有几百公斤产量,后来经过土壤改良,产量能达到亩产1000公斤左右。
沙志刚一边扎在红寺堡、隆德两头跑,希望多收入一点,好供养孩子上学。
2006年,红寺堡区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酿酒葡萄产业,沙志刚开始种植葡萄,全家收入从最初的几百元,渐渐开始有了奔头。
2010年,红寺堡区将中药材产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来发展,沙志刚也尝试种植黄芪、甘草。
十年来,沙志刚从青年走到壮年,努力奋斗辛勤耕作,哪里有新技术就积极学习尝试,哪里有辛苦流汗,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正当这一家6口人为好日子努力奋斗的时候,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大祸降临了。
绝望,三人遭遇车祸骨折
2012年冬末的一天,沙志刚夫妻俩和大儿子开着蹦蹦车回隆德意外遭遇车祸,3人全部受伤骨折,当时要手术费5万多,亲戚朋友没有一个人借钱给他,“这家人咋活下,三个人都在医院躺着呢。”沙志刚抚摸着右腿膝盖,轻轻摇头,回忆着亲戚邻里同情的言语,“那时候我真是绝望。”
致暗时刻停留在那一年最后一天。“年末一过,元旦放假,我清楚记得医院通知交医药费,不交就要停药。那时借一万元都没人肯借给,困难大得很,最后有个朋友说手头有一万元,但要还贷款,我说你先不要还,我把利息背上,等元旦假期过后,我再想办法,让我先把医药费垫上。”沙志刚说那时全家生活陷入低谷。这起车祸,事故对方负主要责任,赔偿9万多元并付全部医疗费用。沙志刚右腿膝盖粉碎性骨折后落下后遗症,不能正常行走,一个曾经的壮劳力成了残疾人,一个期待美好生活的家庭因病致贫。
沙志刚家的现代化厨房,有抽油烟机、洗碗池,净水机、煤气灶一应俱全。
脱贫,精准扶贫政策助力
“2014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村上把我们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沙志刚说,“如果没有这个政策日子没发过。”
“2014年,沙志刚先买了一头基础母牛,现在圈棚里有14头牛。”甜水河村支部书记马瑞军和沙志刚一起算了算,这些年来他家享受到的国家补贴政策。
危房改造项目,2016年补贴16000元,自家投入8万多元,土坯房变砖瓦房,旧貌换新颜;
整村推进项目,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养一头牛补贴3000元,2016年补贴8000元,2018年补贴5000元,2019年补贴5000元,自家从一头基础母牛到现在有14头牛(中间每年都有出栏);
圈棚补贴项目,国家补贴6000元,自家投入1万多元发展养殖;
见犊补母政策,一头母牛生下一头“牛娃子”补贴1000元,2019年自家7头牛犊补贴7000元;
青储饲料补贴项目,一次补贴2000元;
产业调整高效农业项目,种植枸杞、黄花菜、中药材,每亩地补贴500元,自家6亩黄花菜补贴3000元;
雨露计划,学生上学每个学生补贴1500元。自家女儿四年前考入一本东北林业大学,获得燕宝基金支持,每年获得补助4000元,现今已毕业工作;
贴息贷款,10万元以内免息贷款;
公益性岗位,看水员每月900元工资,2019年涨到每月1000元。
牛羊满圈是沙志刚小康生活的期盼。
“刚搬上来时人均收入1000多元,现在高效农业加养殖业,每年收入8万元左右,人均达到2万元。”沙志刚感慨地说,“从2016年开始国家每年补贴2万元到3万元,通过精准扶贫政策,加上自己努力,新房也住上了,日子也过好了。现在几乎和城里人生活一样,暖气、煤气灶、太阳能、自来水,这都是党的政策带来的好日子。原来躺在医院里的时候,根本没想到生活能达到小康。”
甜水河村支部书记马瑞军算沙志刚的脱贫账。
“2016年,甜水河村有964户,贫困发生率23%,有220户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是没有固定收入、经济来源少的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村书记马瑞军介绍,甜水河村通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养殖业,现有3519人,土地9600亩,其中种植葡萄1500亩,黄花菜1200亩,中药材3000亩,枸杞1000亩,甜水河村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宁夏新闻网记者 蒋萍/文/图)